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搭建 Hadoop分布式集群

这一节构建真正的Hadoop分布式集群环境,主要分为四步:

(1)在VMWare 中准备第二、第三台运行Ubuntu系统的机器。

(2)按照配置伪分布式模式的方式配置新创建运行Ubuntu系统的机器。

(3)配置Hadoop分布式集群环境。

(4)测试Hadoop分布式集群环境。

这里搭建Hadoop分布式集群环境只用三台机器,是因为:

(1)三台机器是成功配置Hadoop分布式集群运行环境的最小数量,不会因为现有的机器内存或者磁盘空间的局限而导致搭建集群环境失败,毕竟对于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先要让集群运行起来!

(2)三台机器的集群环境配置的步骤和多台机器完全一致。

(3)我们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的,后面会有增加更多机器的集群运行环境搭建的讲解。

现在开始Hadoop分布式集群环境搭建之旅。

2.2.1 在VMWare 中准备第二、第三台运行Ubuntu系统的机器

对于在VMWare中构建第二、三台运行Ubuntu的机器和构建第一台机器相同的步骤,在此不再赘述。与安装第一台Ubuntu机器不同的是:

图2-45 三台虚拟机

第一点:我们把第二、三台Ubuntu机器命名为了Slave1、Slave2,如图2-45所示。

创建完,VMware中就有三台虚拟机了。

第二点:为了简化Hadoop的配置,保持最小化的Hadoop集群,在构建第二、三台机器的时候使用相同的root超级用户的方式登录系统。

2.2.2 按照配置伪分布式模式的方式配置新创建运行Ubuntu系统的机器

按照配置伪分布式模式的方式配置新创建运行Ubuntu系统的机器和配置第一台机器完全相同,图2-46所示的是笔者完全安装好后的截图。

图2-46 配置伪分布式模式的方式

2.2.3 配置Hadoop分布式集群环境

根据前面的配置,我们现在已经有三台运行在VMware中装有Ubuntu系统的机器,分别是:Master、Slave1、Slave2。下面开始配置Hadoop分布式集群环境。

第1步:在/etc/hostname中修改主机名,并在/etc/hosts中配置主机名和IP地址的对应关系,把Master这台机器作为Hadoop的主节点。首先看一下Master这台机器的IP地址:

可以看到当前主机的IP地址是“192.168.184.133”。

我们在/etc/hostname中修改主机名:

进入配置文件:

可以看到按照安装Ubuntu系统时候的默认名称,配置文件中的机器的名称是“rocky-virtual-machine”,把“rocky-virtual-machine”改为“Master”作为Hadoop分布式集群环境的主节点:

保存退出。此时使用以下命令查看当前主机的主机名:

发现修改的主机名没有生效,为使得新修改的主机名生效,重新启动系统后再次查看主机名:

发现主机名被修改为“Master”,表明修改成功。

打开在/etc/hosts 文件:

此时我们发现文件中只有Ubuntu系统的原始IP(127.0.0.1)地址和主机名(localhost)的对应关系:

在/etc/hosts中配置主机名和IP地址的对应关系:

修改之后保存退出。

接下来我们使用“ping”命令看一下主机名和IP地址之间的转换关系是否正确:

可以看到此时主机“Master”对应的IP地址是“192.168.184.133”,这表明我们的配置和运行都是正确的。

进入第二台机器,看一下这台主机的IP地址:

可以看出这台主机的IP地址是“192.168.184.131”。

我们在/etc/hostname中把主机名称修改为“Slave1”,保存退出。

为了使修改生效,重新启动该机器,查看主机名:

此时表明我们的修改生效了。

进入第三台机器,看一下这台主机的IP地址:

可以看出这台主机的IP地址是“192.168.184.132”。在/etc/hostname中把主机名称修改为“Slave2”:

保存退出。

为了使修改生效,重新启动该机器,此时查看主机名:

表明我们的修改生效了。

现在,Slave1上的/etc/hosts中配置主机名和IP地址的对应关系,打开后:

此时修改配置文件为:

把“Master”和“Slave1”和“Slave2”的主机名和IP地址的对应关系都配置进去。保存退出。

此时ping一下Master这个节点发现网络访问没有问题:

接着,在 Slave2上的/etc/hosts中配置主机名和IP地址的对应关系,配置完后如下:

保存退出。

此时ping一下Master和Slave1,发现都可以ping通,最后把在 Master上的/etc/hosts中配置主机名和IP地址的对应关系,配置完后如下:

此时在Master上使用ping命令和Slave1和Slave2这两台机器进行沟通:

发现此时已经ping通了两个slave节点的机器。

最后再测试一下Slave1这台机器和Master、Slave2的通信:

到目前为止,Master、Slave1、Slave2这三台机器之间实现了相互通信!

第2步:SSH无密码验证配置

首先我们看一下在没有配置的情况下Master通过SSH协议访问Slave1的情况:

此时会发现我们是需要密码的,不必登录直接退出。怎么使得集群能够通过SSH免登录密码呢?

按照前面的配置,我们已经分别在Master、Slave1、Slave2这三台机器上的/root/.ssh/目录下生成一个私钥id_rsa和一个公钥id_rsa.pub。

此时把Slave1的id_rsa.pub传给Master,如下所示。

同时把Slave2的id_rsa.pub传给Master,如下所示。

在Master上检查一下是否复制了过来:

此时,发现Slave1和Slave2节点的公钥已经传输过来。

Master节点上综合所有公钥:

将Master的公钥信息authorized_keys复制到Slave1和Slave1的.ssh目录下:

此时再次通过SSH登录Slave1和Slave2:

Master通过SSH登录Slave1和Slave2已经不需要密码,同样的Slave1或者Slave2通过SSH协议登录另外两台机器也不需要密码了。

第3步:修改Master、Slave1、Slave2的配置文件。

首先修改Master的core-site.xml文件,此时的文件内容是:

把“localhost”域名修改为“Master”:

同样的操作分别打开Slave1和Slave2节点core-site.xml,把“localhost”域名修改为“Master”。

其次修改Master、Slave1、Slave2的mapred-site.xml文件。

进入Master节点的mapred-site.xml文件把“localhost”域名修改为“Master”,保存退出。

同理,打开Slave1和Slave2节点mapred-site.xml,把“localhost”域名修改为“Master”,保存退出。

最后修改Master、Slave1、Slave2的hdfs-site.xml文件:

把三台机器上的“dfs.replication”值由1改为3,这样数据就会有3份副本:

保存退出。

第4步:修改两台机器中Hadoop配置文件的masters和slaves文件。

首先修改Master的masters文件:

进入文件:

把“localhost”改为“Master”:

保存退出。

修改Master的slaves文件,

进入该文件:

具体修改为:

保存退出。

从上面的配置可以看出把Master既作为主节点,又作为数据处理节点,这是考虑我们数据的3份副本而机器台数有限所致。

把Master配置的masters和slaves文件分别拷贝到Slave1和Slave2的Hadoop安装目录下的conf文件夹下:

进入Slave1或者Slave2节点检查masters和slaves文件的内容:

发现副本完全正确。

至此Hadoop的集群环境终于配置完成!

2.2.4 测试Hadoop分布式集群环境

首先在通过Master节点格式化集群的文件系统:

输入“Y”完成格式化:

格式化完成以后,启动Hadoop集群:

再尝试一下停止Hadoop集群:

此时出现了“no datanode to stop”的错误。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每次使用“hadoop namenode-format”命令格式化文件系统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新的namenodeId,而在搭建Hadoop单机伪分布式版本的时候往我们自己创建的tmp目录下存放了数据,只需要把各台机器上的“/usr/local/hadoop/hadoop-1.2.1/”下面的tmp及其子目录的内容,以及“/tmp”目录下的与Hadoop相关的内容同时清空,再把我们自定义的hdfs文件夹中的data和name文件夹中的内容清空即可解决问题:

把Slave1和Slave2中同样的内容均删除掉。

重新格式化并重新启动集群,此时进入Master的Web控制台:

此时可以看到Live Nodes只有三个,这正是我们预期的,因为把Master、Slave1、Slave2都设置成为了DataNode,当然Master本身同时也是NameNode。

此时通过JPS命令查看一下三台机器中的进程信息:

发现Hadoop集群的各种服务都正常启动。

至此,Hadoop集群构建完毕。 RvNbn7GP2zHLavcb3fI3m51p0woLiSCyYL4QIUNarMPyY/jmc0TfhQ22UsJF0fn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