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后危机时代的机遇

1.3.1 环境与政策下的发展机会

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与不稳定因素仍在聚集,但部分领域开始出现积极变化,世界经济增长保持温和复苏态势。欧洲不断寻求缓解债务危机的办法,美国再工业化初步显露成效,各国财政金融方面再推刺激政策,部分国际组织预计2013年增长略好于2012年。IMF秋季报告预计201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3%,2013年提高到3.6%,其中发达经济体2012年增长1.3%,2013年增长1.5%;新兴经济体2012年增长5.3%,2013年增长5.6%。

1.国际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政策

美国在2012年年底经济形势意外良好,制造业产出攀升,且低通胀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表明美国经济或许能够经受住新年开始的增税冲击。此外,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状况正在缓慢改善。种种迹象充分表明,这些改善或许反映出整体经济活动在全面趋于活跃。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2013年1月份表示,美国经济已经接近自金融危机复苏以来的最后阶段。

2.新兴市场开拓取得进展

2012年10月,中国与南非贸易增长34.9%,对其出口增长11.2%;与俄罗斯贸易增长13.4%,对其出口增长14.1%;与东盟贸易增长9.4%,对其出口增长19.4%。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比重不断提升,东盟持续保持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地位,南非等若干新兴市场国家在我国贸易伙伴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3.外贸政策效果显现

海关总署对2000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份中国出口经理人的指数为34.2%,较11月份提升了2.1个点。订单的提升和出口经理人信心的提升,加上成本的下滑,2013年一季度中国外贸出口有所好转。

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保持平稳态势。根据模型预测,如果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2013年我国经济可望增长8%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左右。这对于稳定国内市场需求、促进进口增长、保持适度出口规模具有积极意义。

福建省2013年首月外贸进出口开门红。据福州海关统计,2013年首月,福建省外贸进出口154.3亿美元,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3.7%。其中,出口103亿美元,同比增长30.9%,环比增长5.9%;进口51.3亿美元,同比增长19.9%,环比下降0.5%。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增长。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10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加工贸易进出口36.9亿美元,同比增长35.2%。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线飘红。首月,对东盟进出口22.5亿美元,同比增长45.2%;对欧盟进出口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对美国进出口21.4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对中国台湾进出口12.4亿美元,同比增长68.5%。

2012年9月以来,国务院、个别省政府先后出台稳定外贸出口增长相关措施,提振了企业信心,优化了贸易环境,降低了贸易成本,出口竞争力得到增强。如国务院于2012年年底发布了《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维稳政策,力求通过财税、金融等多方面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2013年,随着国家稳增长和促进外贸一系列政策效果的逐步释放以及后续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预计出口企业成本压力将得以缓解,企业经营负担将有所降低,进口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

自2012年以来,商务部针对外贸发展“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的整体部署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在优化区域布局方面,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为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增长点。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厉害,这就促使一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转出不会太多地影响沿海地区的外贸发展。但是,产业转入对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增长意义重大,这种贸易区域布局的调整也保持了外贸增长的相对稳定性,中西部强劲增长助推外贸新发展。

4.外贸结构性调整 贸易方式改善

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中国外贸受益匪浅。在调整的过程中,无论是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或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都在逐步增强。过去更多地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推动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现在在自身结构的调整中已经培育出新的竞争优势。目前在制造业中已经培养了大量熟练工人,形成了一支庞大的新型产业队伍,劳动力的素质明显提高,人力资源的规模明显扩大,正实现从依靠劳动力红利推动增长向发挥效率优势推动增长转化。在这种结构的转化中,外贸增长的基础发生了改变。可以预期中国在依靠劳动力红利带动增长的同时,会更多地发挥高技能机工人口的红利,人力资源的优势将会更好地带动我国外贸的增长。

结构的调整也让外企仍对中国投资前景看好。虽然自2009年金融危机后在2012年使用外资首次出现了年度下降,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了。市场规模的扩大为中国外贸另创新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大力转向内需拉动,中国市场的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庞大的市场需求使外商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从而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这也支撑了中国外贸相对稳定的增长。过去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主要是看重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来发展加工贸易,现在随着中国贸易结构的调整,吸引外资的优势正从传统的成本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化,他们更看重的是中国经济调整所带来的机会,外商投资逐渐向资本密集型领域转变,作为中国外贸半壁江山的外商投资仍然可以保持我国外贸相对稳定的增长。

贸易方式方面,一般贸易比重继续提高,加工贸易增长放缓。2012年1~10月,一般贸易出口8114亿美元,增长8.5%,拉动出口4.1个百分点;进口8442.3亿美元,增长2.7%。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7.1%,一般贸易相对于加工贸易,具有国内产业链条长、自主研发因素强、行业带动效应大等特点,其比重的持续提高显示我国近年来贸易方式不断优化,如图1-7所示。二是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进一步减慢,1~10月仅增长2.5%,低于我国外贸总体增速3.8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出口总额34.7%,其中出口增长3%,低于同期我国总出口增速4.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仅1.6%,低于总进口增速3个百分点。

图1-7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比重情况(%)

贸易主体格局方面,外资企业贸易占比萎缩,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扩大。我国大部分外向型企业在本轮外贸减速的冲击下,均主动或被动地进行了产业、产品升级,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扩展市场的能力。其中,尤其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凭借转向灵活、适应力强等特点,外贸增长相对较快。2012年1~9月,民营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8779.7亿美元,增长18.8%,高出我国外贸总体增速12.6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仅增长2.2%,低于我国外贸总体增速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则下降0.8%。

同时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也出现变化,有利于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张。2012年,欧盟仍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而欧盟第一大出口市场地位被美国取代。东盟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香港取代日本,成为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

1.3.2 中国制造的优势仍在

尽管“Made in China”这个字眼在全球市场中往往被贴上“廉价、低质”的标签,但是中国外贸出口持续多年的强势表现,尤其在经济危机的全球风暴中仍然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就毫无疑问地证明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制造业中的综合比较优势,这些优势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外贸出口的持续繁荣提供动力。

1.代工过程中师夷长技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代工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出口和社会就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工企业是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发展的结果,是后发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融入国际分工的途径之一。

代工企业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承接制造业外包的企业,另一类是承接服务业外包的企业。代工企业的类型与跨国公司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加工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活动转变。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代工企业所承担的工序也逐渐从加工制造工序向服务工序转变,代工企业所承担工序的技术含量也逐渐的提升。

我国通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吸引外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在我国形成了很多专业性的代工企业,学习了先进的技术,提高了创新能力,带动了就业。

2.丰富的国际市场操作经验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要想成功地切入别国市场,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不了解,投资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而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业务开展过程中,产品经常出入欧美等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深入了解国际市场的目标市场、市场环境、消费偏好,对其供求状况了解较为充分。同时国际主要出口市场质量标准比较严格,虽然国内市场上的产品品质基本上属于二三流,但在国际贸易做得比较好的企业都是在质量控制上做得比较严谨,一般都具有三种以上的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能认真地按体系要求落实到生产过程。而且在与很多国际一流的客户进行直接沟通交流的积累后,都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接受新事物能力非常强。

3.明显优于东南亚国家的优势

秋季,H鞋业梁老板飞到了一些自己以前做梦也想不到会去的地方。他先后走访了孟加拉首都达卡和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他此行是为了物色新的生产基地。H鞋业是一家专门生产女鞋的公司,目前在中国南方的东莞设有一家工厂。然而,尽管跑了很远的地方,他还是失望而归。

迁移的压力显而易见。过去几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以每年15%~20%的速度上涨,不断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动机舱的广东省,也因此面临着考验。迫于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H鞋业不得不把东莞的人手从3年前的8000人精简到3000人。

孟加拉的工资水平大约是中国的20%~30%,工人每周工作48小时,相比之下,中国的法定劳动时间是40小时。在孟加拉投资还可享受10年的免税期。

然而,梁老板非但没有兴高采烈,反而显得忧心忡忡。“他们的交通拥堵得可怕,工厂里都在用发电机(因为电力供应不稳定),而物流更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达卡之行数周后,他乘坐飞机前往亚的斯亚贝巴。那里的工资更低,但就是找不到配套产业,如鞋底厂和纸板厂。

“埃塞俄比亚的交通没那么拥堵,但那个地方太偏远。”去了一趟印度的钦奈之后,他被那里的极度贫困彻底打消了念头。他现在也拿不定主意,究意要不要把生产迁移到中国以外的地方。

梁老板的情况普遍存在,并非特例。许多工厂老板都曾考虑过迁移到越南之类的国家,但还是选择了留在东莞,原因就在于这里的供货商网络更加完善,工人的劳动效率也更高。

梁老板表示,他的利润率从10%降到了3%,但他卖给欧洲零售商的时尚皮鞋每年都要提价8%。2013年7~8月期间,中国出口欧盟商品的单价平均上涨了10%。这个涨幅略高于土耳其,但远低于墨西哥(17%)和印度(23%)。即使是在纺织、服装和玩具这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制造商也还是能够把产品提价10%~20%,尽管这些行业不时传出有工厂要搬到东南亚的新闻。这表明他们获得了一定的定价能力,原因很简单,没有哪个发展中国家能够比得上中国的一半效率。

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劳动人口,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具备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要发展开拓国际市场,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一流的物流服务,货物的交付、运输、保险、海关、货款结算等才能够正常进行。中国港口道路设施也优越得多,这些因素导致企业很难找到可以代替中国的地方。

4.产业集群优势

在中国的经济企业中,星罗棋布地分布着100多个产业集群:顺德的家电、丹阳的眼镜、广州和温州的卫浴、南海的铝材、古镇的灯饰、大朗的毛织、虎门的服装、盐步的内衣等。许多产品的产量达到全国总量的30%~50%,有些产品甚至达到世界总量的80%。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概念,认为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

产业集群效应的优势突出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加速成长

产业集群可以加速企业的成长。在产业聚集区域内同类企业的竞争开始凸显,同质化的产品必然遭遇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不断通过自身的提高来提高生产率、创新产品、管理运营模式等,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这种良性循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不断地提升,走上成熟高效的道路。

(2)提高效率

在产业集群内,必然出现专业分工的进一步加深,从而通过良好的协作共赢模式,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整体效率的提升。以温州海城的水龙头来说,一个水龙头就涉及十几种配件及与原材料加工相关的细分行业。如果在这样一个产业集群内,所有的相关行业都被充分细分,那么企业在寻求上下游产品的过程中就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以提高效率。

(3)成本优势

产业集群能够降低成本。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布局在空间上相对比较集中,产业配套也比较齐全,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企业能够充分利用聚集经济条件,形成低环境成本、低信息成本和低配套成本等一系列明显的成本优势。如果没有产业集群的优势,企业完成整套产品的组装可能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在信息沟通、交通运输上面。

(4)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会产生一个企业群体良性循环的不断壮大现象。通过成本优势、效率优势等特点将会不断吸引新的相关企业集聚其中。然后进入集群内部进行自我强化与集群强化的良性循环,进而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向该集群聚集,如此产生滚雪球式的良性循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5)稳定发展

产业集群必定会涉及产品上下游的几乎所有环节,甚至行业相关的一些机构的介入。比如电子商务繁荣的区域会形成电子商务研究院,纺织品繁荣的区域会建立纺织品研究所之类。然后在产业集群内部,信息高效互通,可以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形成良好的互信互利的关系,从而降低市场风险,维持长期稳定。

(6)创新空间

制造业中的创新往往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之上的轻微改动或者完善,而不是凭借一些专业人才闭门造车就可以完成的。在产业集群内部,由于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同时有众多相关的企业成功、失败的案例可以参考和借鉴,并且在信息沟通方面可以达到分散企业所没有的通畅,因此,企业更容易在不断的学习成长中进行创新。

(7)区域品牌

东莞的电子、浙江的纺织、苏州的丝绸、广州的卫浴、丹阳的眼镜、海宁的皮革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产业聚集区。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产品采购商,当有产品需求的时候都会优先选择这些区域进行考察,而不是依赖区域内任何一家做得好或者差的企业的影响。这就是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价值,这个价值是惠及集群内任何一家企业的,它时刻都在为区域内所有企业带来潜在的市场机遇。

现在,提起实力雄厚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无论新老纺织业内人士都会很容易地想到虎门、海宁、常熟、晋江、中山、石狮……;说到“中国经编名城”、“中国丝绸名镇”、“中国羊毛衫名镇”……人们都能把它与海宁、盛泽、大朗等联系起来。

从2002年12月的首批命名到2006年,已先后有4批共104个纺织产业集中的县(市、区)、镇成为试点地区,并获得了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或纺织产业特色名城(镇)的称号。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纺织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这和已成气候的纺织品产业集群不无关系。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就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通过自身的努力,我国各大产业集群地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地方的招商引资、市场拓展带来了好处,现在很多集群都是以组团的形式参加国内外各种交易会和博览会,取得了很好的推介效果。 lWfeb5FKZRto35fgXB9o8TOJWlEqpjMPP56gc71CUWkAyP4FUzbxRgmf0cQ/Zl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