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注力的培养,需要“内”“外”夹攻

当我们把孩子放在一个有利于他们心理发展的环境中时,我们希望看到这个孩子马上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物品上,按照我们事先设定的目的来使用它,而且还不停地重复这个行为。我们发现,不同的孩子重复的次数也不相同,有的可能重复20次,有的可能重复40次,有的甚至可能达到200次。儿童的这种表现是那些与心理发育关系密切的行为的先导。

儿童会产生这种表现,是由于一种原始的内在冲动在发挥作用,就像人处在精神饥饿的状态中具有一种模糊的意识那样。要释放这种饥饿所产生的冲动,就应该把儿童的意识引向明确的目标,使它转化为一种基本而又复杂并可重复进行的智力活动。

比如,一个孩子忙着安放一些立体插板或10个小圆筒,把它们移动到各自的位置上,他连续这样做了30次或40次之后,突然犯了某个错误,或者发现了某个问题,于是他动手把这一问题解决了,这样他以后就会对这项活动越来越感兴趣,还会尝试反复进行这个试验。这个过程其实就可以促使儿童进行复杂的心理活动练习,有助于他们的内部发展。

或许正是因为内在意识的发展,儿童在使用这种物品时常常显得很愉快,还会不断重复地使用它们。就像我们要让一个口渴的人解渴,就不能只让他微微地抿一口水,而必须让他喝个痛快,喝够身体所需的水分一样。同样,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饥渴,只是让他们走马观花地这儿瞧瞧那儿看看是不够的,听别人描述物品的使用方法更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必须真正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让他们拥有这些物品,并且能充分地使用它们。

我们应该把这一切当作心理建构的基础。这也是对儿童进行行为教育的唯一一个秘诀。我们为儿童创造的环境是他们可以进行自由活动的场所,而且最终目标就是满足儿童的“精神”活动需求。所以,我们在游戏中为儿童提供立体插板不只是要让他们了解有关物体大小的知识,平面插板的设计也不仅仅是把儿童形状概念的形成作为目标。它们与我们为儿童准备的其他物品都一样,目的是要培养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类练习中,儿童能够获得他们真正可以理解的知识。并且,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他们也要学会保持程度相当的注意力。实际上,正是因为儿童获得的感觉知识在范围、形状和颜色等方面是精确的,才使人类的精神活动渗透到各个领域,并有了取得更大成就的可能。

目前,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注意力不稳定是三四岁幼儿的特征。他们会被自己看到的每样东西所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不断地从一个物品转移到另一个物品上。也就是说,这个年龄的幼儿很难把注意力投注在某件物品上。可见,使这些幼儿集中注意力很不容易,这就是儿童教育所面临的困难。

现代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就指出:“我们都了解儿童的注意力非常容易改变。这种易变的特点可以从我们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的情况中反映出来。他们的表现真是乱七八糟。……而注意力的易变性加上被动性……更多地体现在儿童的行为中。他们只是不经意地注意自己看到的每样东西,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克服的第一个困难。……儿童从这种多变的注意力状态中自动恢复的能力是他们形成判断力、性格和意志的基础。……促使他们改进这种能力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由此看来,如果一个人仅靠天性行事,他永远也无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只会任凭自己的好奇心使注意力在不同的事物之间不停地转移。

其实,在我们的实验中,幼儿注意力的保持并不是由一位老师人为地实现的。它是由某个能引起他们注意的固定的物品来保持的。在相同的情景中,一个新生儿为了完成吮吸活动而进行一系列复杂而协调的运动,也是源于首要的、无意识的营养需要。他们进行的这些活动并不是有意识、有明确目的而进行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新生儿这时还不可能有明确的目的意识。

所以,儿童最开始表现出来的行为缘于一种基本的外界刺激。外界刺激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乳汁。我们能够通过孩子的小脸发现他的注意力表现出惊人的高度集中。

我们发现,一个只有3岁的儿童可以连续50次不断重复同样的活动。这时候,很多人在他旁边四处走动,有人在弹钢琴,一群孩子在齐声唱歌……这么嗜杂的环境也没能分散他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样,如果一个孩子正衔着母亲的乳头吃奶,不管身边发生什么事,他都不会停下来,除非他吃饱了。

只有自然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心理行为源于自然,我们必须去探寻大自然的秘密。要理解自然,首先应该对它的初始阶段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揭示真理的基础正是那些最简单的东西,而解释更复杂的现象也需要以它为指导。

实际上很多心理学家就是这样做的,他们为了获取关于生命的知识,就从观察生物的自由活动开始。如果法布尔没有让昆虫在自由的状态下展现它的自然状态,或者在观察它们的时候对昆虫的活动进行了人为的干涉;如果他只是把昆虫抓住,把它们列入研究的视野范围内,他就只能用这些昆虫来做实验,而不能揭示出昆虫的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奇迹。如果细菌学家没有创造出一种营养和温度等方面条件接近细菌生长所需的自然环境,使这种细菌以“自由地生存”来表现它的特征;如果他们只是局限在利用显微镜去固定观察一种疾病的细菌,那么用来挽救人们生命和保护一个民族免受传染病侵袭的科学就无法发展。

要让各种生命实现真正的自由,基础性的工作就是使用各种方法去观察生物。自由是对儿童进行注意力实验研究的条件。我们必须记住,对幼儿注意力的刺激,在感觉上要强而有力,它应该伴随着感官方面的生理适应性。幼儿的生理发育尚不完全,我们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来发展这种适应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个物体不能有效地激发这种适应能力,它就无法让儿童在心理上保持注意力,而且还会导致他们生理上的疲劳,甚至伤害他们的眼睛、耳朵等适应性器官。一旦儿童能够自由地选择物体,同时以高度的注意力去使用它时,他们就能明显地体会到一种快乐、健康的官能活动,并且会感到这种练习还有益于身体的各个器官。

需要注意的是,与这种外部刺激相关的神经中枢也要同时为促进想象形成而做好准备。也就是说,应该在内部做好心理上的“适应”。具体来说,当外部刺激发挥了作用,大脑神经中枢就按照内部的程序依次产生兴奋。两种力量的作用就好像在开启一扇关着的门:外部的感觉力量在敲门,内部的力量把门打开。假如内部的力量不把门打开,外部的刺激作用再强也是没有意义的。一个心不在焉的人可能会不小心跌入深谷,而一个专注工作的人却能做到不受街上乐队的影响,对他们的演奏充耳不闻。

注意力是心理学最感兴趣的问题,它在教育方面也表现出了最实用的价值。老师的工作艺术所在就是把握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对教学活动充满期待。当孩子“敲门”的时候,老师要为孩子提供“开门”的内部力量。但是,如果老师对这一工作完全陌生或很难理解,就无法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学其实是一门逐步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的艺术。我们要引导他们走过新奇的“未知”领域的大门,迈人其中进行学习,并将注意力引向我们期望的状态。

儿童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现象好像在告诉我们,心灵敏捷的人将会受到自然法则的束缚。

威廉·詹姆士认为,“精神的力量”是“生命的神秘因素”之一。但丁也说过:“……人类不知道自己的最高智慧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自己对物质的最高欲望从哪里产生,他们只会像蜜蜂一样,凭自己的本能去酿蜜……”人们对外在事物的特殊态度构成了其天性的一部分,而且决定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不是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而是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只有那些能激发我们内在活力的东西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我们的内在世界对外部世界所提供的信息会作出一定的选择,从而让它们跟我们的内部要求相一致。比如,在这个世界上,画家能发现最丰富的色彩,音乐家最容易被声音所吸引。虽然人们生活在同样的环境里,但个性特征、内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有些人那里还是表现得比较明显的,但他们只会从环境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那些构成我们外部世界的“经验”在人与人之间并不会造成混乱,而且还受人个体能力的控制。

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用任何技能使一个孩子对某个物品表现出专注的神情。显然,这种专注力是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历史记载的天才让我们发现,虽然他们性情不同,但都拥有超常的注意力。比如,阿基米德非常专注,传闻叙拉古城被敌人攻下都未能使他分心,他在伏案研究几何图形时被杀。牛顿沉浸于研究中时,竟会忘记吃饭。意大利诗人阿尔费尔瑞在创作一首诗时,居然对经过他窗前的结婚队伍的喧闹声充耳不闻。

然而,天才人物在注意力方面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是不能被一个“对此感兴趣的”老师唤起的,不管这位老师的教学艺术多么巧妙、多么高超。

“通过儿童内心的精神力量作用就能够打开儿童的注意力之门”,如果说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由此引发的问题就不是吾简单的教学艺术问题,而是自由对儿童心灵构建的作用的问题。用逻辑的观点来看,通过外部力量来为儿童提供适应其心理需要的营养物质,以及用尽量完美的方式尊重他们自由发展的态度,是创造新的教学法的基础。

我们应依据实验,科学地为儿童提供构建心灵所需要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复杂生命现象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理性、意志和性格会一同发展起来。这就像营养均衡的儿童,他们的大脑、胃和肌肉将同时成长发育。

首先,我们会发现孩子认知能力的出现。它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第一个胚芽,可以补充本能的兴趣。当这种情况产生时,认知就开始为儿童建立一种类似注意力的心理机制。这样就又发生了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演变,不过这是带有某种特征的。

从已知到未知的演变,并不像有些老师所设想的那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它是在儿童内心建立起来的一种复杂的观念体系。这一体系是儿童在一系列心理过程中自己积极构建起来的。它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心理发育过程。

为了完成上述变化,我们应该为儿童提供大量系统的、复杂的、和其本能相一致的材料。比如,我们可以向儿童提供一系列物品,来引发他们关注颜色、形状、声音、触觉和气压的本能。儿童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同各种物体持续发生活动,来构建自己的心理个性,并获得对事物的清晰、有序的知识。

完成了这一步,这些通过形状、尺寸、颜色、光滑度、重量和硬度等特征呈现的物体,就跟儿童的心理发生了联系。某些东西开始出现在儿童的意识中。儿童时刻期待着它们,并快乐地接受它们。

当儿童在这种原始冲动的基础上又认识和注意到外部事物后,他们就跟这个世界上的某些东西建立了一种联系,他们的兴趣也更广泛了。换句话说,他们不再局限于跟原始本能相关的原始兴趣。他们的新兴趣建立在已获得的知识基础上。这也是儿童洞察力的基础。

传统的教育学认为,要让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到未知的事物上,就应该使已知和未知建立起一种联系。因为儿童能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扩展自己的兴趣。而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这种观点只抓到了这种复杂现象的一些细枝末节。其实,已有的知识会使兴趣转向更复杂和意义更加崇高的事物上,而且还会促使文化不断地演变、延续。同时,这一过程本身就会让儿童在头脑中建立起秩序。

老师在讲课时简洁地说:这是长的、这是短的、这是红的、这是黄的……他们就这样固定地用一个个简单的字清晰地表明了感觉的顺序,同时还对它们进行了分类、编目。在孩子的头脑中,每一个映象同另一个映象被完全区别开来,它们都有自己的明确位置,而这种映象还能够通过一个字回忆起来。这样,新的知识既不会被随意抛在一边,也不会跟旧的知识混淆在一起,而是会被安排存放在合适的地方,还会跟原有的同类知识归到一起,如同图书馆里的图书一般,井然有序地陈列着。

于是,在人的内心深处不仅有一种渴望增长知识的动力,还会形成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又在不断吸收新信息的过程中得以维持。所以,内部的协调性就如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一样,本身就以自发活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的内部条件决定了其个性的自由发展、个体的成长与组织建构。

老师可以控制这些现象。但是,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需要非常小心谨慎,要避免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向他们自己。因为儿童的全神贯注对他们的未来有决定性作用。老师的教学艺术在于理解孩子的行为,而不要对自然的表现进行干预。 NU9jYmvzWaAtScIRVhDN0sgFNRj5U4k5kCpUr7E15X4M6AWk/3Aq8gx/WOriVql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