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孩子在起初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是一无所知的,可是随着慢慢长大,他渐渐学会了说话,也渐渐学会了走路和更多其他的动作。并没有谁特意地去教他这些,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自然界中的一些例子吧!或许,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当蝴蝶还在幼虫阶段的时候,它常常以吞噬叶子为食。在幼虫诞生的最初几天里,它还不能吞噬大片的叶子,只能进食树枝尖端的嫩芽。聪明的雌蝴蝶便将虫卵产在树枝交接的地方,那里既安全又隐蔽。当这些幼虫钻出外壳时,是什么东西告诉幼虫它们所需要的嫩芽就在它们上面的树梢上呢?
对光线的敏感!新生的幼虫各个器官的能力虽然还很弱,但却具备对光、热等外界物质的感知能力。靠着本身对光与热的感知,它们爬到树枝上最亮的地方,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食物,以满足自己贪婪的食欲。
荷兰科学家德弗里斯将昆虫身上这种对外界环境自动自发的感知,称为敏感期。让人感到神奇的是,一旦幼虫长大到能吃较粗的食物时,它的敏感期也就过去了。也就是说,它失去了对光的敏感性,不再特别被光线吸引。当然,这并不是说它变成了瞎子,而只表明,它在某一阶段对光的特殊感知消失了。幼虫会进入下一个成长阶段——沿着不同的道路寻找其他的经验和其他生活手段。
对这一点,蜜蜂们挑选蜂王的过程再次给我们提供了佐证。
我们都知道,蜜蜂幼虫都要经过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所有的雌幼虫都可能成为蜂王。不过,蜂群只会选择一只雌幼虫作为蜂王。被工蜂选中的蜂王将享受到一种为她特别准备的“蜜蜂食料”。吃了这种美味的食物之后,这个被选中的雌幼虫就会成长蜜蜂群体的蜂王。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蜂王被选定的阶段必须是在她的幼虫时期,并且,她还必须具备贪吃的敏感性,才有可能被选中。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她就不再具备贪婪的食欲,她的身体也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只蜂王。
动物界中的这些例子,让我们意识到每个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发展的关键因素。孩子自然也不会例外。相对于自然界这些小动物,孩子天生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敏感性,在这种敏感性的刺激下,孩子常常会做出许多让大人们吃惊的举动。
例如,孩子之所以不肯吃那些带有伤疤的水果,是因为他们进入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在这一敏感期,孩子要求与他们相关的一切事情都是完美的,一切有瑕疵的物品都会遭到他们的拒绝。再比如,孩子喜欢上下楼梯、喜欢垒高,是因为他们进入了空间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对一切带“坡”的事物都十分着迷……
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秘密。
回忆孩子成长的每个点滴,我们可以发现,在心理的发展期间,每个孩子都曾经表现出惊人的敏感性。只是由于我们平时见怪不怪、熟视无睹,成为麻木的观众,才忽视了孩子在敏感期的特点,从而错过了对孩子在敏感期的引导。
然而,大多时候,孩子都是在敏感期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些东西的。孩子在这一时期会尝试去学习和掌握一些东西,他像被点燃了激情之火,对外界事物充满敏感和探究的动力。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孩子强烈地渴望接触外部世界,强烈地渴望新的刺激和知识。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容易学会每件事情,也总是充满活力和激情。每一个成就都表明他们的力量在增强,只有达到既定的目标之后,他们才会失去兴趣。
当然,在儿童时期孩子这种敏期并不会间断。当一种精神的激情耗竭之后,另一种激情又会被激起。在一种稳定的节律中,孩子从一种征服到另一种征服,由此得到了欢乐和幸福。正是在这种心灵纯洁的火焰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创造性地达到完美。
这也是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的基本区别。孩子有一种成人无法想象的特殊内在活力,它能促使孩子以惊人的方式自然地征服对象,进而完成既定目标。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样一点:如果孩子在敏感期遇到障碍不能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目标,他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变得乖戾。像有些孩子表现得孤僻、自闭,就跟人们对儿童敏感期的关注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
人们对儿童心理造成了许多创伤,而这些创伤大部分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