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私营倒闭潮

广东告急、浙江告急、江苏告急、福建告急、山东告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出现大批私营企业倒闭潮。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私企无论怎样,总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当经济开始“下行”,私营企业的很多原始弊端开始凸显,掀起倒闭潮不可避免。

私营企业(简称“私企”)定义为:在市场上依靠企业老板自身运营能力实现生存的企业,也是广大中小企业(这里讨论的私企不是新成长起来的创业、创新型企业,而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滋生的那批私营企业,是传统私营企业)。它们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从这个层面上看,中国私企像欧美国家的私企一样,对税收、出口和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主要的支持作用。但是,如果对中国私企的实际状况进行解析,就会发现中国私企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中国私营经济先天“发育不良”,后天又“缺衣少食”。中国经济的萧条,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中国广大私营企业苟延残喘的集中体现。

中国的私企有一种“原罪”,这些私企老板们,大多为60后和70后,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通过“低买高卖”、“信息不对称”、“模仿、山寨、低价”来抢占市场。甚至习惯于通过贿赂权贵、钻制度和政策的空子等手段来积累财富。他们不懂理论,更不想学习,他们只想着赚快钱、赚更多的钱。而如今,面对越来越微薄的利润、越来越大的竞争,已经越来越狭窄的市场空间,私企并不是选择创新或者模式更新,而是试图在越来越差的环境下挣扎,也就是“一条路走到黑”。这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原罪”,如今,它们正在遭受清算……

按照这种速度,到2016年下半年,能够生存下来的中国私营企业将寥寥无几。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中,私企作为中国人“要钱不要命”的集中体现,将开始认识到,什么是“真实”的经济。“真实”的意思是,企业倒闭已经不仅仅是赚钱或者亏钱的问题,而且意味着自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很多私企老板则连原始积累都要搭进去。

总的来说,私企的出路在于抱着壮士断臂的决心,认清这个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今后企业的发展逻辑只有一条,即你可以创造多大价值,你就可以获取多少财富。私企必须要以归零的心态再次踏上征途,早日觉醒。如果拼命挣扎,坚持越久的企业,结果大都也会越惨。

当人们因为收入越来越少、各种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焦虑的时候,不应该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需要认真分析这个社会的组织状况。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的组织结构决定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这个社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

传统的私营企业,大多依附于时代大势生存,它们往往粗糙、善变、不讲原则。一旦经济大势已去,这种传统落后的私营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空间。从这点来说,目前中国95%以上的私营企业,可能在若干年后将会消失。从时间的角度,预计到2016年中期,这个预测目标将基本成为现实。而2016年则是私企的集中倒闭期,并将引发相应的连锁反应。当然,一批崭新的私营企业将诞生,并组建崭新的商业逻辑,重构中国商业文明体系,关于这一点,笔者将会在其他章节进行论述。

在欧美国家,私企老板是整个社会里最具有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人群,也就是整个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在外表上,这些人主动创立企业,具有极强的进取精神,持续进行竞争和冒险;而在内心,这些人则更注重资产安全,更强调防范风险,并且采取强有力的资产经营风险防范措施。

而普遍来说,中国私企老板的起家和发展,与西方私企老板完全不同。中国企业老板因为环境不同,往往是“被迫”下海。从最初起家的方式,中国私企老板主要分为“中国特色”的三大类。

第一类是这些私企老板无法进入国企等体制经济,因此通过做小生意谋生。结果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成为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很多都是服务型企业,包括餐饮、娱乐等企业。

第二类是有的私企老板看到在中国开设“血汗工厂”,做出口产品能够赚钱,因此跟风做“血汗工厂”。从国际市场的角度,这些“血汗工厂”的实质是“国际民工”,而这些老板只是“包工头”。在21世纪的前10年,这些出口加工的“血汗工厂”迅速发展,产品卖到全世界,成为私营经济的主干部分。

第三类则是进行仿造和假冒伪劣产品生产,也被称为“山寨”。“山寨”产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利用中国“血汗工厂”的环境;二是利用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者保护,给这些老板以生存空间。

当然,在这些私营经济的基础上,一些私企老板也开始引进西方的概念和管理模式,但中国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试图通过研发创新获得发展。因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即使有些私企花钱研发,其结果也是被人偷盗或者模仿。这些企业在研发资金打了水漂之后,很快倒闭。

当缺失了以创新和研发为导向的大环境后,中国的私企就更不愿意开拓进取了,歪门邪道反而赚钱更快,何乐而不为?缺乏创新导致竞争力不足、后续乏力,如今中国经济萧条一部分就是这种原因导致的。

除此之外,私企发展还“缺衣少食”。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金融上,银行对私企的贷款条件极为苛刻,随时卡紧对私企的贷款。在2008年年底,中国货币总量M2的余额是47.5万亿元,到2013年11月底M2余额将近108万亿元,也就是印钞额度超过60万亿元,私企资金的实际价值贬值到原值的40%多点。印钞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人们的生活费用增加超过一倍以上,意味着私企用工的成本上涨超过一倍。

另外,2009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84,到2013年年底人民币升值到6.05,人民币升值达到13%,也就意味着进行出口加工的私企收入减少了13%。印钞和人民币升值的意思是,私企中与人民币挂钩的日常运营成本增加超过120%,生产出同样的产品,结果总收入减少13%(超过绝大多数出口“血汗工厂”的利润率)。

二是在税收上,传统私企在税收方面也没有国企和外企的优惠政策,而且还必须承受各种税费。当然,近年来国家给予创新、创业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一些倾斜政策,比如,免租、免税等,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让很多年轻人去奋进,这是非常好的局面,但是这些私企并不是传统私企,我们讨论的是传统的那批私企,即20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那批私营企业。

三是在土地等费用上,由于国企和外企都可以优惠的方式获得地方提供的大量土地,而私企则很难拿到优惠土地,必须花高价购买土地,但是私企看到房地产的繁荣,也拼命地去挣钱,自然地通过“偷工减料”降低成本,减缓体制压榨带来的高昂成本负担,然后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房地产行业。这导致中国产业结构紊乱,于是曾经有段时间,我们发现很多私企做大之后都变成了房地产企业,包括做服装的、做能源的,等等,这就导致中国制造业开始空心化。

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也就是血汗奴工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与印钞带来的通胀叠加,私企的用工成本持续增加,在4年左右的时间里增加了将近1倍。用工成本增加与人民币升值叠加,造成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导致世界从中国的采购减少,转而到其他国家进行采购。

再加上世界经济的下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减少。而私营企业由于缺少前瞻,毫不理会世界经济大势,因此对于国际需求的减少感觉“措手不及”。私企出口加速减少。中国出口私企此时为了压低出口产品的成本,开始进一步降低出口产品质量,导致出口商品的质量下降,进一步削弱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即是一个恶性循环。

私企的发展问题可以最终归结为“现金断流”。中国人普遍是“小农思维”,私企更甚。也就是只考虑现在、只看眼前的“点式思考”,缺乏远看未来的“线性思维”。

2009—2010年,大量私企老板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开始大规模借贷进行投资,私企在借钱后,开始扩大生产,有的则进行“多元化”扩张,有的则将借来的钱投入房地产,准备坐享房价升值的利益。当私营经济大规模出现时,开启了高利贷行业的兴旺局面。这也导致一些地方“民间借贷”迅速繁荣,然后以跑路和泡沫破灭为结局,2011年的温州、2012年的鄂尔多斯、2013年的陕西神木,有多少人投诉无门,多少亲人反目成仇,多少家庭的财富血本无归。

当然,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也加速了很多私企的毁灭。在资金市场上,银行基本停止了对私营企业的贷款,而主要借贷给中央和地方体制单位,出现了私营企业欲贷无门的尴尬境地,资金链断裂。

从2011年开始,私企开始感觉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到2012年,私企开始觉得越来越艰难,不少企业已经难以维持下去;进入2013年,绝大多数私企已经在勉强支撑,只是希望“奇迹出现”,让自己的生意能够有所转机;进入2014年,私企处于多方面的压力下,直至2015年几乎整体面临绝境。

于是,私企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的“集群效应”范围越来越大:一方面有的企业从其他企业进行大量借款后,或者因为无法偿还而破产,或者直接跑路,导致相关企业也被拖入“泥潭”;另一方面是“关联担保”贷款,以福建钢贸圈和温州企业圈为代表,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因为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拖垮其他关联企业,进而拖垮更多的上下游企业。

而且,随着资金链断裂到了“雪崩”的状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销售也变得极为谨慎。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在支持不住的时候,不是自己关门倒闭,而是先加大赊货采购的力度,也就是借入更多的钱。等到再也借不到钱的时候,这些企业直接关门跑路,将损失留给相对诚信、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高的企业。

很多企业因为上下游企业的跑路,导致自身也陷入困境。而实在撑不下去的企业,也找不到下家来接手。这些企业只能将自己的机器设备、办公家具等进行贱卖。由于在整个市场中,贱卖设备的人过多,同时很少有人扩大生产,因此设备几乎以废品价格出售。私企的倒闭潮之后就是跑路潮,这种状况我们极其不情愿看到,但是不可避免。

此外,随着美国QE印钞的减少,流入中国的外资越来越有限,更加剧中国资金的紧张局面。同时,由于社会民众基本将现金投入到房地产、理财产品和高利贷等领域,手上的资金已经极为有限。预计到2016年,理财产品和高利贷将出现大规模违约,让无数人“血本无归”。同时,资金链断裂的结果是,让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或者说,2016年,整个国内需求市场还将大幅萎缩,这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2014年私企倒闭潮开始,2015年情况加剧,2016年将达到最恶化。这意味着传统的绝大多数私企将消失。而私企倒闭潮将是一个“连锁反应”: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私企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极为显著,尤其对于整个社会就业起到决定作用。当私企倒闭潮开始后,直接的影响是无数人因为私企倒闭而失业。其中,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因为薪水低,很少有在大城市买房的,因此往往会因为没有收入而返回农村老家。

但是在私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被称为“白领”,是收入尚可、贷款买房的人群。这些人一旦因为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只能做出两种反应:一是无力偿还房贷,将房子卖掉;二是立即停止除维持正常生活外的一切消费。一旦私企倒闭潮出现,这些人开始大规模卖房的时候,无论媒体如何忽悠“房价上涨”,都无法阻挡这些人的抛售浪潮。

到那时候,房地产的“刚需买盘”就将会直接变成“刚需卖盘”,也就是为了维持生活而把房子卖掉。而一旦房地产抛售潮开始,也直接引发大规模的烂尾楼,进而导致建筑建材和相关行业需求的严重萎缩。另外,当人们停止除基本生活以外的一切消费之后,各种家电、电子、纺织鞋帽、餐饮等行业的需求也势必严重减少。

此外,大量私企倒闭后,私企车和私家车也会大量停驶,人们开始纷纷卖车,汽车销量直线下降,汽车生产和维护等相关行业也将严重萎缩。而这些行业的严重萎缩,将进一步导致新一轮私企倒闭潮,再进而导致新一轮人员失业,形成“倒闭—失业—停止消费—更多倒闭”的循环状态。而这个循环一旦开始,就难以停滞,也就是说通过“连锁反应”,形成绝大多数私企倒闭的局面。

对于中国很多行业来说,大家已经感觉到了行业境遇里冬天的一丝“寒意”。在互联网领域,百度停止社招,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在基建材料领域,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玻璃等产业处境艰难;在轻工业制造领域,家具、服装、陶瓷等状况也不容乐观。

2015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6.9%,6年多以来季度值首次跌破7%。接着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双降”。10月在广州、佛山两地举办的秋季广交会、陶博会的冷清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实体经济的“寒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进入媒体视野的数据,还不包括那些因为外债而悄无声息倒闭的小厂。不要说中国私企了,即便像IBM、GE、通用汽车与柯达这类曾经世界一流的OSM企业,一旦科技创新跟不上,照样会被淘汰。任何商业模式如果脱离了诚信和道德,破产将是必然的结果。

据说,巴菲特之所以拒绝投资在美股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票是因为下面4个原因:

(1)部分传统企业的道德瑕疵太严重,只会跟随、抄袭与复制,唯利是图,没有创新。

(2)传统企业既没有社会责任,又无法挖掘主要消费者的购买力。

(3)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削弱了传统企业的渠道和模式壁垒。

(4)传统企业营业利润正在慢慢缩水。

即便中国传统企业满足上述4个条件,巴菲特也不一定就会投资美股中国概念股票,因为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存在着重大瑕疵: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造假和卖假货……与巴菲特对管理层所要求的“无为、无我、无私”相距甚远。

有资料显示,2011年8月中国亏损企业为4.1万家,到2012年8月就突然上升为5.3万家,这已经算是触目惊心的亏损蔓延。也就是说,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下行轨道。2013年亏损企业维持在5.4万家,看起来那两年的日子都还能勉强熬得过去。但是到了2015年,熬不下去了,亏损企业数目暴增至5.9万家。

总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于中国经济大环境来说,我们寄希望于中国的90后能继承和发扬新时代的商业文明,不断地创新和创业,改良中国私企的基因,从而创造更加公平的商业氛围,同时祝愿中国早日实现崛起! Kmz7Y+qGrznT/A4F38901jxXTY0O/ip69QNtmkmgu5n72pJOjCZkApNeILc+rGu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