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以来,城市地区的发展较快,而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很多农村居民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而选择去城市工作,赚取更多的收入。这个潮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2000年以后,直到近几年才开始慢慢出现一些回流的风潮。这一波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人口跨区域流动带来的是农村区域的凋敝,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外出打工,留下的人群俗称“613890”部队,即留守儿童、妇女和老年人。这在很多地区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诸如空巢家庭、留守儿童、农村社区空心化等。由此,纯粹经济上的城乡差距问题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问题。
当前,业已进入信息时代,农村地区的居民又一直被定义为数字化的边缘群体。由于地域限制、知识技能及基础设施的差距,除了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外,在农村人群的面前又多了一道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这使得原来就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偏远地区在信息时代面临更大的城乡差距。然而,我们看到国际社会也一直在与“数字鸿沟”相关的议题进行争论,并不遗余力地缩小“数字鸿沟”。其中有一种声音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通过信息技术为偏远地区提供教育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及便捷的购物服务已经得以实现,信息技术被看作改善农村地区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一条可行的出路。到这里,思路又转回到2013年。
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者,我们也一直身体力行地做一名新技术、新应用的使用者。从2013年开始,我们发现了在新浪微博上有一些热门的转发,内容是在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一些新变化:农村居民通过淘宝网开展网络销售。在这些农村地区,少数居民在淘宝网平台网络销售的成功之举带动了其他村民的效仿,出现了一个村子甚至一个乡镇的居民在淘宝网平台开设网店的现象。这些带头的居民通过自己的慧眼寻找商机,并带领当地的其他居民实现了由网络销售引领当地产业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比如,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三剑客”之一——孙寒,先是在网上卖电话卡,后来发现大城市中受欢迎的简约木制家具具有发展前景,就结合当地的一点点木工基础发展了起来,并且慢慢形成产业一发而不可收,带领这个苏北小村镇一跃成为国内第一个知名的“淘宝村”。这个现象激发了我们浓厚的兴趣和无穷的想象力。试想,当古旧乡村遇到互联网会发生什么,会带来什么,能够为后来者提供什么,这也是我们在这两年不断地走访、观察和调研中期望去寻找和发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