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一些被认为是缺点或优点的品质会逐渐消失,这让我们困惑不已。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我们尚未真正了解孩子的个性。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人们已经注意到孩子的双重本性,所以这种发现称不上新奇。在孩子处于婴儿期的时候,他就有了第一种本性;在他犯第一个错误,开始受他的幻觉和周围的环境影响时,他就产生了第二种本性。
人们往往非常看重那些美德,比如勇敢、坚强、责任心以及良好的交往能力等。所以,对孩子道德方面的教育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人对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根本不了解,也不知“性格”究竟是什么。
人们往往不把孩子的性格缺陷视为坏事,甚至有时候会认为这些缺陷是孩子的优点。那些被动、迟钝的孩子被看成是听话的乖孩子,那些吵闹、爱幻想的孩子则被认为是聪明的孩子。然而当孩子专注于某事的时候,他们身上那些所谓好的、坏的特点全都消失不见了。由此可见,人们一贯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人们没有正确评价孩子的性格。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时,就应该关注到孩子性格的两面性,尤其要看到孩子性格中真正不好的部分。当我们试图纠正这些不好的方面时,要知道说教对孩子是毫无作用的,只有外在的世界和活动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不停地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何况人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各种经验后才形成的。
在零到三岁这个阶段,人体的各个器官都是独立发展的;到了三到六岁这个阶段,就开始彼此协调。这时,所有器官会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协调工作,并且服务于整体。比如,人的双手就开始听从大脑的指导来做各种工作。
如果这时孩子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导致整体没有出现这种和谐的状态,那么身体的各个器官就会继续独立发展,这样一来,孩子的发展就会不平衡,最终无法协调地工作。
这种孩子的手往往会做一些无目的的动作,大脑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总是下意识地自言自语,整个人都显得很懒散。最终,由于各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导致这些孩子没能沿着正常轨道发展,让他们的内心产生冲突和绝望。
要想纠正这些问题,首先必须让孩子身体的各项机能协调起来,并且为个体服务。当孩子被新的环境吸引,产生足够的动力去创造性地进行活动时,他们的各项机能才能结合起来,偏离正轨的性格才会得以纠正,并且最终稳定在好的一面。
但事实上,这种纠正并非是外界作用的结果,而是源于孩子内在的真正个性,也就是说,是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正常发展。
通过观察我发现,“儿童之家”的孩子对动手做事情有强烈的愿望,而且在这一心理的支配下,他们还能有选择地去做那些带给他们快乐,让他们内心平静下来的事情。
不仅如此,这些孩子还会很自然地具有纪律性,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事。人们普遍认为,让孩子遵守纪律非常困难,成年人想尽一切方法来约束孩子,似乎总是收效甚微。
其实,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难,给孩子充足的自由才是培养纪律性的正确方法。当孩子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他们就会专注于此,这样,不用强制他们就会自觉遵守纪律了。当孩子身处一个可以进行有序活动的环境中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培养自己的纪律性。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地理解孩子的特性。
虽然专注于某件事情,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益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够强迫孩子去做那些他们不愿做的事情。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决定自己做什么事情,当他们能够全神贯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们的缺陷就会消失不见。
让孩子误入歧途的很可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这种东西往往是成人以“爱”或者“帮助”的名义带给孩子,并在不知不觉中蔓延开来。这一切都应该归咎于成人的盲目行为,他们不经意间以自我为中心,去干预孩子的成长过程,对孩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孩子自身的成长有一个自己不被干扰的计划,按照这个既定的计划,他们就能正常地发展。
可以说,孩子成长所有的畸变,都是由于他身处一个不良环境,造成他不能按他的原始计划成长,这使得他内在的本性和潜能被压制,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
如果一个孩子能回到正常状态,得到自然成长,那么一定有一个特殊原因,这就是他专心致志于某些让他真正和外界相接触的活动。当我们观察孩子,我们最先注意到的可能就是他们专注地做某些事情。在我们学校有一个三岁半的小女孩,她的专注度非常惊人。当她做一件事情时,无论身边有多好玩的事情,她都不会转移注意力。注意力如此集中的孩子真是难得啊,即使是成年人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承认,专注地做事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像罗盘在航海中影响巨大一样。当然,专注的方式很多,可以专注的事情也复杂多样,无论孩子选择哪一种都是可以的,只要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就能正常地发展。相反,如果孩子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就会被周围的事物影响和控制,发展也会误入歧途。孩子对很多事情感兴趣,而且又热情很高地把感兴趣的事情完成。当他们开始专注的时候,就会安静下来好好地做事情。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成年人总是不停地换工作,那么他永远不能找到能成就一番事业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都会做,什么都做不好”。然而,如果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够为之专注地努力,他就最终能获得成功。
我们都很看重这一道理,甚至不厌其烦地拿它告诫学生。但是这种说教是毫无用处的,毕竟它只是个道理。就连成年人对这个道理都置若罔闻,就更不能指望孩子会听了。所以,孩子的专注并不是有意指导的结果,而是出于他们的自觉和喜好。
等孩子有了专注力后,就开始形成了韧性,也就是持久力,它是人类所具有的另一种性格特征。对于一个人来说,专注力和韧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我们知道,孩子重复地做一件事情,而且往往不是由于外界驱使他们这么做的,也就是说,他们的行为必定是受某种内在心理因素的影响。
同时,孩子重复性地做一件事,还说明了他们有能力去做这些事。在我们学校,每个孩子都可以自己选择想要做的事,然后去完成它,也可以一遍遍做下去。对于一个成人来说,如果他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么我们会说他缺乏意志力;反之,如果一个人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且知道该如何获得,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拥有很强的专注力和能力。同样的,这点在孩子身上也适用。
只有专注地做事情的孩子才能正常发展。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准备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物品,让他们通过这些物品,专注地做事情,这样他们才能正常发展。在为孩子选物品的时候,我们应该带有目的性,保证这些物品必须适合孩子的心理规律。
如果孩子正确并且专注地使用这些物品,就能够提高他们的协凋能力,最终纠正他们身上的缺陷。要到达这一目的,就需要孩子通过自己的双手,全神贯注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如果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不够专注,没有目的,那么他们的缺陷就得不到纠正。而且纠正缺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急功近利的想法要不得。只有当孩子的转变得到巩固,个性得到发展时,才能说明他们的缺陷已经完全被克服。
为了让孩子正常发展,除了专注地做事情,还要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只有在自由正常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孩子,才能正常地展示出他们的力量:自发的纪律性,快乐地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我们可以强迫弱者,让他们按我们的意愿做事,但是孩子的健康发展和成长并不能通过强迫获得,也无法通过学习获得。不过如果我们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即使做错事也在所不惜,那就大错特错了。放任自流只会让他们身上的缺陷继续放大,最终变得越来越坏。
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是孩子有规律地生活的基础。我们为孩子做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固定的原则——让孩子自由选择他们喜欢的事情,让他们能够专注地做这些事情,提高他们的精力和心理素质,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人。
有一本名叫《吉塔》的印度书籍就讲述了这一原则。书中说:“让孩子做那些他们感兴趣和应该做的事情非常重要。他们的大脑需要不停地运转,只有专注于某些事情,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发展。一个懒惰的大脑容易被不良事物所侵蚀,那些负面的因素会毁了他。所以,一个懒惰的人无法拥有健康的精神。”
纪伯伦曾经说过:“工作是爱的外在表现。”我们的观点和这句话很相似。自然规律决定孩子的行为,思想观念决定成年人的行为。当孩子想要锻炼自己的某项能力时,他不会按照他人的建议,而是由其内在力量做出选择,限制了这种内在力量,就等于限制了孩子的意志力和专注力的发展。所以,孩子必须摆脱成人的影响,才能获得这种内在的力量。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孩子所具备的这种内在力量是非常符合逻辑的,但是孩子并不依照逻辑推理,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孩子的发展道路都是由大自然来决定的。
在发展和成长方面,人与动物非常相似——都会按照大自然赋予的既定轨道进行,而且都会本能地摆脱成年个体的控制。成长和发展都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指导,一个人要想建立并完善自己的性格,只有遵循这种自然规律。
以上所述仅仅是提出了一种治疗方法。对于“专注地做事情和自由是否能够纠正孩子的缺陷”这一问题,我们还要更深入地进行探讨。也就是说,“专注地做事情和自由”只是孩子正常发展和成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