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人口与财富

中国已经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你知道这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吗?

财富归根结底都是由人创造而来,只有合理的人口结构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要想对中国未来有清醒的判断,必须对中国未来人口结构有理性、客观、深入的认识。而且人口结构不是抽象的概念,数据是最好的说明方式。

一 人口比重下降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中国人的家族观念、传宗接代观念特别强,所以都比较喜欢多生孩子。事实却不是这样,自从中国遭受外敌侵略以来的200年以来,特别是实行计划生育的近30多年以来,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请看下面一组数据: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在1820年、1950年、1980年和2013年分别是35.0%、21.8%、22.1%和19.0%,总体上在大幅下降,而且下降速度不断加快。

所谓生育率,就是指平均每个妇女一生中所生的孩子数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历年的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1995年总生育率为1.46;2000年为1.22;2005年为1.33;2010年为1.18;2012年为1.26,总体呈下降趋势。

而2.1被认为是保持世代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也就是说,一对夫妻平均生2.1个孩子,可以基本保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既不增加也不减少。那么当人口生育率低于1.5就属于超低生育水平。一旦跌破1.5以下,将很难再有显著回升。中国现在的生育率意味着每隔一代人(25~30年)出生人数将萎缩36%,两代人就会萎缩60%。这个人口萎缩的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将是空前的。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前景2010修订本》按高、中、低三种生育率方案对中国人口增长率所做的预测,中国人口将在2017年达到13.6亿的峰值后迅速下降。然后在2026年转入负增长,此后负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直到2060年才会稳定下来。

虽然中国实行了单独二孩政策,但是遭到了很多新建家庭的冷遇。为什么中国人不愿意生第二个孩子呢?因为大家普遍觉得在中国生活太不易了,从孩子出生、上学、就业,到买房、婚嫁、看病,等等,让大家身心疲惫。每一个家长都是过来人,他们都体会过自己父母的不易,不想重蹈覆辙。中国特定的社会状态决定了80后、90后的生育观已经被深刻影响且固化。

所以,目前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硕果依赖了人口红利,而这种人口红利的消失也是必然的。中国东北喊了这么多年产业转型、升级,不但没有转过来,反而率先出现经济衰退,这是因为东北三省每年人口净流出180万,而且东北的老龄化程度最严峻。

当然,人口红利消失后可通过产业升级,用“中国智造”护驾“中国制造”。其实“制造”和“智造”都依赖年轻的体力和智力,这就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了。

二 人口老龄化

我们经常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个社会的年轻人数量越多、年龄越轻,经济就越有活力。

这里引用一个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的概念。平均年龄中位数是指用人口平均年龄除以2的得数,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老龄化的程度。2015年世界平均年龄中位数还不到30岁;预测到2050年世界平均年龄中位数也只有36岁,因此今后世界经济还将平稳增长。而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力,国际上有一个参数:该国20~64岁劳动力与65岁及以上老人之比代表经济活力。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中国正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1979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只有22岁(即一半的中国人年龄小于22岁,以此类推),而美国那时是30岁。2008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只比美国年轻2.2岁,此后20~64岁总劳动力也只会增长7年。中国的人口年龄中位数在2014年开始超过美国,在2030年、2050年将达到45岁、55岁。

一个国家的人口平均年龄和GDP人均收入相关。比如,日本经济占全球比例从1960年的3.2%提高到1994年的17.5%,但随着日本年龄结构的老化,经济占全球比例回落到2014年的5.9%,日后还将继续下降。

日本的人口年龄中位数1992年即达到38.5岁,而美国那时仅为33.4岁,所以日本经济从1992年开始增速低于美国。1947—2014年,日本与美国的人口年龄中位数对比,从比美国小8岁到比美国大8.8岁,日本与美国的人均收入增速差也由1947—1966年的年均5.63%下降到1971—1990年的年均1.15%、1995—2014年的年均-0.65%。中国应该吸取其他国家的前车之鉴,日本20多年来经济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生育率太低,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

中国从2013年开始,每年进入退休年龄的老人数量不少于1700万,而新增的工作人口却不多于1300万。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变成“人口负债”,并且这种趋势至少会持续25年,老龄化速度正在递增。劳动人口的绝对数目和相对数目都在下降,这给中国经济又添了一层隐忧。

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的钱从哪里来?归根结底,还是由劳动人口创造贡献的。据统计,中国到2025年劳动人口与老人数量之比是3.0,目前这一数值是5.5,即未来10年内会下降近一半。到2040年,这一数值是2.0,即2个工作人口养活1个老人(还需要抚养小孩),这是什么概念?目前这个数值在5.5的情况下,养老金账户已经在空账运行了,那么在2.0的情况下,劳动人口将每月缴纳近3倍于现在的养老金比例,那日常生活开支怎么办?抚养小孩怎么办?

这意味着什么?在目前养老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个人缴纳的养老金比例将由8%升至16%,企业缴纳的养老金比例将由20%猛增至40%。任何企业都无法承受如此高的成本。因此,在未来的10年中,社保制度一定会发生本质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就是对存量财富的再分配。

作为80、90后需要面临空前的物质压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但是在现实面前,他们一成家就得对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去思考各类问题,思想上的贫瘠往往造成行动上的固化,创造力何从谈起?

在医疗费奇高和物价高通胀年代,养一个人的代价越来越高。但中国情况偏偏是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需要赡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20世纪中国的60年代,往往可以一人工作养活五口之家;70年代可以做到一人工作养活三口之家;而现在的80后,小夫妻两人工作养一个小孩,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而新生代的90后跟80后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都要面对高房价,都处在物价高、通胀年代,都有着4—2—1式的家庭结构(即4个老人,一对夫妇,1个孩子),退休后社会整体赡养比都是极低的2.0,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来谈谈10后吧,201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这里称他们为10后。等到10后们长大成人时如是独生子女,仍将面对4—2—1式的家庭结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父母80后也是独生子女,也需要面对自己的4—2—1式的家庭结构。也就是说,10后们还要赡养隔代老人,即80后的父母辈。

不过,那个时候,他们至少都不是房奴,因为前面说过,随着上一代老人的陆续去世,大量空置房被释放,不需要面对买房压力。真心希望天生就不是房奴的10后们能以此为契机,轻装上阵,将精力和才智投入到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浪潮中去,从而创造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的崛起埋下伏笔。

衡量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还有一个指标就是性别比例是否和谐。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协调有助于社会和谐。而且和谐的性别比例有助于繁衍出一个个健康的家庭。

三 性别失衡和光棍危机

在正常的自然情况下,人口出生性别比一般介于103~107之间,也就是说,每出生100个女婴,相应有103~107个男婴。这是最和谐的性别比例。中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基本正常,1982年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7,但之后迅速攀升,1990年达到111.3,2000年升至116.9,到2004年更高达121.18。总体上来说,中国的人口出生男女比例已经连续30多年超过107∶100的最高警戒线,成为世界上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严重的国家。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当年出生性别比为116.9,其中,第一胎出生性别比为107.12,第二胎就飙升至151.92,第三胎更高达160.3。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胎的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越往后就有更多的女胎被选择性堕胎,从而推高了出生性别比。

性别失衡的直接后果就是光棍危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1980年到2014年,中国一共出生了6.75亿人,这34年的平均性别比是114.7。按性别比正常值推算,男性比女性多出了3000多万。15年后,每100个20岁的女孩周围,将环绕着118个同龄的追求者。据此估算,1990年出生的男性,将有六分之一不能组建家庭。2000年出生的男性,这个比例是七分之一。

男人之所以成为光棍,完全是自身能力的问题。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不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的,是一房一妻制。有一套房子,才能有一个老婆;没有房子,就没有老婆。所以,传统社会中国的达官贵人说娶了一“房”姨太太,而不是说娶了一个姨太太。

3500万的男性光棍就相当于一个波兰或者加拿大的人口总数,是朝鲜或者伊拉克人口的1.5倍,是古巴或者希腊的3倍,是瑞典或者海地的4倍。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支“光棍军”,那些由于贫穷而不能娶妻、组建家庭的男子汉,成为社会的反抗力量、破坏力量。中国清朝末年的“捻军”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光棍叛乱集团”所控制的地区一度拥有600万人口。

男女性别比失衡会造成早婚、订婚、婚姻买卖现象增多,导致婚姻错位、代际冲突及婚外情、第三者插足、非婚生育以及同性恋、性疾病、性犯罪等社会现象增加,危害社会公共安全。

四 “剩女”现象

有个问题值得探讨:即使在性别比例适中的情况之下,还是会有很多人选择单身,因为中国正在经历特定的阶段,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两种人会永远单身,分别是:条件不好的男性(光棍)和条件太好的女性(剩女),而且这两者更无法走到一起。

为什么适婚的男性数量多于女性,但还是有很多女性选择做“剩女”呢?如果说光棍(剩男)是社会的隐忧,那么剩女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有的传统观念都将被冲击。中国要想进步,必须甩掉封建包袱。比如,在传统观念中,女性往往被物化为男性的附属,她们只有在婚姻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相反,男性则被寄予了成家、立业、兼济天下的多重价值评判。但对两性婚嫁之后的社会预期却截然不同。男人结婚之后就该成就事业;女人出嫁之后就该相夫教子,经营家庭。男人“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德;女人为事业对家庭照顾不周,则被认为是失德。

所谓的“剩女”现象大可完全不用担忧,她们往往具备三高(高收入、高学历、高智商),她们利用自身智慧去劳动和生产,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她们不必仰仗男人,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过上富裕、体面的生活。

在传统观念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是在如今,婚姻不应成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尺度。婚姻作为现代社会的个人权利之一,它既包含着个人有权利合法缔结婚姻,也包含着个人有权利合法地拒绝婚姻。

当一个社会,女性不必再通过婚姻来彰显和确立自身价值,这就是一种进步。同样,一个男性如果热衷于家庭,也不被认为是儿女情长,不合时宜,同样彰显出一种社会观念的进步。

总之,未来社会以“人”为单位,不再是以“家庭”为单位。“人”才是未来社会运作的核心。在以往,太多人被家庭所牵绊,而现在他们将解脱出来,追求自由和理想。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将会日益凸显,所幸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变革的时代——人性在解放。“人”的能力将会被彻底释放。80后、90后将为未来中国人口与经济的转型付出巨大代价,这个代价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但是他们面对的历史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 asIHqeayH5kCKYeQ8qfDv0DQVq4jQuMTY6l3BO0D7sksl2ZB5E5Nk1plKiEDmtJ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