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得益于对外开放、全球制造业结构转移、丰富的人力资源及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惊人的生产能力,在某些领域里的技术水平也开始比肩日、韩。
不过,中国制造业取得的炫目成就并不能掩盖其与世界一流制造业强国之间的巨大差距。
1.产品同质化严重
企业如果不能以消费者为导向,而采用一贯的推式供应链策略,必然导致竞争逐渐加剧,产品模仿严重,最终导致同质化泛滥。因此,产品同质化是大众化市场的必然产物,是大多数企业最终必然陷入的误区。而真正能走得更远、更成功的企业,必须在避免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上多一些思考。
理想的未来企业的竞争状态应该是合理竞争、差异化发展、有效整合、合作共赢的。而企业间的产品同质化则会激化恶性竞争,价格战、不正当竞争等,最终形成零和博弈的可悲局面。消费者的需求是需要被开发、创造的,而不是被抢夺和瓜分的,这就是产品同质化与差异化道路的根本区别,也是企业能否找到属于自己发展道路的关键。
中国制造业市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主要源于中国很多企业存在抄袭、简单模仿和盲目跟随的经营模式。而众多企业之所以选择模仿和简单跟随,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于营销的本质认识不够、市场定位不准确、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生产规模小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下面两点。
(1)企业市场细分和定位不够细致,范围宽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呈现多元化倾向,中国市场已然进入小众化时代。这时一个企业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因此企业要开始研究市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购买行为,并选择去满足哪一块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然后在这一细分市场中进一步定位,找出这一细分市场中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小众化市场要求的是以消费者为核心,因此需要对消费者市场进行细分和定位,而中国的大多数制造企业却与这一理念背道而驰,企业想要很多、更多的消费者,甚至希望把消费者全部拢入自己的市场下,缺乏细致的市场细分。以家居建材行业的卫浴产品为例,国内不少卫浴品牌打着高端定位策略,目标市场定为中高端,可是它们忽略了这些中高端消费者中仍存在着消费差异需求。显而易见,这些企业并没有走出大众化市场的理念,也没有以消费者为主体,宽泛的市场细分满足不了这些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产品缺乏针对性,也就无差别可言,最终陷入同质化的境地。
(2)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差
迈克尔·波特曾就日本的市场竞争情况写过一本书《波特看日本竞争力》。他在书中提到,“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强烈反映出最佳实务竞争,会导致竞争趋同,也就是同行所有竞争对手彼此模仿,形成零和竞争,导致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完全没有利润可言”。也就是说,策略方向的错误选择造成同质化竞争的产生。特别是中国的一些中小制造企业往往采取跟进策略,而不是差异化策略,因此,当那些大型企业或知名企业选择生产何种产品时,中小企业往往是跟随着它们的步伐,模仿生产,以便争得一席市场份额。这样一来,整个市场只有盲目跟风,追求利益,难免同质化的产品会越来越多,同质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中国的制造业往往采取跟进策略而非差异化策略,通常是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技术的缺乏,导致创新的滞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事电视机、微波炉、空调、冰箱、电话等低技术家用电器生产的正规企业和作坊式企业数不胜数,它们没有先进的技术、规模化的生产标准,它们生产的产品几乎都是相同的。享誉世界的企业基本都有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有其核心的技术,它们掌握着产业链上重要的环节,能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一条龙,而大部分中国工厂基本上是仿制或为别人代加工。这些外资方牢牢控制着技术权,拿走了大部分的利润,中国由于缺乏科研体系与生产体系,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地位,只赚取了些辛苦费而已。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基本只能以仿制为主,自主开发的产品极少。产品没有创新,只是盲目跟风模仿,最终陷入同质化的境地。
此外,由于产品自身的特点,比如机械、管道等设备产品,市场对各种钢管或机械设备的需求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的,这些产品也需按照国内或国际标准来生产,因此,这些产品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市场上同质化产品的大量供应。另外,目前国内市场监管法制不完善,监管力度小,处罚成本低,没有建立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及民众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些都导致市场上出现大量模仿者,山寨产品充斥市场,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
浙江永康2009年荣获“中国门都”称号,而如今永康奋力向“中国杯都”进军。最多时,浙江永康从事保温杯生产及其配套产品的厂家达到1300家,日产量达到了10万只,拥有20多家生产保温杯的知名企业。经过16年的发展,永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保温杯生产基地,当一家保温杯厂生产出新的保温杯时,周边就会出现大量的模仿者,所有的企业开始采取价格竞争,辛辛苦苦的创新者得不到应有的创新利润。由于存在大量的模仿者,保温杯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最终变成恶性竞争。市场领先者由于利润大量减少,选择退出市场,另外一些实力不强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产品同质化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诟病,它会给正常的市场竞争带来严重的影响,最严重的当属因产品同质化带来的市场“价格战”了。一旦市场上的产品没有差异可言,企业就只能采用价格战策略来抢占市场份额。价格战是现代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价格竞争策略时,行业之间的价格战就会变得非常激烈。过度激烈的价格竞争逐渐演变为行业市场的恶性竞争,最终会导致行业陷入“低价—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怪圈中,利润率下降、经营风险增加。
激烈的价格战促使企业把重心放在减少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上,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在正当的价格竞争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低产品的质量来达到低价。频繁地降价,使企业误以为低价格就是低成本战略,导致制造企业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偷工减料,通过压质来压价,价格的再次下跌将导致新一轮的“低价—低质—低价”循环。而市场中的低成本战略关键在于从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环节上控制开支,同时还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可见,低成本战略并不等于低价格的恶性竞争。
(3)低价策略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和规模效益
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从而又加重了产品同质化的程度。同质化的程度越深,使得企业又不得不开始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来销售自己的产品,获得的利润将会越来越低,直至毫无利润,最终“关门大吉”。
“低价—低质—低价”恶性循环怪圈的诞生使市场上优质优价的好产品被挤出市场,大量的低端产品成为市场主流,消费者的权益遭受侵害,从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另外,对于企业自身来说,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最终被市场所淘汰。因此,企业只有走出恶性循环怪圈,才能保证企业及整个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同质化竞争的突出表现就是市场上到处都是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有人说,市场上有90%的商品都存在替代品。消费者或采购商在选择产品时,就会与其替代品进行价格对比,货比三家,最终低价取胜。低价的后果就如前文所说,最终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怪圈,不利于整个市场的发展。同质化竞争对于市场先进入者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后进入者不需要花费多大的力气,只需模仿、跟进就可以分得一块蛋糕。不少先进入者抱怨,自己的市场份额明显下降了好多,价格不得不跟着降低,销售幅度下降了,利润当然跟着下降了。同质化产生,导致企业只能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守住市场上,为了暂时的利润拼命地杀价,那些不肯降价的企业只能看着自己争得的市场份额被一块块地分割掉,甚至出现亏损。因此,“中国制造”成了廉价的代名词,毫无品牌效应可言。因此,对于企业长期的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想冲出国门的企业来说,要选择创新而非模仿,选择“中国创造”而非“中国制造”,否则是没有出路的。
2.产品低劣遭遇信任危机
“中国制造”曾以价廉物美而行销全世界,并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中国制造的玩具、牙膏、轮胎、食品、药品等产品却因质量和安全问题被曝光,从有毒的宠物食品到危险的玩具,从被“二甘醇”污染的牙膏到安全性能不足的轮胎,“Made in China”被不断地打上问号,这使得还没有摆脱低质、低价阴影的“中国制造”似乎正在面临着更大的阴霾:有毒的、有害的、不安全的……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制造”仿佛成了“有毒和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导致“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不仅给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更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和“中国制造”的声誉,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美泰玩具风波源于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Anne Dinnocenzio的一篇报道。报道披露,由于使用了含铅漆料,全球最大的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第三次宣布召回中国生产的玩具,此次有80万件产品被召回。
覆盖了1900万件在全世界销售的玩具,其中大部分产于中国。由于这些玩具使用了含铅漆料,或者有对人体产生破坏性的磁性,小孩容易将其放入口中导致对身体产生危害。据《时代》周刊报道,美泰的费雪品牌部门表示对150万件学龄前玩具实施召回计划,这些产品也都含铅。这一次召回针对的是第三季度在美国销售的96 700件玩具。
《时代》周刊报道揭示,由于全球80%的玩具产自中国,销售商担心,2013年假日季节消费者将远离他们的商品。同年,RC2公司主动召回了150万件火车玩具。公司称,由于产于中国的玩具产品含铅,已对23家零售商造成不良影响。
针对这一事件,美泰行政总裁艾克尔特(Robert Eckert)向媒体表示:“我们在调查结果中发现了其他一些有危害的产品。一些转包商现在已经停止美泰玩具的生产。我们再一次向受到伤害的每一个人表示歉意。我们承诺,公司将继续对美泰玩具的安全性和质量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美泰公司向外界承诺,将对公司在中国的工厂进行严格监督。美泰公司的玩具产品约65%是在中国加工生产的。被召回的芭比配饰玩具包括芭比梦幻小狗屋、芭比梦幻小猫公寓及芭比厨房套装,这些玩具都不同程度地含铅。
同时,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也正考虑对美泰召回事件进行调查。
尽管国际大肆渲染“中国制造”质量问题,有些是夸大了事实,但结合国内的制造业产品质量上来看,不可否认的是产品质量普遍不高。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里,我们认识了硫酸铜;从“三鹿”里我们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这些事件,整体来说实际上就是我们“中国制造”的质量管理水平的真实写照和缩影。在中高端市场运作的中国公司,对制造业运作方式的理解稍好一些。但是,这些公司似乎是少数派,很多制造商都对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及构建长期声誉不感兴趣。
很多制造商之所以进入制造业,主要是因为它们想把在制造业赚的钱当成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垫脚石,这种心态间接导致了产品质量问题。比较一下这样两个制造商的情形:其中的一个希望通过制造产品来赚取小额利润,并留住回头客。另一个制造商只是想得到你的订单,这样,它就可以用从中赚到的钱建设一个购物中心了。哪个制造商会专注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完善呢?但是,只关注短期收益必将招致长期痛苦。
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仍在于国内生产体制与市场监管环节,这已为高层官员所承认。出口与内销两个内外有别的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暗藏危机的市场体制。不管是出于无意还是有意,我们在产品质量监控上,无论是执行标准还是实施监管,都长期存在着出口与内销两种标准和两套监管制度——所谓外紧内松、内外有别。由于外销产品大量的订单式生产,正是标准与监管的“两张皮”,致使内销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隐患比比皆是。事实上,中国人对毒牙膏、劣质轮胎、含铅玩具、含抗菌剂的水产品等有严重质量安全问题的商品并不陌生,甚至现在还在使用。正是国内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再加上某些地方的工作环境条件恶劣,使一些国外媒体对中国产品形成了一种笼统的、以偏概全的不信任印象。况且,国内商品市场“假、冒、伪、劣、毒”泛滥,如何保证出口商品不出问题?对于商家来说,一旦养成了无良、不负责任、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的德性和恶习,管他搞“内销”还是“外销”,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作祟捣鬼。
“中国制造”危机,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国质量标准之混乱和有关部门职能之缺失。以“中国出口牙膏含二甘醇遭退货”为例,我国牙膏生产标准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使用二甘醇,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先后禁止含二甘醇成分牙膏销售后,我国绝大部分牙膏企业相继停止在生产中使用二甘醇作为原料。但由于国内标准缺位,能否做到这一点只能依靠企业的自觉。倘若有关部门之前就弥补这个空白,牙膏事件何至于弄到今天这个地步?事实上,牙膏近年来在我国的诸多产品中一直是“绯闻”主角:先是“三氯生致癌”,接着是“含氟有害”,再接下来是“牙防组”违规认证被“端掉”,又爆出“含甘醇”,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质量标准缺失所致。由于有关部门不作为,我们的企业不得不自己去查找“进口国家或地区的要求”,并按照其要求进行生产,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倘若我们的有关部门及时参照国外标准出台与国际接轨并且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标准,我国企业据此生产的牙膏产品就容易合乎规范,牙膏产品也不会三天两头出现各种问题了。
二战后的日本、韩国也都曾遭遇质量危机。根据日本学者的看法,在“日本制造”由劣质产品的代名词转变为品质优秀的象征的过程中,政府的法律和监管在其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最根本的还在于企业的自觉。日本企业、还有后来的韩国企业,对于出口实施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监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并将此过程把握在自己手里。而目前中国企业却不是这样,它主要把产品交付给海外经销商,但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代理商都存在官僚主义陷阱,漠视监管问题。就以美国为例,来自中国的消费品数量自1997年以来计划增长了近三倍,但是过去5年里,代理商的预算支出却只增长了12%。很明显,代理商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能指望他们把好质量门。随着中国出口升级加速,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像日本和韩国企业一样,对出口实施一套完整的质量监控、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而是继续短视地将产品交付给海外经销商,以求享受极其快速拓展海外市场的快感,那么,这种快感为时不会长了。中国企业肯定不可能长期依靠低成本持续下去,必须要提高产品质量。
3.产品服务粗糙 细节不精心难以赢得顾客心
对有潜在危险的产品进行找回,发布黑名单向社会公告是国际惯例。在美国的产品召回目录上,有将近一半的产品产地在中国,欧盟公布的产品黑名单上,来自中国的也不是少数,这个事实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声誉。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召回产品、被通报产品的目录,不难发现,这些被处分产品中的大部分缺陷都是一些非常简单、只要认真对待、给予足够重视完全可以避免的问题,比如椅子腿焊接不牢,比如儿童衣物上的纽扣容易被拽落并被幼儿吞咽,比如家用电器电源电线的负荷与电器不匹配,使用时会因过热而引起燃烧等。
一个让人痛心的例子是日本企业在用不光彩的手段取得我国唐三彩的配方后,在国际市场上抢走了我国不少订单。调查原因显示,我国的产品在看不见的部位如瓶子的底部内胆表面比较粗糙,而日本的产品这些部位则非常精致,让客户动了心。
与韩国和日本制造的产品相比,中国产品在细节上不够重视,影响了产品形象。比如一个中国制造的公文包,用料、做工、款式都是一流的,可是往往在人们不留心的线头处理上不够完美,让人觉得很遗憾,达不到国际品牌的水准。而韩国、日本的企业则是完美主义者,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细节最能打动人心,日韩的产品就是凭细节赢得顾客的心。
中铁公司在海外有个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本来是中铁公司的重中之重,可是最近却很少有人提起,甚至怕人提起,这个项目就是中铁承担沙特阿拉伯的朝觐轻轨的项目。当项目签约以后,当时的新闻媒体及报刊作为中国重型制造走出去的范例被广泛宣传,可是事情过了好几年,这个范例怎么样了呢?有没有人去关心一下呢?据公司年报披露,这个沙特阿拉伯轻轨项目在中标的时候中方很有价格优势,但是建成一年以后却要亏10亿美元,并且预计在结束这个项目时还要亏损近20亿美元,几乎把中铁的所有海外利润都要吃干净。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没有认真研究合同中所附加的建造后3年售后服务的条款要求,还是用国内老一套的做法来应对国际事务,在沙特的特殊地理要求、客户的特殊要求的因素下,轻服务的恶果终于在这里开花结果。
制造是一项综合的项目,从硬件的制造到软件的提供,中国在5年内走完了其他国家30年要走的路,这确实是一种跃进。但是很多东西却要靠点点滴滴的积累,不可能靠短期效应来达到。没有一个良好的服务意识,就算可以把东西制造出来,也不一定能获得民众的认可,中国制造还前途多难,软件、硬件都要过硬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信任。
提起中国的代工业,人们并不陌生。十几年来,中国制造业的火速发展,让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是近年来,随着欧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周边国家代工业的崛起,中国的代工业正面临着空前的困境,很多代工企业也发现,替人生产,赚点微薄利润,根本没有发展前景。
2012年,国内十几家为瑞典宜家家居供货的代工厂,纷纷宣布停止给宜家供货,这在代工行业引起了极大震动。
宜家(IKEA)是瑞典家具卖场。“为大多数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是宜家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宜家大部分的门市位于欧洲,其他的则位于美国、加拿大、亚洲和澳大利亚。每年印刷量高达一亿本的IKEA商品目录中,收录有大约12 000件的商品,号称是除了《圣经》之外最被广为散布的书籍。在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的同时,宜家努力创造以客户和社会利益为中心的经营方式,致力于环保及社会责任问题。
宜家进入中国后,由于全新的家居生活理念和独特的北欧设计风格,宜家很快成为白领与“小资”心中的理想品牌。由于中国收入水平低于欧美,宜家在中国尤其受到追捧。宜家的低价很大程度上在于来自中国本土工厂的采购。
2007年,是宜家在中国市场上最突飞猛进的时候,也是其与中国供应商关系最甜蜜的时点。在宜家中国的采购体系发展过程中,1979年至1994年在宜家内部被称为“发现时代”,1995年至2008年则是“扩张时代”,开始在中国不同的地区扩张采购业务,拓展产品领域。2001年,宜家在中国的采购量占其全球采购份额的14%,2004年升至20%,中国取代波兰成为宜家最大的成品供应国。2007年,宜家在中国已经有了300多家供应商,3家自有工厂,超过22%的产品产自中国。中国供应商的加入也为宜家带来回报,从2002年到2005年,宜家商品平均价格下降了31%,2007年,部分产品降幅更高达50%。
在订单大增的同时,供应商和宜家间的怨怼也日渐增多。最主要的矛盾正是宜家引为立身之本的低价战略,供应商称之为“拧毛巾战略”。宜家对供应商的报价分为几部分:材料成本、制造成本、管理费用和利润。其中,制造成本可以通过工业化改造、提高效率来降低,管理费用可以通过宜家订单的增长来摊薄,材料成本则包含市场客观因素,这部分需要和宜家共同来探讨合理的数字。在如此透明的基础上讨论利润问题,供应商只能“内部挖潜”。除了没完没了的降价,宜家向供应商颁布的有关合法用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为准则(IWAY)也正在变成供应商的噩梦。
2009年之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涨,外部环境恶化,堵死了供应商和宜家之间的回旋之地。供应商之一的耐力木业,从1997年到2011年,宜家对其某款窗帘的采购价从10美元每平方米降到了不到8美元,而在这期间工人工资涨到2000多元钱,原材料一年间上涨40%。耐力木业与宜家协商,希望提价,遭到拒绝。
另外宜家在质量标准认定上过于“霸道”也是导火索之一。2011年,宜家采购经理与采购负责人到供应商厂家验货后,提出用的白杨中有青杨,导致色差太大。1月15日,该供应商收到宜家的邮件通知货款拒付,主要理由是产品质量问题和IWAY的执行。供应商反驳说之前验货员从未提出色差问题,合同中只规定用杨木即可。交涉后,宜家启动了第三方验货,但费用需要由供应商承担。
实际上每次验货费用占到了4%,而供应商给宜家报价仅仅留了5%的利润!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如果质量合格,由宜家来承担验货费用,不合格则由供货商来承担。不过验货结果显示商品不合格。经过几轮邮件谈判后,该供应商被移除出宜家的代工厂名单。
为了防止供应商逃走,宜家也有对策,比如宜家会将一个柜子分成前后两个部分,交给两家工厂去做。两家工厂中任何一家都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柜子供应给其他客户。大部分供货商离开了宜家就差不多半死不活。国外的买家,中国企业又都不熟悉,而国人的家具购买力还是有些弱。
很多宜家供应商都面临着同样的境况,几年之前他们自发成立宜家供应商联盟,打算依靠集体的力量与宜家协商,但在宜家的强势面前,供应商的话语权极为有限。宜家终端产品降价,是用不断压榨供应商来换取的,为宜家代工根本赚不到钱。为宜家代工“利润是5%左右”,而品牌企业“利润能够达到15%~40%”。有些供应商与宜家商量着调高价格的可能,有些供应商选择离开,有些供应商离开又回来,还有些在抱怨中继续为宜家制造更便宜的产品。在这种情势下,有多家代工厂宣布,将主动终止与来自瑞典的家具家居用品零售商宜家的合作。
宜家坚持走低价策略,供货商无法适应就被淘汰,听起来似乎有些残酷,但这的确也是我国代工业市场中每天都在发生的故事。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最新的国情咨文中,再次强调,2013年将停止服务外包,转而大力重振美国的制造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代工业的转变无疑变得更为急切,否则在成本迅速上升的前提下,或许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面临困境。
代工虽然一度“成就”了中国制造业,并且一度给代工企业们提供了不错的回报,但在金融危机之后,代工企业的状况其实并不乐观,代工的致命伤渐渐地暴露了出来。
1.产业链低端的制造模式
由于代工企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技术含量不高,所以,早些年很多企业是100%做代工起价的,并且一直没有开拓其他方面的业务。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由于授权企业(委托代工厂加工的企业)的业务萎缩甚至倒闭,直接导致国内一些代工厂措手不及,减产、减员直至倒闭。此后,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散去,但代工厂的日子依然很不好过。因为你的销路、产品被牢牢地控制在别人手中,不由得你自己做主。很多授权企业并非不知道中国当前要素成本上升的事实,他们就是要通过压低加工费等行为,迫使代工厂主动放弃代工业务,从而使他们有机会转移订单到成本更低的区域。
举例来看,中国的汽车行业面临着国外品牌的激烈竞争。数十年以来,尽管政府的政策一直偏爱国内公司,但在中国,最畅销的产品依然全部是国外品牌——大众汽车(Volkswagen)在这一市场占有15.2%的份额,通用汽车(GM)和日产汽车(Nissan)分别占有8.2%和5.6%的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较小是因为中国企业缺乏与全球性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和专业能力,它们与国外制造企业的合资公司并没有提供这些。汽车合资企业的强劲销售,也让本土供应商发展自己产品的热情很低。
与中国企业不同的是,日本的制造商从来不会充当OEM,不会通过用其他公司的品牌制造产品的方式来扩张。相反,他们利用大量的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ing)、创新和传统的工艺掌握了大量的技术,并成为电子、汽车、化工和其他高价值行业的领先者。中国企业很难牺牲短期的收入换取品牌的长期形象,但索尼公司(Sony)就以拒绝在他人的品牌名下制造产品而著称。
或许,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更具可比性。中国台湾的企业一直在大量进行OEM生产,然而,它们也提高了自己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宏达电(HTC)智能手机、宏基电脑(Acer)和华硕电脑(ASUS)等产品就已成为全球知名品牌。巨大的刺激因素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台湾,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求向美国和欧洲出口产品。
韩国的汽车行业同样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在价值链中的地位,经历了大约40年前开始的一个旅程之后,该行业今天才基本达到了与发达国家制造商相当的水平。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质量和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韩国的汽车品牌,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也就是现代汽车等品牌获得汽车购买者信任之前的时期里,它们被迫在企业内部研发能力上加大了投入。
2.主导权丧失 产业集体外迁
整体来看,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仍然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主要充当以下两种配角:第一种是发展来料加工型的制造业。第二种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中国企业仍然充当着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
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让众多企业都提前感到了冬天的寒意。尤其对于国内的代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可以佐证的是,2009年,耐克关闭在中国的唯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2012年7月中旬,阿迪达斯也宣布准备关闭在华唯一的自有工厂。相对应的是,国内多家代工企业相继接到了这两家公司终止订单的通知。
国内代工企业的订单逐年减少,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投资重心转向东南亚,如越南、印尼等地。如图1-5所示。
图1-5 东南亚国家近年GDP级FDI投资数据
赐昌是一家制鞋企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曾是耐克在深圳的主要代工厂,且规模很大。然而,如今位于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坳背村的赐昌工厂,与密布产业园区的很多企业不同,它偏居一隅,隐藏在一段年久失修的小路最深处,一路上尘土飞扬,周围并无太多工厂,只有几处零散的小作坊。
“早就没有订单了,耐克的代工项目早就搬到惠州了,至于会不会搬到东南亚,就不清楚了。”深圳赐昌实业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说,“我们以前确实做耐克,并且规模还不算小,当时可以算得上是耐克在深圳的主要代工厂。”当时赐昌的员工一度超过10万,是横岗地区知名的企业,除了耐克,赐昌也代工其他跨国公司的鞋类品牌,只不过耐克是其最主要的合作伙伴。
“现在有点惨,2008年也没像现在这样,当时虽然订单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萎缩,但我们还可以控制,现在是有心无力了。”目前赐昌只能接到一些小品牌的小订单,这些小订单要放在以前根本不会接,但现在没有办法。否则,赐昌只有关门破产了。
耐克抛弃赐昌只是其产业链转移的第一步。赐昌只不过是中国成千上万家代工厂的代表之一,这些代工厂一度将为耐克、阿迪达斯代工视为骄傲,但现在,他们不得不面临订单狂泻、员工人数锐减的命运。
如图1-6所示,耐克鞋类在中国的生产比例逐年递减,而在越南的比例逐年上升。近年来,中国制造失去人口红利之后,阿迪达斯及耐克对中国生产热情减弱。
图1-6 耐克鞋类生产能力转移图
图注:近年来中国制造失去人口红利之后,阿迪达斯及耐克对中国生产热情减弱。
和赐昌有同样命运的还有位于惠州的阿迪达斯代工厂及位于东莞高埗镇的裕元鞋业制造厂,与赐昌同属台湾保成集团旗下代工厂。保成集团战略调整的一个基本的思路是首先将旗下代工厂“去特区化”,然后逐步设法外迁至东南亚。
2011年,裕元鞋业在内地的鞋类生产线为226条,越南及印尼分别为120条、114条。而2012年,越南及印尼的鞋类生产线分别增加至150条、136条,而在内地的生产线2013年以来仅象征性地增加了4条至230条。
2012年4月,知名的体育用品公司阿迪达斯决定在年内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这一决定正产生“蝴蝶效应”。日前,10家原本为阿迪达斯提供服务的代工厂称接到了其将终止代工合同的通知。
阿迪达斯对此的解释是“优化全球采购架构”。但对于这一说法,代工厂显然不能接受。代工厂签订的代工合同期限是无限期的,但是上面却标注阿迪达斯可以提前终止合同,不需要赔偿。由于代工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当时他们并不敢反对这个条款,但这个合同明显是“霸王条款”。
虽然阿迪达斯表示,与中国300多家代工厂仍然有合作关系,将继续履行对中国的承诺。但是,那些未被阿迪达斯解约的代工厂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据悉,按照往年订单量,高峰期应该至少有25万件,而现在却只有2万余件,如此下去,或许会有更多的代工厂“被断奶”。
类似于赐昌、裕元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上海、苏州及湖南等地的代工厂也曾将阿迪达斯、耐克等合作伙伴视为骄傲的资本。尽管耐克等企业的在华代工厂屡屡被扣上“血汗工厂”的帽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代工厂的利益实际上与阿迪达斯、耐克是捆绑在一起的,阿迪达斯、耐克在华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这些代工厂最舒坦的一段日子。然而,这样一家曾经盛极一时、员工多达10万人的代工企业,现在雇员仅剩三四千人。
一直以来,“比较优势”是中国成为全球工厂的重要原因。但人力成本上升或许不是跨国企业代工厂外迁的唯一重要原因。2009年国内经济也相对较差,当时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导致国内出现通缩,尽管耐克等企业的产品销量受到了影响,但人力成本比较低;现在经济不景气,人力成本却水涨船高,滞胀迹象明显。耐克等外资企业担心的并不是现在的成本,而是持续看涨的成本。换言之,外资企业对中国的成本及经济景气度存在不好的预期。
此外,地方政府在税赋方面对阿迪达斯等企业也造成了困扰。部分地区一方面称要为企业减负,另一方面在税收等领域却不肯让步,客观上导致外资企业在做出决策时无所适从。
部分外企实际愿意支付更高成本聘用劳动力,只不过以85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劳动力在择业范围及择业心态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是外资企业在国外选择代工厂的重要原因。
除耐克、阿迪达斯之类的服装制鞋类企业外,手机、五金、玩具、塑胶等产业也出现了外资撤离的现象,这些行业普遍以密集劳动力取胜,当人力成本逐渐蚕食企业利润的时候,境外资本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重新做选择。
值得警惕的是,发达国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试图控制中国制造业。其中以中国为目的地的跨国投资最为隐蔽,也最为危险。长期以来,尽管跨国公司的大量涌入为中国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促进了就业与税收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本土企业,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另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在从汽车到微电子再到感光以及制药等诸多制造业领域已经或正在丧失主导权,而且正在失去对其他领域的主导权。如果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一直边缘化,所谓的“中国在未来取代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图景其实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
3.产能过剩却停不下来
国内代工厂的“大跃进”也是阿迪达斯等企业萌生退意的原因。相当大一部分代工厂在订单上过分追求规模,产能过剩难以避免。最终这些被代工的商品在市场竞争中不得不采取折价策略,对其品牌形象及业绩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从近几年运动品牌的发展轨迹中也不难看出。
过剩,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普遍现状。
产能过剩,是中国制造业在“数量”上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我国仍有很大的主动权。但是缺乏核心技术而导致的制造业产业空洞化问题,却更加复杂。
数据显示,70%的中国纺织机械、75%的高端机床、75%高速胶印机、85%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几乎100%的光纤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仍依靠进口,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足20%,也使这些行业,纷纷陷入困局。
如今,这些产业空洞化严重的行业,亦多是随着经济衰退而陷入困局的行业。
总体来说,目前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行业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石化炼焦、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纤维和造纸制品七大行业。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具体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
从分析来看,产能过剩行业多数属于重工业领域,具有垄断竞争性质,因此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产能过剩,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回落,同时,产成品库存增多,工业企业开工严重不足,产能利用率降低,导致企业效益的大幅度下滑,亏损企业增加。
我们不禁要问,产能过剩为什么停不下来?
目前我国政府以GDP为政绩考核核心,兼顾地方政府责任的地方官员选拔标准,对地方政府通过投资来拉动GDP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此举也会导致投资过热,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也是产能过剩现象必然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发展中国家,由对产业良好前景的社会共识引起投资大量涌入,导致产能过剩的现象十分突出。
经济发展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有经济大国和强国。但是,特别引起我们忧虑的是,中国制造业的代工现象,在可预见的将来都将处于国际分工的中低层,中国制造企业整体技术力量还很薄弱,企业经济效率不高,竞争力不强。已经入选世界500强的少数制造企业主要是从规模上达到了世界级企业的标准,若以品牌、技术、管理、盈利水平等综合指标来衡量,则与世界级跨国公司尚有巨大差距。
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更是中国制造企业的最大软肋。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是: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较深,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靠进口。在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利上,中国基本上受制于人;在一些关键技术,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中国大多依赖进口;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集成电路行业,国内企业的普遍特征是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国外厂商。
我们相当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必须要贴洋牌、挂洋牌。以纺织业为例,现在中国是世界上纺织品贸易的最大顺差国,同时是高技术产品的贸易顺差最大国。但是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95%是加工贸易,90%是外商投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