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颠覆经典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

——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管理是否到了终结的时候?当这样的问题在今天不断被人们拷问的时候,我们确信自己已身处一个颠覆经典的时代。

工业时代带给我们的管理理论在当今这个激荡的商业环境里,越来越无能为力。

组织臃肿、层级复杂、条块分割、优秀人才的流失,此情此景比比皆是。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创造力日渐消失。曾经的时代巨人都显得力不从心,那些原来成功的管理实践,如今往往成为组织的障碍和瓶颈。

1.1 正在发生的未来

如何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如何才能生生不息?

如何才能走在时代前列?

我们给出的答案是:拥抱正在发生的未来。

任何组织都存在于其所处的环境之中,环境本身就是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开展组织管理活动的前提,是理解环境,真正理解内外部环境对组织实现其预期结果的影响,这既是对组织管理者的要求,也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新工业革命的曙光已经降临,移动互联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正在影响组织的生存与运作模式,以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未来,这些影响将会变得更加剧烈,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眼前发生的一切,也是未来发生的一切,一切都在变化。

曾经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现在也变了,“旧的去不去,新的都会来,没等旧的反应过来,新的已经将旧的颠覆了”。

1.1.1 未知

“这是一个 VUCA 的世界”,宝洁公司(Procter &Gamble)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Robert McDonald)借用这个军事术语来描述新的商业世界格局。其具体表现为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这四个单词的简称为“VUCA”。

VUCA 中每个元素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组织,如表1.1所示。

表1.1 VUCA元素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组织面临的商业环境正越发呈现出“未知”状态。应对未知是商业环境对组织管理发起的强力挑战。

1.1.2 必然

组织无法预知未来,但越是迷茫就越要往远处看,预见洪流中的未来,预见未来即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

被誉为互联网教父的凯文·凯利,用12个关键词(见表1.2)启发我们如何洞察未来、把握趋势。这些趋势既是科技发展的脉搏,也是商业发展的机会。

表1.2 凯文·凯利洞察未来趋势的12个关键词

续表

这些关键词并非指明了我们的命运,而是轨迹。它们提供的不是我们何去何从的预测,而是告诉我们,我们会向哪个方向前行。

无论这些关键词背后的力量是独立的,还是组合着影响着我们,必然本身就是预见未来的结果,组织面对的市场需求必然改变,个体与组织的关系必然改变,必然而然。

1.1.3 个性

组织面对的市场需求发生了什么改变?我们的回答是“个性”。我们用“ROAD”(见图1.1)来呈现这个改变。

个性彰显成为市场需求的主流特征,顾客的声音前所未有的振聋发聩。个体被激活已经不仅存在于组织之外,也同时震荡着组织的内部。

1.1.4 个体

在我们熟悉的组织中,一直以来都要求关注“我们”,忽视“自我”;先有整体价值,才有个体价值。如今新的趋势,却是先有“自我”,才会转化为“我们”;先有个体价值,才会转化成整体价值。

图1.1 ROAD——市场需求向个性化转变

个体的崛起,为组织带来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个体与组织关系的变化。曾经的“职工”、“员工”,转变为“伙伴”、“创客”。

二是人员管理关注点的变化。曾经“价值观认同”的理想,不得不面对今天“三观”多元化的现实。

这对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又是颠覆性的变化。员工对组织来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力”,而成为真正核心的“资源”,而且这个资源是由一个个活生生、个性鲜明的个体组成的。

人力资源的流动不再是组织健康状态的晴雨表,而是组织的常态。组织和个体的关系走向了“共生”和“联盟”,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是未来组织管理无法回避的课题。

1.2 第三种选择

在这个激荡多变的时代,遵循传统步伐的组织早已无法适应这个威胁无处不在、机会稍纵即逝的商业环境。

组织若不能对此时刻保持敏锐的嗅觉,则必将被无情淘汰。企业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由流程严谨、按部就班的管控性组织,转型为灵活敏捷、快速应变的生态型组织。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我们焉有第三种选择?

生态型组织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相比秩序,他们更相信实证;相比以静制动,他们更相信动中求静;相比计划,他们更相信迭代。生态型组织要具备弹性(Resilience),即经营有创新活力、运营有敏捷能力。生态型组织是水一样的组织,其存在的形态由环境决定,即自适应、自定义。

1.2.1 三个问题

想成为水一样的组织,就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顾客还是原来的顾客吗?

互联网行业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顾客可以细分为客户和用户,客户不等于用户。谁掏钱谁是客户,谁使用谁是用户,用户不见得掏钱,但却经常与我们连接,影响着我们。例如,我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的搜索引擎服务,如火如荼的青少年培训教育服务。

但是,很多传统企业可以将规模做成巨无霸,成为产品销量的王者,却不知道卖给了谁,不知道顾客为什么买或不买。除了买卖关系,企业和顾客之间没有其他任何关系。

企业必须回归到商业的本源去思考,那就是:为谁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问题二:产品还是原来的产品吗?

当今企业的经营模式,很难用独立的B2B或B2C来进行描述了,两种模式相互融合。随着个体崛起时代的来临,又带来了C2B、C2M等更多的创新经营模式。

C2M(顾客到制造)是指顾客参与自己所需产品的设计中,使最终产品能够符合个人定制需求,同时又只需要工业化的成本,这样的理念可以应用到很多产品。互联网正在不断地渗透到工业链。在此过程中,很多独角兽企业会出现。

另外,产品和服务都在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化。伴随着科技创新带给我们的红利,产品和服务的界限愈加模糊,产品即服务,服务即产品。行业的边界也开始被打破,跨界、交流甚至融合正在现实中不断上演。例如,人们很难说清星巴克到底为顾客提供了什么:是咖啡的饮料功能带来的生理满足?还是咖啡的美味带来的口感享受?还是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带来的精神体验?

问题三:还能盈利吗?

今天,经营模式的创新已经深刻改变了很多企业的盈利模式。这种改变甚至直接冲击了全球公认的稳定行业,如Uber对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冲击。经营模式本身因为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会涌现得非常多。可是为什么经营模式本身确定了之后,组织还是不能取得持续成功?

如何避免经营模式创新的昙花一现?如何避免烧钱的经营模式?如何降低失败战略成本?这完全取决于企业的运营能力是否与之紧密协同。

在这样一个激荡变化的商业环境中,想立足当下,赢在未来,组织的运营必须具备敏捷力,生态型组织更是以此为基础。

1.2.2 敏捷力

敏捷力是组织响应变化并捕获机会的能力。

敏捷力的打造完全取决于管理,但这种管理必须回归其最基本的常识,即效率和效果。

相比管控型组织的规范化运营,生态型组织的核心在于敏捷运营,即运营敏捷力。价值驱动、适应变化和团队协同是运营敏捷力的基本特征。

价值驱动:从交付任务向传递价值转变,时间、成本决定做事的范围,最有价值的事情优先做。

适应变化:从基于计划向面向变化转变,以动应变,动中求静,迭代验证。

团队协同:从关注流程效率向关注团队协同转变,目标驱动,共担责任,共享收益,有效沟通实现价值创造。

运营敏捷力旨在平衡组织适应性、灵活性和稳定性。这种管理不仅关注交付本身以及交付的成果,更关注其收益的实现。

这是更高维度的管理,评判这种管理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实现组织的预期收益。

1.2.3 不可或缺的标准化

标准和创新是太极的两面,此消彼长,生生不息。创新的本质是打破现有秩序,标准的目的是建立新的秩序。毋庸置疑,标准化是组织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别体现在运营管理方面。

但是,基于总结过去,打造秩序的标准化策略,如果不能适应变化,面向未来,势必成为当代版的“刻舟求剑”。

今天,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重复上演着这个“刻舟求剑”的故事。“领导不重视,员工不执行,职责不明确”是这个故事最常出现的桥段。势已变矣,而术不变,求术若此,不亦惑乎?

如何面对这个秩序崩塌、实证崛起的混序时代,即混沌中建立秩序,是当下标准化工作彰显其价值的最大挑战,也是重构其价值的绝佳机会。

1.3 秩序崩塌、实证崛起

判断管理与标准价值的基础将不再是形而上的秩序。

虽然这套秩序可以建立起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但它的价值判断前提是“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天是今天的再现”,而不是建立在基于有据可循的事实基础上。

这套体系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当商业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只能用来解释过去,而无法指导现在和指引未来。

所以,在秩序崩塌的时候,实证必然成为判断管理与标准价值的基础。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就是一个典型的诠释。

实证在管理学中并非一个新生事物,实证研究从20世纪下半叶兴起,并已经确立了假设—验证的基本方法,由此产生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成果。最普遍的实证方法应用是在医学领域,因为其面临的是患者个体差异和症状随时变化的情境挑战。

组织管理中所采用的实证方法,我们称为“循证”,即通过不断的迭代、试错、反馈和改进来落地管理实践。

由于环境的快速变化,这种做法在近几年不断兴起,成为潮流。同时,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兴起使试错的成本越来越低,循证的操作性越来越强。

循证的抓手是迭代,即频繁交付可视化和可用的成果,频繁确认成果。

面对多变的商业环境,遵循计划执行规定的传统工作习惯被打破。当我们把计划的时间颗粒度不断切割时,就实现了以动应变,动中求静的敏捷迭代。

迭代的意义是试错。一方面持续验证结果是否有效,避免在错误的方向持续投入;另一方面持续验证过程是否可行,保障正确的事情如期实现。

迭代的频率取决于组织能够承受的失败代价,而这种失败的代价也往往成了决定组织生存的战略成本。

循证的基本思想是渐进迭代,实事求是。即无实证,不管理。 QR0O1PC1ZbBpogKwS/k2boJ5ZZRJLiGRDjSD8ySpSrcLZea/pBZ+fI4Sz+Y92S4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