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食之文化

日本的美食在今天享有很高的声誉,因为它不仅拥有独特的口味,更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有人说,日式美食与日本人的审美观有着很大关联,例如顺应自然、追求精致等,然而日本人的审美观究竟是什么呢?

是“侘寂”?

是“幽玄”?

是“物哀”?

这个问题恐怕连日本人也很难回答。他们可能会带你走进一个干净而简陋的茶屋,木制的茶几上放着一个手工雕刻的碗,旁边是古旧的花瓶里插着一束不起眼的野花。总之,日式审美很难一言说清,只是食物本身作为果腹之物,却又被如此精心地修饰,这本身就说明日本是一个将审美理念融入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国度。

日本美食之花——和果子

编辑/向慧 图片/本文照片由荷茶 TeaHouse提供

和果子 [读作wakashi,有时也被称为お果子,读作okashi] 泛指所有日式点心。和果子拥有精致的外形、绵软的口感和考究的做法,被誉为“日本美食之花”。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奈良时代,即公元8世纪左右。当时从唐朝传过来一种类似于麻薯的点心,被称为“唐果子”。“和”是日本的简称,日本的点心师在唐果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良,慢慢就变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和果子。

在日本人看来,自然是亲近的,人们的衣食住行来源于自然,人们的活动也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果子是一种极具时令性的点心,几乎每一个节气都有对应的和果子——春天有粉红的樱饼,将樱花的形、色、味融入到和果子中,瞬间给人以新生的愉悦;夏天是晶莹剔透的水馒头,冷色调加上冰一般透明的质感,带给人沁心的凉意;秋天是厚重的萩饼,交融着收获的喜与肃杀的悲;冬天则是热气腾腾的白玉善哉,在白茫茫的世界里腾起一片暖意,又暗示着来自地底的勃勃生机。

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作为中国近邻的日本人将这一理念做到了极致,他们将自然时令完全融入一箪一食之中。点心师们对于每一款和果子的设计,包括材料选择、颜色搭配、造型等,都融入了他们对于自然与食物的审美体验。也正是这样的态度,使和果子在众多点心之中具有独特的辨识度。

在制作工艺上,和果子推崇手工制作。每一个和果子在设计出初步的外形之后,点心师需要根据外形来选择不同颜色的食材,将食材放在正确的位置捏制或者压模而成。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和果子甚至需要多道复杂的工序。

金鱼和果子

每个点心师都有自己的制作心得,以其中一款金鱼和果子为例,点心师需要先用手捏制出金鱼的形状,然后进行细部调整,雕刻出金鱼的外形。之后对金鱼进行着色,再添加上眼睛。如果想要模拟金鱼游弋于水中的情态,则需用同样的方法做出水草、卵石等其他部件,然后将琼脂熔化,根据需要染色,再将金鱼放入其中,调整好部位,待冷却之后再将整个点心倒出。如此复杂的工序是机器无法驾驭的,只能由手工完成。也正是手工的制作赋予了和果子独特的生命与灵性。

外出旅游的日本人,回家之前肯定会买上很多当地的果子作为手信回家送人。可以说,和果子是日本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和果子已成为一种享誉海外的和式点心,它的手制风格也不再只是体现在点心本身的制作上,还体现在包装上。著名的和式点心品牌“虎屋”是一家拥有500年历史的老店,也是皇室御用的点心铺。虎屋的和果子经过一代代点心师精益求精的设计,已经享有了极高的声誉,在此基础上虎屋将手制的传统融入到包装设计上。例如使用韧皮纤维的日本抄纸及手写字体,凸显出和果子手作的质感。

以和果子为代表的日本美食,不论是在外观的形神韵中,还是在制作工艺上的手工传统,其实都能体现出日本人崇尚自然、追求精致的一面,而日本的食器则更多地体现出质朴、归真的一面。

不同的月份所时兴的和果子:

睦月 [一月] :花弁饼、白玉善哉

如月 [二月] :椿饼

弥生 [三月] :草饼、菱饼

卯月 [四月] :蕨饼、樱饼

皋月 [五月] :柏饼、粽

水无月 [六月] :水牡丹、水无月

文月 [七月] :蜜豆白玉、水羊羹

叶月 [八月] :琥珀羹、鬼灯

长月 [九月] :菊羊羹、月见团子

神无月 [十月] :栗羊羹

霜月 [十一月] :亥子饼

师走 [十二月] :柿羊羹、生姜饴

樱花羊羹

抹茶冻果子

水果大福

葡萄大福

水信玄饼

天然去雕饰——日式食器

编辑/向慧 图片/维基百科公版图片资源库

看过《西游记》的人可能会记得这一段剧情:玄奘法师开坛讲经时,观音化身一个老和尚,将一件袈裟和一个法杖送给了他。袈裟和法杖都是用稀有而贵重的材料制成的,上面镶满了奇珍异宝。可见,在一部分传统中国人的观念里,即便是云游四方的和尚,也要以豪华的装饰来凸显其地位的尊贵和道法的高深,而同样深受佛教影响的日本却正好相反,他们崇尚的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质朴之美。我们对比一下中日的食器便会发现,中国的食器(以瓷器为主)光滑洁白、质地轻薄,或饰以繁复的装饰图案,而日本的食器则多是厚重的、粗糙的,甚至是不规则形状的。

早在16世纪,日本茶艺大师千利休 便主张放弃精美的中国茶具,改用由日本民间手艺人制作的粗糙茶具,同时他还设计了新的茶室——一种以农夫居住的泥墙屋为雏形,用破木建造、以茅草覆顶的陋室,且空间狭小,大约只有两叠榻榻米那么大。千利休所倡导的这种质朴之美很快在日本茶道界传播开来,并成为侘寂美学的典范,深深影响到了后来日式茶具和餐具的设计。

日本食器通常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在形状上,虽然也有规则的圆、椭圆等形状,但更多的是不规则的——有时候是为了和食物相搭配,有时候则是因为手工制作,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在手感上,不管是瓷器、陶器还是其他材质,常常呈现出很明显的颗粒感;而在颜色上,则多保留了材料的原色,很少做繁复的修饰。可以说,日本食器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不完美的,就像一件待完成的作品。它们兼具美与丑的特质,不同的人看它会有不同的结论。而质朴、粗糙、简陋,这便是侘寂美学的核心内涵。

侘寂美学滥觞于中国的禅宗,也被称为“事物的禅”。早期倡导侘寂美学的日本人,主要是茶艺大师、僧侣等,也多是禅学的实践者。禅宗看到了人生的无常,转而寻求内心的修养,主张去掉一切不必要的程序,直接以心灵的沟通而获得真知,因而禅宗提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提倡一种“顿悟”的修行方式。侘寂美学则继承了其“直指人心”的内蕴,并发展为一种崇尚自然、质朴无华的生活方式。在日语中,侘寂这两个字分别有不同的含义。“侘”意为“出世离群”,强调的是形而上的空虚感;“寂”意为“孤寂的”、“凋零的”,强调的是形而下的寂寞感,而这种空虚与寂寞同禅宗所倡导的“人生无常”是一脉相承的。Leonard Koren在 Wabi-Sabi (中文版译作《侘寂》)一书中是这样形容侘寂美学的: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剥离它的韵,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生命力。这种审美方式经过一代代日本手艺人的传承,并融会到茶道乃至器物的制作上,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去除一切装饰,保留最纯朴外形的日式食器。

14世纪的中国明代瓷花碗

16世纪日本艺术家本阿弥光悦所做的白乐身变茶碗

如今日本食器的设计已很难摆脱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以侘寂美学为核心的设计理念还是没有改变。

由当代设计师设计的日式食器可以看出,当代日本食器在设计上融合了现代主义的理性特质——如线条的曲度、配色的饱和度,以及功能主导的设计理念等。但我们所看到的成品,仍然呈现出浓浓的和式风格。在观察当代的日本食器时,我们会看到光洁的外表下保留着物料最初的纹理,或者纯色的器物表面呈现出粗砺的手感,或者简单的线条点缀着自然的图案。这种融合了现代主义与传统侘寂美学的食器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在实用性与观赏性之间实现了平衡,也成为当代日式设计美学的新标签。

前面说到,日本是一个将审美融入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国度。和果子体现了日本人崇尚自然、追求精致的审美观,日式食器则体现出除去浮华,追求生命真谛的理念,这也成为日式设计清雅、简约的一个重要成因。后文我们将为读者带来与日本美食相关的一系列平面、包装盒产品设计作品,相信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一窥日式审美。

两图均为nendo设计所设计的日式食器

文章参考资料:Leonard Koren, Wabi-Sabi GHsmqDwMtJdHpL8fxGPXpC4II/Ai/dkcRk1h/Jd/Mtyi5qEEzwBu4jWVpxV8Zl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