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15年,云计算来得比之前任何一年更迅猛。

2015年,市场变化时常让人无所适从。

在这样的格局下,我们经常讨论:需不需要编著一本专注于云计算的书?如果要出版,我们定位在哪里?这是我们反复讨论的事。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

我们两位都从事媒体行业10多年,长期跟踪报道IT产业的变化,只是侧重点不一样。在2015年媒体行业剧烈变化之时,两人也从传统媒体跳出来,做了自媒体。无论叫自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这种媒体的变化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压力,也带来灵活多变的自由度。

为文字负责,为读者负责,这是我们“码字”的初衷,也是对职业的尊重。我们并没有因为做“自媒体”就自言自话,自圆其说。

所以,在2015年我们写了大量的报道,回过头看,主要集中在云、大数据和新兴产业。在这种一线的采访报道中,我们和CEO对话、和CTO聊技术、和市场人员谈发展,关注整个产业的走向。

这些报道中,既有市场的盘点,也有对未来的分析;既有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和刘强东这些大佬们对云的理解,也有很多云创业公司的梦想故事;既有对世界级云计算巨头的“开炮”,也有对传统公司云转型的赞美。

综合起来看,这不正是整个中国云计算错综复杂、各种力量的总结吗?不正是在已经到来的2016年,甚至是未来几年对云计算市场的前瞻吗?

这是本书的第一个初衷。这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份回忆,对得起我们一年来的心血。

其二,由于长期报道IT产业,对整个市场格局变化有自己的见解。

这些见解并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汇集了各方面的意见,在一篇篇文章中,在一次次“闲聊”中,慢慢煎熬出来的。

这种观点尽管少不了个人的倾向和看法,但大体是站得住脚的。在10多年的报道中,我们注重对细节的关注,注重数字材料的支撑,注重对事实的研究。我们相信,以专业的态度对待一件事情也好,对待整个产业的变化也好,研究得出的结论还是有价值的。

当然,在报道中,我们尽量抛开个人情绪,不掺杂喜恶,针对某些公司进行点评。但是,有时候也做不到完全“客观、中立”,还是会存在一些倾向性。总体的倾向应该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产业格局变化,只要是对产业发展有价值的,我们均鼓励,为之喝彩;反之,那些炒作、为搏眼球和赚取资本市场的,我们抛弃。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我们不去报道的原因,因为——不喜欢。

所以,从这些观点看,我们相信,这本书的观点是有价值的,能够缩短读者对中国云计算格局认知的周期。对云计算创业者,本书可以作为市场指导;对云计算企业,本书的价值在于从其他企业身上,看到自己的短板。

我们更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做到“一览众山小”,位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读者,能从中汲取经验,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

其三,这是一本包含了不同角度、不同风格文章的书。

我们深知自我局限,在编撰本书时,我们请教了大量的专家和学者,也承蒙对方信赖,在细节考据、未来发展格局、公司走向等方面给予了不少意见。还有很多朋友,“忍不住”亲自下笔,对某一领域展开充分讨论。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极其感谢周围朋友们的大力关怀和帮助,如果没有你们的耐心指导,这本书就不可能这么快面世。我们更要感谢一些公司,在百忙之中协调时间,帮我们核实事实,接受采访,并进行细节上的沟通。

感谢的公司有:联想、UCloud、七牛、京东、用友等。

我们还要感谢云计算专家邹均,他对云计算架构的理解令人钦佩;感谢万国数据高级副总裁陈亮,她对未来云计算下的数据中心富有洞察力。特别感谢张晓东、刘永峰、大数网许冬琦对内容方面的指导以及支持,没有你们的鞭策,我们的内容不可能如此出彩。最后感谢出版社的编辑李树林,谢谢你的耐心和细致,我们期待有更多合作。

当然,我们也知道,尽管个人能力再强,专业度再高,在未来发展面前,我们也难免有各种不足。希望在后续的报道中,我们能够弥补这些不足,继续耕耘在第一线,做出优秀报道。如果你对云计算有更好的建议,可通过邮件iwuyuzheng@qq.com与我们联系。

2017年,我们再见。

作者
2016年3月6日 oKQqei7QBWDyCTTgUG0GFcWTYfKzeki9t+Q0j5WMDJtzse5s3Bsimu0Ylv1EWt8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