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于孩子不良的言语和行为,要及时制止

很多教师刚来儿童之家时,很不习惯我的教育方法,不习惯只是观察孩子。当他们厌烦了这种教育法后,就开始对孩子们的很多行为放任不管。

我看到,有的孩子把脚放到了桌子上,有的孩子把手伸进鼻孔里抠鼻子,有的孩子推搡别的伙伴,做出一些暴力举动。对他们的这些行为,很多教师都没有去纠正,甚至不去注意。

一次,一个小一点的男孩不小心碰了一个大男孩一下。小男孩急忙说了声“对不起”,可大男孩却不干,他生气地打了小男孩一下。

被打的孩子很委屈,说:“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你为什么还要打我?”

大一点的男孩并没有丝毫悔改的意思,他又打了那个小男孩一下。这个大男孩刚来儿童之家不久,从他母亲的口中,我慢慢了解到,他的父母已将“打”当作表达对孩子不满的一种方式,而孩子也习得了这样的表达方式。

可是,这个时候,站在一旁的教师却装作没看见这个大男孩的行为,扭头去观察别的孩子。我想,如果我们不告诉大男孩打人这种李行为是错误的,他还会沿袭这样一种坏习惯。于是,我不得不去干涉一下。当大男孩又一次举手要打小男孩的时候,我一步跨向前,抓住了他的胳膊,收敛笑容、严肃地看着他,对他说:“打人是不对的。”

大男孩冷不防被抓住了胳膊,有些不快,极力想要挣脱。我抓住他的胳膊不放,但不再说什么。

等那个被打的小男孩走向别处去拿教具的时候,我才松开了大男孩的胳膊,又一次很严肃地对他说:“打人是不对的。”大男孩明白了我的意思,他放下胳膊,去忙别的事情了。

后来,我又向教师们说明了孩子哪些行为要阻止,哪些行为不能制止。我认为,教师只有有效地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才能慢慢地辨别清楚好与坏。

我们要教孩子识别好和坏,引导孩子靠自律来维持纪律,我们必须坚持这样做下去。最初的时候,教师常常觉得这样做很困难。因为,孩子们刚来的时候,班级常常很混乱,毫无秩序,有的孩子会做出一些打人、摔物、破坏环境等不良行为。但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硬性去阻止,只能慢慢引导孩子,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孩子要能自觉地遵守纪律,他们首先就要学会识别好行为与坏行为。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有没有混淆好与坏的概念,有没有真正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

一次,一个孩子要拖动椅子,结果他弄出了很大的噪音,我发现这个孩子停止了动作,很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周围的人,他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这个时候,有个教师准备上前告诉孩子该怎样做,我制止了她。

因为那个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不舒适,他已经知道自己弄出噪音是不对的,教师没有必要再去纠正他。

当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良行为时,或者不认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是错误的,教师或父母就要坚决地制止,但不要指责孩子,只要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是错误的就可以了。

孩子们最初来儿童之家,大都还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矩,总有一些孩子会不时地侵犯他人、干扰他人。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有时候,教师为了引导孩子们的这些行为会手忙脚乱,刚刚平息了这边的冲突,那边就起了纷争,真是“按下葫芦起来瓢”。

比如,一个孩子刚将粉红塔搭起来,另一个孩子就跑过来不怀好意地将其推倒;一个孩子将教具摆好在柜子里,另一个孩子一下把它掳到地上去;有的孩子动不动就伸手打人或抓女孩的头发……

这个时候,教师会冲着捣乱的孩子轻轻皱一下眉头,或冲着他打出一个“停止”的手势,意思是告诉他不要干扰、伤害别人。当孩子不了解教师这些表情和动作时,教师就会用语言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孩子屡次侵犯他人,教师就会把孩子带到教室的角落里,给他一套教具,让他一个人坐在那里操作。

这个时候,孩子会发现,如果侵犯了别人,自己就不能与别人一起工作,也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反之,他就有与别人一起工作的权利,能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逐渐明白侵犯别人是不对的。

儿童之家是一个集体,虽然我始终强调要给孩子自由,但这种自由要以不侵犯他人为前提。在这一点上,我们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孩子自由行动时不能侵犯他人,不影响集体活动。

在普通学校里,进行集体活动时,教师会要求孩子整齐地、安静地坐着,整个教室像听报告一样井然有序。我们的教育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我们有时候必须全体安静地坐好,如参加音乐会或讲座时。这样的场合,我们将安排孩子各就各位,让他们坐到自己喜爱的位置上,并保持安静。

我们会尽力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这样的场合,保持安静、遵守秩序、不侵犯他人是值得发扬的好行为,否则,我们的行为都会受到影响和阻碍。经过多次引导和实践之后,孩子们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来,他们就能安安静静地待在自己的位置上,并小心地不去影响别人。

曾经有一个孩子在教师集体教授音乐时,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结果其他孩子都听不清老师的歌唱和弹琴声。老师不得不终止弹琴,告诉这个孩子说:“你这样大声吵闹,别人就听不到音乐了,他们会生气,老师也会生气,你这样侵犯别人,别人会不喜欢。”

这时候那个孩子也感受到了几个孩子不满的眼神,他开始觉得尴尬,就停止了制造噪声。

事实上,因为孩子在儿童之家是非常自由的,他们的个性没有被压抑。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已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适当抑制自己的行为以免影响他人,这样的相互尊重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快乐。

给孩子的自由不能漫无边际,这要以不侵犯、不伤害他人为前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在享受自由时不侵犯他人,告诉孩子某些事情何时可以做、何时不可以做。 FgnvruaUAk6zdtq3BWlfFsFVF8OUpvg92PRPBI3PMzRAgO1J8YiQGQ/Nsqfl/d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