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解析园区发展之道

1.园区发展的常见模式

园区发展模式问题的提出尽管超越了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上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但由于各国和地区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实力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其发展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世界各地园区的发展模式,可以得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分类。

概括起来,园区发展模式可以从以下角度分类,主要有:

① 从发展优势的角度来分,园区发展模式可划分为优势主导型、优势导入型和优势综合发展型三类。

② 从形成过程来看,园区发展模式可划分为自发型、政府计划型和自发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混合型三类。

③ 从管理体制来划分,园区发展模式可分为政府部门管理型、学校或民间非营利性机构管理型和政府、大学、企业组成联合机构管理型三种类型。

(1)发展优势

优势主导这种模式常见于发达国家,是以一个地区具有的特色优势,包括工业技术优势、学科专业优势、智力人才优势、地理位置优势、投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等为主导来谋求发展的。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扬长避短,重点倾斜,注重实力。

优势导入这种模式源于该地区优势不突出,科技、工业技术基础薄弱,或原有传统产业失去优势,面临困境,而改弦易辙,创造条件谋取未来的优势。该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因势利导,借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带动本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优势综合发展这种模式是综合利用本地区的多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环境优势等发展起来的,并且投资小,见效快。

(2)形成过程

自发型模式:属于这类模式的园区比较少,且基本上都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此类园区属于先发型,其所在地综合优势明显,特别是学术力量特别强,附近存在着与工业界有着广泛联系的研究型大学,而且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环境较好,市场体制较完善,商业气氛较浓,法制较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完备等。美国硅谷和128公路就属于这一模式。此类模式的园区资源配置较灵活,市场竞争力较强,充满活力,缺点是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集中不够,容易产生外部不经济问题。这类园区要么效果很好,要么效果很差。

政府计划型模式:属于这种模式的园区比较多,而且基本上大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此类园区都属于后发型,其所在地综合优势不明显,条件不充分,因而需要政府力量作为推动力。我国的各类科技园区都属于这类模式,地方政府在各自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这类模式的科技园区具有集中统一、权威高、规划性强的特点,但也有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活力不够的缺点,甚至可能造成资源浪费。这类科技园区,要么效果很好,要么效果很差。

混合型模式:属于这类模式的科技园区比较多,而且基本上都属于欧美发达国家或地区,西欧大部分科技园区都属于这种类型。此类科技园区发挥了政府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民间和市场的作用,把政府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起来。采用这种模式要求有较好的外部发展条件。这类模式的科技园区既具有政府主导型所具有的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的特点,又有市场主导型所具有的灵活性、创造性、活力和竞争力强的特点,一般效果较好。

(3)管理体制

世界园区除起步较早的美国硅谷和128号公路以外,其他都是在一定的管理体制下进行的。概括起来,世界园区的管理体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见图1.8)。

① 政府管理型,即由政府设立专门的园区管理机构来进行全权管理的体制。如新加坡肯特岗科学园由科学理事会、韩国大德科学城由园地管理事务所、日本筑波科学城由科技厅计划局来负责管理,中国大陆的大多园区由隶属于政府的管委会来负责管理。

② 大学管理型,即由大学设立专门机构对学校校园内的科学园或孵化器进行管理的体制。如英国剑桥科学园由圣三一学院领导、美国斯坦福研究园由斯坦福大学管理、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学院先进技术开发中心(孵化器)由佐治亚理工学院管理。

③ 公司管理型,即采用由各方组成的董事会领导下经理负责的企业管理的体制。通常是把园区作为一个独立经营管理的公司,公司的董事会一般由政府、大学、企业以及当地有关人士所组成,负责有关园区发展的重大决策,一般不干预区内各机构的业务,园区日常管理和经营业务由公司经理层负责。英国几乎所有的科学园、印度的科学园都采用公司管理型。中国大陆的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也是采用公司管理体制方式。

④ 基金会管理型,即由政府、企业、银行、大学和其他机构分担义务,共同承担管理职能的综合管理体制。如美国北卡罗来纳三角研究园由三角研究基金会管理、日本熊本技术城由熊本高技术密集区技术开发基金会管理、法国法兰西岛科学城由科学城协会管理等。

图1.8 世界园区的管理体制类型

2.园区的发展规律

探究国内外不同类别的智慧园区,虽然有着不同管理体制、不同的发展模式、不同的产业集群,却有着知识密度高、员工的高素质和流动性、与新型工业的密切结合、鼓励创新、高质量的生活、专业化的商业基础设施、政府优质、高效和便捷的支持,活跃的中介组织等共同现象,通过种种现象的提炼,核心因素是产业聚集和创新能力(如图1.9所示)。园区的发展遵循着塑造聚集产业创新能力的这一发展规律。

产业聚集也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电气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制造技术、网络技术和再生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将导致工业、产业和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最近提出“工业4.0”概念,即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致力于解决当今世界遇到的一系列挑战,如资源效率、城镇化和人才结构调整等问题。同时能够将人口结构变动和社会因素考虑在内,并设定合适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工业革命为园区的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催生了产业空间布局上的聚集效应。

图1.9 园区的发展规律

创新能力是产业活力的体现:对于创建一个集群来说,通过提供低投入的行商机会吸引新成员加入或许非常有效,但若要维持一个集群,恐怕这种方式就行不通了。产业的聚集效应不仅体现在产业规模上,还体现在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上,产业的聚集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拼凑,更重要的是产业的融合创新。只有在产业聚集资源要素(诸如人才、技术、市场、资金、信息、文化等)的基础上进行科技创新和思维方式创新,有能力从事以创新为目标的活动,这些活动是包含多个阶段的完整过程,如提出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概念、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前期准备、开发项目的融资决策、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市场推广、成果评价以及由最终用户试用、某些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大规模应用、试用或早期应用之后的改进等,通过创新实现园区的繁荣发展。

3.国内园区的发展趋势

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园区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全国及各地的改革开放与技术创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变化、调整和转型的背景下,园区出现了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1)园区经济向生态型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园区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形成了企业聚集发展的态势,在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下,园区迫切需要改变园区内产业间、产业内部关联度低、配套性差、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着力完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现行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尽量减少生产端的资源投入、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与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再循环。顺应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潮流,未来智慧园区建设将会更加注重高新技术、生态环保型产业的发展,融入低碳管理理念,将新的技术、管理手段、管理平台与园区的创新结合在一起。显然,建设“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型园区,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和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今后我国各类园区发展的大趋势。

案例:“浦江智谷”商务园

“浦江智谷”商务园规划由加拿大CPC建筑设计顾问公司担任设计,位于上海漕河泾浦江高科技园规划范围内,一期开发303亩,总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米,容积率为1.2,绿化及水体覆盖率为45%。中间为量身定制独立的商务楼群,西侧为国际上流行的多层大平面的研发楼群,建筑与周边环境共同构筑了一个由生态走廊和生态庭院二级系统组成的生态体系。

“浦江智谷”商务园采用了全球最前沿之节能技术,以“生态反哺”的理念作为环境建设的标准,设计的目的是要致力于将原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转变为积极影响。因此园区的生态环境设计与传统的绿化景观设计有着很多的不同,例如,野草、野花代替了大多的灌木丛;价廉易栽的落叶树会告诉您季节的变化,秋天,满地金黄的落叶不再会被人扫去,而成为秋日难得的景观;多样的水生植物替代了硬质驳岸;湖边的亲水绿坡、浅滩、湿地吸引了白鹭等候鸟的栖息。

以“节能健康”的理念作为建筑设计的标准,园区建筑全部采用节能技术建造,即:①外墙外保温系统(外墙综合传热系数不大于0.4w/(m 2 ·k));②地源热泵系统;③太阳能光热利用系统;④全新风置换全热回收系统(15m 2 人均办公面积,每人每小时享受30立方米100%新风);⑤楼板埋管系统;⑥外遮阳卷帘系统;⑦LED节能泛光照明系统;⑧双面LOW-E中空玻璃(传热系数不大于1.5w/(m 2 ·k));⑨屋顶绿化;⑩雨水收集系统。“浦江智谷”商务园已建成的首期工程地上建筑面积共计10.6万平方米,预计全年可节约1011万度电,相当于节省4044吨煤的能耗和4.04万吨净水,同时减少10110吨二氧化碳和303吨二氧化硫的排放。节能减排效果更为显著。

以“先生活,后工作”的理念作为配套建设的标准,商务楼沿1.3万平方米人工湖呈环岛形布置,楼层不超过6层,并有亲水平台延伸至湖中,湖心小道宁静自然;西部的研发楼群呈围合式布局,立面独特新颖。员工餐厅、咖吧、健身中心、餐饮、银行(ATM)等商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2006年9月21日,德国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联邦部部长沃尔夫冈·蒂芬泽(Wolfgang Tiefensee)亲临“浦江智谷”颁发建筑节能证书。“浦江智谷”商务园以“同一个地球,不同的生活”的诉求传递着园区经济向生态型转变的信息。

(2)园区企业向高新型转变

在激烈的园区竞争背景下,园区的产业同质化竞争也日趋严重。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链的附加值主要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在研发、设计、创新等上游领域和现代物流、展销服务等下游领域存在着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而我国多数园区的产业体系都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

在竞争的压力下,为了抢占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端,园区内的企业日益增加研发投入,转变以往单纯生产制造的发展方式,向高新型企业演进,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保持竞争领先优势。显然,在园区“二次创业”的过程中,推动园区企业向高新型转变,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尽快占据科技制高点,促使园区从“制造”转向“创造”转变,是我国园区企业发展的趋势。

(3)园区管理向城市化管理转变

高水平的产业需要高水平的人才聚集。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园区内的人员日益增多,社会功能需求日益复杂,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生活环境,单纯以工厂为主导的园区很难成就高水平的产业集群。之前我国园区以发展经济为主,社会服务职能相对缺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园区必须摈弃单纯工业化的发展思路,转以城市开发的角度去看待园区。

各类园区在吸引外资、引进高新技术、增加出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各级园区为了满足入园企业要求,积极开展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配合上级城市的信息化主管机构,在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经济发展领域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新的形势下,被征地农民的安置、社区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与完善成为园区未来在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方向,管理机构必须将园区的发展纳入到城市/区域的整体空间规划中,承接更多城市功能的转移,并拓展新产生的城市职能。从宏观趋势来看,智慧园区建设将投入更多城市开发的视角,管理体系的建设也会涵盖城市管理的部分职能,在智慧园区的管理过程中已经与城市化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了。因此,在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带动下,园区管理机构将更加注重满足社会功能的需求,园区管理方式也将向城市化转变。

(4)由要素运营为主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

从园区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在空间布局方面,中国智慧园区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

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园区软实力的发展会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比拼和技术的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5)由传统园区、数字化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变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数字化应用正在向智慧化应用快速迈进,园区运行和管理系统将会发生重大变迁。网络全覆盖在园区建设发展中已成为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进驻园区时越来越重视的重要因素之一;物联网的规模应用促进信息应用的智慧化和深度化,在未来园区智慧化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云平台的大平台集约效果、数据的集中共享,将促使园区的管理和经营从分散向集约化转变。智慧园区建设将成为园区管理机构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园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传统园区、数字化园区正向智慧园区转变。

未来,将有更多园区走上网络全覆盖化、平台集约化、应用智慧化和运营社会化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完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使园区企业和个人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无障碍地享用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深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环境监测、安全监控的效率和准确度,帮助园区及时做好防范和治理工作;利用云平台的集约效果,横向上将管委会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系统对接起来,纵向上将管委会内部系统与上级政府部门相关系统对接,实现真正的大平台概念,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也将工作集中至统一平台,提高园区管委会行政效率。

案例1:天津滨海高新区——打造智慧“辅脑”

2014年4月,滨海高新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已基本完善,高新区内已形成了涵盖业务平台、展示平台、沟通平台、门户平台等的完整系统平台。下一步,高新区将加快园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智慧高新区应用体系,重点建设“三张网、一只眼、一张图、一套库、一把锁”等基础支撑平台以及应急指挥中心和GRP系统。智慧高新区应用体系在日常管理及应急指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有效推进区域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协同共享,实现管理决策信息的上通下达,打造高效的新型扁平化政府组织,同时,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及时获取企业反馈,提升行政运作效率,更好地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智慧高新区应用体系建成投用后,将成为区域发展、领导管理决策的“辅脑”。

案例2:南京高新区——北斗产业应用成就智慧生活

南京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富集、电子信息产业最发达的中心城市之一。当前,南京市正积极打造“智慧南京”,并出台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为北斗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南京高新区已成为国家卫星导航应用(江苏)产业基地,目前正在建设三大平台:“区域(江苏)位置网”、“江苏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以及“江苏北斗卫星导航产品检测认证中心”。基于三大平台,该基地衍生打造了六大解决方案,渗透进智慧生活建设方方面面。

案例3: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光谷金融港“智慧园区”

光谷金融港“智慧园区”是武汉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数字光谷”项目的延伸,项目将在金融港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对园区金融企业的物流信息进行管理,奠定了园区物流领域的信息化基础;通过运用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完善物流园区服务,整合物流园区资源,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将园区的关键信息进行采集和汇总,整合门户网站、移动OA、视频会议、远程监控等要素,让园区企业通过无线信息统一系统,完善金融港园区的服务,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实现商流、办公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光谷金融港的建设,将成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案例4:厦门火炬高新区——“智慧厦门”总后台

厦门火炬高新区为厦门打造“智慧名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计算机及通信设备产业是厦门火炬高新区的第二大产业,现形成了以计算机、手机、数码相机等产品为龙头,向基础元器件、配套件、外部设备、IT服务等方向逐步延伸的产业链,有望打造成为海峡两岸日用电子消费品研发生产基地。厦门火炬高新区将依托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参与厦门“智慧名城”行动,大力发展数字家庭及其应用示范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壮大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做“智慧厦门”建设的总后台。

案例5:成都高新区——“智慧健康社区”先行者

2014年3月14日,成都高新区启动“智慧健康卡”进万家活动,成为全省首个正式的“智慧健康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智慧健康社区”是一种创新的全程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通过“智慧健康卡”、手机应用等服务,居民可随时随地体验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多项服务。通过“智慧健康社区”的建设,极大降低了居民们关注健康的成本和精力,使关注个人身体状况变得更简单,为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智慧健康卡”的启动和推广,标志着成都高新区公共卫生服务步入数字化、智慧化的崭新时代。

案例6:西安高新区——打造一流“智慧园区”

西安高新区准确把握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脉搏,提出了建设“智慧园区”的战略任务,以宽带、泛在、融合、智能、安全为重点,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公共平台和服务管理等领域的立体化园区信息平台建设;明确了构建智慧园区“一张网”、“一片云”、“一套库”、“一张图”和“一把锁”五个统一的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提升高新区基础设施集约化、系统化和承载能力;建设政务管理、产业服务、社会民生、绿色园区和平安园区一批应用项目,健全和完善智慧园区保障体系,提升协调推动能力,全面提升园区管理水平,营造发展软环境,将西安高新区打造成“智慧园区”的全国标杆。 zD1ZbH1V4uKW65w2rkRTFF1JVvvY5zrz+7236+vT2ZuptTEIGmkcE43wlsVsh5L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