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影响原油涨跌的几大因素

外界影响对原油价格存在一个多空传导机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原油供需影响;美元走势影响;区域货币走势(如欧元、人民币等)影响;地区政治/战争/国际大事影响,等等。搞清楚影响原油涨跌的几大因素,对原油投资有非常大的裨益。

怎么叫“利多原油”,怎么叫“利空原油”呢?

“利多原油”就是指有助于使原油上涨的消息;“利空原油”就是指能够促使原油下跌的消息。

大鸟,我想知道影响原油涨跌的最重要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外界影响对原油价格的存在一个多空传导机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原油需求影响;

2> 美元走势影响;

3> 区域经济走势(如欧元区、中国、日本等);

4> 地区政治/经济/战争/国际大事影响。

2.1 【供需影响】

2.1.1 2014年9月油价暴跌事件

原油供需影响是指什么?

原油价格本质上受到原油供需的影响。我们看这个例子:在2010年11月直至2014年9月,布伦特原油价格连续46个月超过了90美元/桶(见下面的图表)。这是历史上高油价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长期高油价令页岩油、深海石油和油砂的开发能够顺利进行。但过度投资及页岩油技术的成熟使原油产量过剩,都令全球液态燃料出现较大盈余,这最终导致了2014年9月开始的油价暴跌。

供不应求时原油上涨,供过于求时原油下跌。

正是如此。油价进入暴跌漩涡前,维持了长达 4 年的高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国际石油市场上液态燃料产量面临赤字的窘境。2011年年初,受政治不稳定的影响,利比亚、伊朗和苏丹等产油国的石油供应出现中断。2013年之后,利比亚国内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大增加,到2014年年初,中东地区扭转了此前产量不继的局面,出现了一定的产量盈余。2014年1月以前,供应量不及消耗量,那之后供应量逐渐超过了消耗量。

2.1.2 页岩油技术的突破

页岩油是什么?

页岩油是将水、沙子和化学物品的混合物注入页岩层以释放石油的水力压裂法。这个技术很早以前就有,但缺点是成本高。2014年由于技术逐渐成熟,石油人掌握了更加快速的打井和从页岩层中释放石油的技术,一个典型项目的成本已经从70美元/桶大降至57美元/桶。

美国很多公司开采了页岩油井。例如,在科罗拉多州的Niobrara页岩层,在沿着俄克拉荷马州和堪萨斯州边界的密西西比河石灰层,开采已经在进行之中,而且周期可能更短。同时,对于页岩油的渴望也不仅仅是美国所特有的现象。从中国到捷克、全世界各地有着同样的地质结构。页岩油的财富效应最终必然会引发世界各地的开采热潮。

最为重要的是,投资于页岩油的资金是以便利的小额增量形式进入这一行业的。而尚未被开采的大型传统油田往往位于难以进入的地点,要么在深海,要么在高海拔的北极,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美国的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北西伯利亚的喀拉海中,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耗资70亿美元,仅仅打了一口油井。尽管发现了石油,但是开采时间将长达数年,成本将达到上百亿美元。相比之下,页岩油井的开采最短一周就能完成,而成本仅为150万美元。页岩油公司知道页岩层的分布地点,而且很容易租到新设备。

美国北达科他州和得克萨斯州的石油人在2010—2014年的几年中,建成了大约2万口新页岩油井,这比沙特新油井高出10倍多,也让美国的石油产量提高了三分之一,达到将近900万桶/天。美国页岩商与中东酋长之间的竞争,把世界石油市场从石油供应短缺推到了供应过剩。

之前美国一直是原油进口国,所以美国虽然掌握了原油定价权,但也不敢玩得太过分,因为怕中东这帮不靠谱的兄弟万一被压榨太狠了而倒戈,那就会有一场原油危机。所以双方一直相安无事,直到2014年美国页岩油取得了突破。然后,油耗子美国不但不吃油了,竟然还卖起了油,从一个最大的消费者变成了供给者,这让世界原油的供需关系瞬间扭曲。

据统计,自 2007 年以来,美国的日原油产量增加了 80%,至本书截稿前的950 万桶,美国也因此摇身一变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生产国。当前,虽然美国仍然进口原油,但进口原油仅占到总量的27%,这是自1985年以来最低的比例。所以这也是OPEC始终不要减产的原因,因为美国的小辫子已经没了,人家能够自给自足了,我要减产,美国岂不是正好加大出口?

这场价格战,确实是美国人挑起来的,而能够打价格战的,一般底气都比较足。如果美国的页岩油没有质的突破,相信美国人不敢这么干,现在价格战不但打了,而且美国似乎还没有任何收手的意思,甚至还准备愈演愈烈。美国人也尝到了卖原油躺着赚钱的滋味,根本停不下来,而且还放松了出口限制。再加上一系列新能源产业在美国遍地开花,这一场新的原油战争,美国似乎已经赢定了。有人做出最悲观预测,油价可能就这么跌到10美元/桶。

2.1.3 中国日本的原油需求

那么中国需求和日本需求呢?

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国和日本竟然国内需求不振,经济放缓。不光对原油,还有铜铁铝等的需求都日渐萎缩,这让全世界都感到绝望,最大的买主说要减肥了,你说这么多肉卖给谁去?

这就是原油的世界格局,欧洲一直吃素,中国和日本食欲不振,美国从之前的死胖子大胃王,变成了开平价超市的小商贩。市场上一下子都是卖油的,没人买油了,这让中东和俄罗斯彻底傻眼了,原来靠卖油为生,却没想到卖油会变得这么不靠谱儿。

2.2 【美元】

2.2.1 美元走势对原油的影响。

美元走势与原油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众所周知,在国际上,原油基础定价单位是美元/桶,且美元是最大的避险货币。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元的强弱变化,会直接引起原油价格的上下波动。通过美元的传导,建立与原油价格的理论传导关系。

传导关系?

是啊,原油作为一种商品存在于市场中,是和美元直接挂钩的,也是在国际市场中直接对价的,理论上来讲,原油、美元负相关,美元的上涨对应原油的下跌,美元的下跌对应原油的上扬。下图为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原油的价格走势图和美元指数的价格走势对比图。

从该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原油价格的走势和美元指数在多数时间呈现负关联,美元的走势是原油走势的一个重要的参考面。

我看你用的表达方式是“多数时间”,为什么不说所有时间?

原油是作为一种商品存在于市场中,但相对的美元指数却有更多的作用,美元的走势也是由更多的因素所影响的。原油和美元指数的振幅和上涨、下跌幅度并不相同,甚至有的时候两种走势会趋同。所以我们只能说原油的走势和美元指数在多数时间呈现负关联,而不能绝对化。

2.2.2 影响美元走势的因素

那么下面一个问题就是,影响美元走势的因素主要有什么?

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国本身经济影响,以及美联储的操作策略等,这些都会影响美元走势,然后再传导到原油市场。

美国本身经济影响指什么?

美元的强弱与美国的自身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如果美国的经济通过经济指标反映出来的是生机勃勃,那么美元将受到追捧而走强,这样理论上会利空原油;相反,如果美国经济通过经济指标反映出来的是死气沉沉,美元自然会受到打压,这样理论上会利多原油。

2008年之后,美联储增加了美国的货币供应,从金融危机前的约1.4万亿美元增加至目前的3万亿美元上方,这作为量化宽松政策(QE)的一部分。QE政策、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及利率的下调都令美元走软,这是油价走高的一个因素。而2014年中期美联储结束了QE政策,美元开始恢复强劲势头,相对地,国际油价则开始进入颓势。

2.3 【区域经济】

2.3.1 区域经济对原油的影响

说完了美元,我们来说说区域经济。那么区域经济对原油又有哪些影响呢?

美元作为世界的货币,其强弱还会受到美国以外的经济与国家所影响,如果区域指标经济表现优异,这样美元的吸引力就会被更具有回报率的区域经济所分散,打压美元之余,就会利多原油。

相反,如果某些区域指标经济表现差,那么区域投资者将减持区域货币而转向美元,美元受到支持,理论上也就利空原油。

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区域货币和原油之间的关系大概就是盟军的关系?

基本上可以这么理解,像人民币、欧元这些区域货币对原油就是一个正相关关系。中国、欧盟经济向好可以提升更多的原油需求,从而利好原油。

此外,欧元与美元成反比关系,即某一货币升值,会打压汇兑方货币贬值,又因为美元与原油是成反比的,于是可以理解为欧元与原油是正比关系。而美元指数中,有七成的比例是欧对美汇率影响的,因此,原油价格传导机制中,欧元在一般状态下是正比。

2.3.2 影响区域货币走势的因素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影响区域货币走势的因素主要有什么?以欧元为例,影响欧元的因素是什么呢?

有很多方面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区域本身经济影响,比如欧洲经济情况,中国/日本/澳洲的经济情况,以及各国央行的操作策略等。经济状况好转导致工业活动盛行,而原油需求也受到提振,带动油价走升;反之,经济处于低迷状态时,工业活动衰弱,原油需求降低,导致油价走软。

2.4 【局势变化与国际大事】

局势变化与国际大事对原油有什么影响?

这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战争对原油的影响;区域经济危机对原油的影响;国际大事记对原油的影响:诸如地区选举/公投的影响等。

2002年4月爆发伊拉克战争,油价由4月低点到当年度高点,涨幅达42.59%;2006年因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油价从当年度最低点61.7美元直到5月高点77.95美元,涨幅达26.33%;因尼日利亚、伊朗、伊拉克及委瑞内拉、俄罗斯这些国家提供全球大部分原油供给,故这些国家的动态(战争、封锁、禁运、经济制裁等)值得投资人留意。 /a+nozkRJV7nROyASPy3vc68K7eVp1D5ijJcw+CVw2mmionY1I21LIuml3beveO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