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人类自由创造的结晶,2岁以后的幼儿,最富有这种创造激情和创造精神。幼儿的世界是新奇而美丽,充满惊异和兴奋的。孩子们对美有一种天生的向往。但对于多数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锐利的目光,爱一切美丽的和令人敬畏的事物的天性,就已经迟钝,甚至丧失殆尽。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正是凭着对美的认识和热爱,创造人世间千姿百态的美,使生活焕发出光彩,创造了历史上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保护孩子们美的天性尤为重要。
在幼儿教育中,为什么会有美育?这种培养孩子的对美的敏锐感觉的意义就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使之不至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其实它不是教育,而只是一种保护,热爱一切美的事物是幼儿的天性。了解了孩子们的这种天性,也为我们呵护这种天性打下了基础。
而对于穿着打扮,幼儿尤其是小女孩也是非常关注的,这些都表现出孩子们在这方面的天性。
幼儿的想象世界更加丰富,一块积木、一堆沙土、一个小动物等简单的物品都能让他们编出许多童稚的故事,为他们提供美好的天地。由而知,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音乐旋律与节奏,更加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天才思考,尤其是一些描述性的、模拟性的音乐,特别为孩子们喜爱,通过他们内心的想象,他们可以领略到大自然鸟语花香、高山流水、蜂蝶飞舞等美妙动人的场景。幼儿的天性中爱好音乐和色彩的美,那么,这些美好的事物对于幼儿的生活和成长又有什么意义呢?
南斯拉夫的一所学校实验研究发现,经过多年观察,在该校受过良好的音乐和美术教育的幼儿到了成年以后,仍然能够对周围的世界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热情,对周围的音乐和美术活动以及所有富于创造性的活动都抱有极大的兴趣,而在生活中也勇于克服困难,不怕失败,对于美的敏感性也比一般成人强。更主要的是,这些学生都成了个性独立、做事果断的人。虽然这一点还没有明确的证据,但很可能是美育培养的成就。音乐和美术的启蒙意义就在于保护并且不断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这种能力当然在幼儿时期都会存在,但使之不至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则是这种教育的成就了。
音乐和美术等与美育相关的东西,与文学、绘画、雕塑、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相区别,就在于其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借助声音或者颜料等物质材料,建筑一个音响和色彩的世界,刺激孩子们的听觉和视觉,进而在幼儿的情绪、情感和思想境界上达到某种沟通,最终作用于他们的心灵。
那么,幼儿在绘画上是否也有审美的天性?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幼儿在画电车时,会把电车的侧面、正面和后面都画出来,并把道路两旁的树,画得倒在道路的两旁。不仅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而且放宽视野把自己所知道的整个事物也都画下来。展开式的画法也是幼儿作画的特点。幼儿的这种画显得稚拙、可爱、富于想象力。而且,大人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当孩子们画远近的事物时,他们总是先把眼前的事物画出来,然后再把远处的事物画到纸的上方。如果斜着从上方看,就是全景画式的表现。这也是幼儿绘画思维的正常表现,也许大人会觉得孩子画得杂乱无章,会惊讶于孩子的天才表现力,但其实这些都不异常,只是孩子们的审美天性的表现,这种天性就表现在,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观念中的远近法来绘画。对于周围的事物,幼儿的思维都是比较具体的。他们在感知客观事物时,都是一个一个认识的。因此,幼儿在绘画时表现出“突出中心事物”这一特点,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幼儿没有完全建立起合乎逻辑的空间概念。因此,他们不能完善地掌握上下、前后、左右三度空间概念。他们对比例估计的能力发展又比较晚。让幼儿在平面纸上画出表现具有三维空间的画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幼儿的画就具有一种没有远近、没有前后、没有大小、任意排列的平面构图形式。
幼儿“求全”,力求表现和反映真实生活,技巧欠缺。这实质是幼儿画心理活动的反映。这是孩子们内心的想象与幻想的反应,因为这些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种思维让他们常常以想象代替维,把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幼儿掌握的知识虽然很少,却可以不受知识常识的限制,海阔天空地任意想象。他们看月牙可能像个秋千,甚至想上天去做游戏;或者听小鸟呜叫,就会想象它们在叽叽喳喳地说话——这一点和成年人有很大的区别。成年人见多识广,这种对自然的审美能力反而受到压抑,自由发挥的余地受到限制。幼儿的天才表现在于,他们画画时为了表现自己的感受,根本不考虑自己的技巧能不能驾驭。
幼儿画的创作,在色彩使用上也反映出他们的心理特点。幼儿们普遍喜欢色泽鲜艳、对比强烈、明快的色调,不喜欢灰色的色调。幼儿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也主要靠色彩,如“红果”“红皮球”“红皮鞋”“红花”“绿树叶”……这是幼儿由颜色对比产生的夸张感受的表现。常常听到父母这样问:“我的孩子画画有发展前途吗?”“我们不会画,怎么去辅导幼儿呢?”其实这些大人都不必担心,只要大人不去刻意阻碍孩子的音乐和美术的发展,他们对美的事物都有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