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二维码的发展历程

二维码的底层技术——条码技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通用商品条码的应用系统中,最先采用的是条形码。条形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进行排列,用以标记物品的图形标识符。

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简称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条形码可以对应出物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产地、厂家,以及图书分类号、邮件发出地址、邮件送达地址等许多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图书、邮政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外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二维码编码技术研究领域,已研制出多种码制,常见的有 QR Code、Data matrix、PDF417、Maxi Code、Code One等。

1994年9月,日本 Denso Wave(Denso中文名:电装)公司研制成功一种矩阵二维码符号,称为QR Code,这是二维码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QR Code 即 Quick Response Code(快速反应条码),其具有识别速度超快、360°扫码(不用区分扫码方向)、存储信息量大等诸多特点,这也为日后二维码在日本及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二维码早期如同条形码一样,主要用于对人或物品的管理,如证件管理、商品追踪等。日本、美国、韩国、德国、南非和加拿大等国,不仅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公安、外交、军事等军政部门对各类证件的管理,而且也将二维码应用于海关、税务等部门用于对各类报表和票据的管理,商业、交通运输等部门对商品及货物运输的管理,邮政部门对邮政包裹的管理,以及工业生产领域对工业生产线的自动化管理等方面。发明 QR Code的Denso公司就是丰田汽车的子公司,是一家汽车零部件厂商,其二维码也是从应用在汽车零部件的追踪上开始的。

随着智能手机,3G网络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且由于日韩的手机多是运营商定制机,运营商可以预先装入解码软件,使得用户端具备了二维码应用的条件,因而,二维码营销应用能在民众之中快速流行起来。也使得二维码在政府或企业级应用之后,同时也成为了个人应用。

1.3.1 二维码在日韩的应用

日本是使用二维码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使用二维码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目前最流行的二维码 QR Code也是由日本公司发明的。19世纪90年代,日本的移动网络从2G跨越到了3G,网络速度获得极大提升,手机应用也变得多样起来。其中,通过手机浏览网页访问是3G的主流应用,通过传统键盘输入网址等信息非常不方便,这大大制约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当然,即使进入智能手机时代,键盘得已改进成虚拟键盘,输入一长串字符的网址依旧不方便。而手机二维码恰恰具有存储信息多、识别速度快等特点,只要用手机扫码就可便捷接入互联网,大大减轻了输入一长串网址的麻烦,因而获得用户青睐。

2003年,日本电信运营商 KDDI推出了手机二维码业务,此后手机二维码业务在日本发展迅速。据日本 InfoPlant的用户调查显示:电子广告、电子卡(证、券)及增值服务三大应用是手机二维码业务的核心应用,手机二维码的产品认知度高达90%,73.3% 的日本民众都用过 QR码。

日本手机二维码业务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采用了开放的码制——QR码,从二维码编码到发布的各个环节,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服务商和用户各方都可以参与。二是因为运营商定制机制,使得二维码扫码功能成为手机的一项标配。

现如今的日本街头,公交车站站牌广告、地铁车厢广告、户外灯箱广告、各种报刊杂志、各种产品包装上……二维码随处可见,只需打开手机,各种优惠信息、活动参与、产品信息尽在掌握。如图1-3-1所示,二维码和周边图形组合成红十字图案,扫描二维码可打开日本红十字会网站,进而可以给红十字会捐款献爱心。

图1-3-1 日本红十字会的二维码应用

另外,二维码技术还被应用在电子票务领域,日本最大的航空公司日本航空在2007年就提供了二维码登机牌服务。用户购票后获得二维码,在机场通过识读设备识读手机上的二维码信息,就可完成检票并获得登机牌。这两类应用如同国内的二维码主读(扫码)和被读(凭证)应用,关于主读和被读及国内的二维码发展情况,在后续章节“1.3.2二维码在国内的发展历程”中会有详细介绍。

和日本一样,韩国的手机二维码业务也是由运营商主导控制的,不同的是韩国的二维码码制是封闭的,围绕二维码技术标准展开。在韩国的二维码应用中,二维码(编码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处于重要位置,商家使用特定码制二维码需要提出申请,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即二维码专利权是竞争的核心,各大运营商和二维码服务商为此展开竞争,谁控制了编码技术,谁的码制能被广泛应用,谁就控制了二维码应用这一市场。

韩国二维码解决方案提供商 iconlab(圣像实验室)自主研发了二维码——MagiCode(魔扣),并与通信运营商 SK Telecom、LG Telecom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支持 iconlab公司二维码业务的手机用户已超过韩国手机用户总量的75%,成为了韩国二维码行业的主流码制。当然,随着 QR码的普及,在韩国的很多二维码应用中,我们也看到了 QR码的身影。

1.3.2 二维码在国内的发展历程

应该讲中国早期的二维码营销应用受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的影响很大,尤以日本为甚。日本二维码的风靡既刺激了中国二维码的发展,也给中国的二维码营销提供了借鉴。2000年前后,包括政府机构、电信运营商及相关企业人员,纷纷前往日本,观摩学习二维码应用。

前文有提及,二维码除了在传统领域替代条形码的企业级应用外,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二维码的两大类个人级应用——主读和被读。主读就是消费者使用安装在手机里的扫码软件,去读取商家发布在地铁、公交站台、户外、楼宇电梯甚至是电视上的二维码,获取商家信息或参与商家活动。这也是最常见的二维码扫码应用,除此之外,二维码还有一类应用被称为被读,二维码被读应用即二维码凭证类应用,这种应用就是商家将商品或服务信息变成二维码发送到消费者手机里,消费者在使用时,二维码被商家设备读取验证,还原出商品或服务信息,进而获取对应商品或享用服务。从技术角度讲,主读就是消费者主动扫码,被读就是二维码被设备验证,当然,这个验证设备也可以是手机。从商务上讲,主读就是个人用户扫码,被读就是二维码被商家验证,这一区别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

主读需要用户安装解码软件,而日韩多是运营商定制机会预装解码软件,因而,二维码主读能够在日韩风靡。但二维码初进入中国时还不是运营商控制终端,且远还没有苹果和安卓等智能手机,二维码主读类应用遭遇水土不服的本土困境,难以复制日韩的盛况。而被读类凭证应用因其对消费者端,即 C(Customer:消费者)端不做要求,仅对商家端有要求(商家需要使用验证设备及整个系统),因而在 B(Business:商家)端接受的前提下能迅速推到 C端。被读类应用方便了消费者,自然也受到商家欢迎,2005年,被读类二维码应用形式之一二维码电子电影票在上海出现。这个模式其实是对商家营销模式的优化,在不改变商家营销模式的前提下,通过技术革新降低了商家的营销成本,因而能被商家接受。而且这个商业模式对二维码服务商而言解决了收费的问题,通过设备租赁费(部分直接售卖)及条码生成服务费的模式向商家收费。有了收费,也让二维码凭证应用成为了一种商业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早期的二维码推广中,如日韩一样,运营商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中国移动推出了条码识别和条码凭证(又称电子回执)业务,分别对应的也是主读应用和被读应用。另外,早期的移动二维码采用的 DM码(主读和被读用的都是 DM 码),后来逐步被 QR取代。如图1-3-2所示,早期的移动二维码应用使用的还是 DM码,手机还是当时相当流行的 Nokia机型。

图1-3-2 二维码应用发布会

伴随着智能机的迅速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信、微博等主流应用先后采用二维码。2012年可谓二维码的爆发之年,在当年9月11日举行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马化腾提出“二维码将成为线上线下的关键入口”,认为在线上线下结合的过程中,二维码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包括我们这一批人在内的二维码从业者,对二维码的早期推动做出了贡献,但也只有微信这种亿量体级的应用,才能够对二维码起到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随着微信、微博、淘宝等主流应用都支持二维码功能,二维码逐渐流行,二维码成为各类营销广告的标配,在地铁里、在公交站台、在街道橱窗、在电梯轿厢、在电视上……看到二维码已不算新鲜,甚至在墓地上也已出现了二维码的身影。

不仅是二维码越来越流行,二维码的营销玩法也越来越多,比如,地铁里出现的扫码网购,结合微信营销和抢红包模式的二维码抽奖返现等。 jcDd/xWVBFukO0K6MIz19Haf1RISNZSH6f3375EIZ+fUhjywBqAhBC7nuYcEl5v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