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孩子必然会产生独立的要求。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有利的帮助,那么孩子就能够一步步走向独立。独立也是自由的前提,父母必须引导孩子积极、自由地表现个性,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让他们尽快自我独立。
从孩子断奶开始,我们就要不断努力,帮孩子走上独立的道路。断奶的孩子就是那些不再依赖母乳的孩子,虽然之前他们只能吃唯一的营养食品——母乳,但到了断奶年龄,他们已经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了。此时,代替母乳的食品有很多,维持他们生存的食品品种也增多了。
与此同时,孩子能够也喜欢做很多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扫地、梳头。他们甚至希望能有一套为自己准备的小家具,像小椅子、小桌子、小沙发、小衣架等。他们已经朦胧、主动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让自己更快乐。他们不仅在“行为上模仿成人”,而且还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人”,这既是他们成长的天性,也是他们成长的使命。
出于抚养和关爱孩子的目的,我们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然而,这不仅会奴化他们,而且给他们带来了伤害,因为这最终抑制了他们的自我,破坏了他们有益、自发的活动。在成人眼里,孩子就像什么都不会的布娃娃,所以我们就像对待布娃娃一样给他们洗澡、喂食,为他们做一切事情,但实际上却从未考虑过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通常就会立即插手,帮孩子完成他们本可以自己做完的事情。或许我们也会默默地对自己说:“孩子想要自己梳洗,自己穿衣服,但是别让孩子麻烦了,我就在这儿,我会帮你做任何事情。”这样,我们就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实际上他们并不希望我们这么做,因而会不高兴甚至反抗,但是我们会把他们的行为当作不听话,认为孩子不好相处。最终,效果适得其反,但是我们却还总以为帮孩子做事是为了孩子好。
罗马一所儿童之家的一个孩子吉安尼的母亲向我叙述了她家里发生的一件事。
4岁的吉安尼那段时间刚学会了拼写,于是那些天他不断地拼写,在学校里写,回到家也不停地写。
听从了教师的建议,吉安尼的母亲为儿子准备了一支铅笔和一些纸张,允许他随意地写。
吉安尼拼写的热情不减,周末在家休息时也几乎一天到晚地写。吉安尼是个很有力气的小男孩,他拼写很用力,那支铅笔妈妈帮他削了好几次,每次削好他写不了一会儿铅笔就秃了。在铅笔又一次用秃之后,吉安尼突然想自己削铅笔,他还没有自己削过铅笔,想尝试一下。于是,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时候,吉安尼拿起小刀开始小心翼翼地削铅笔。
就在这个时候,吉安尼的母亲走了过来,她发现了儿子的举动,吓得大惊失色。她知道那把刀子非常锋利,而儿子几乎没有用过刀子削东西。
“喂,吉安尼,你不要动!”母亲大声喊叫。
母亲的喊叫让吉安尼惊了一下,他停住了手的动作。
母亲走上前一把夺过了刀子,严肃地说:“我来帮你削。你用秃了铅笔告诉妈妈,妈妈帮你,你自己削不好的。”
“我自己来,我自己来。”吉安尼抗议。
“不行!会削伤你的手。我来帮你!”母亲毫不妥协,接着,她躲开儿子的两只小手,麻利地替他削好了铅笔。而一旁的吉安尼则开始大哭,很委屈地抹着眼泪。
“给你!写吧!”削好了铅笔,母亲将它递给了儿子。可这时,儿子虽然停止了哭泣,但他接过铅笔后生气地扔在了地上,拒绝书写。
吉安尼的母亲对儿子的举动感到莫名其妙,她很生气,责怪儿子任性。
事实上,吉安尼是想自己尝试削铅笔这件事,这是他要独立的一种要求。而母亲却因为怕伤了他的手而拒绝了他,也拒绝了孩子体验独自做事的快乐。
在这件事情中,正确的做法是,吉安尼的母亲不必拒绝儿子,她只要教给儿子安全使用刀子的方法,鼓励儿子学习和尝试,自己在一旁用心保护他即可。
如果家长像伺候主人一样照顾孩子,那么后果会非常严重。这样做,只会导致孩子长期缺乏运动和自我锻炼,身体变得越发虚弱,最终甚至会丧失各种自然能力,成为什么都不会做的人。他们只会命令别人为自己做事,思想也会变得极为迟钝和苍白。等到有一天,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渴望重新获得独立时,他们才发现自己再也不可能独立了。
作为成人,我们不需要给孩子各种各样好玩的玩具,而是要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快乐地生活;给他们一些小型工具,让他们在院子里耕耘;给他们一些小朋友、小伙伴,让他们一起玩耍、体验生活,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
我们不必再给孩子那些无用的玩具,而是尽量多地给孩子一些现实中的真实物品。你会发现,他们对这些东西的兴趣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你会被孩子那惊人的能力所震惊。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显示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变得自强自立,不再依赖别人的帮助。他们甚至会像成人一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识,让身边的人无比惊讶。
终于有一天,孩子就可以大声说:“我自己能够独立完成这件事情,不需要你们的帮助。”就这样,孩子变成了一个自立自强、不需要帮助的人,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到了那时候,成年人只需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就行了。在自己的小小空间中,孩子有了巨大的收获,并且逐渐适应了周围的环境,融入周围社会生活,并且同时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
在我们儿童之家,较小的孩子刚来学校时,母亲可以在学校里陪伴孩子几天,直到孩子比较适应独自在学校生活为止。
有一年夏天,一所儿童之家来了一个叫帕克的小男孩,他只有不到3岁,基本还不会自己吃饭。一天,吃中饭的时间,帕克的母亲和他一起坐在餐桌旁,以便帮助他吃饭。小帕克抬头发现周围的大孩子都自己吃饭,他觉得很好玩,也要自己吃。
本来帕克的母亲想帮助儿子吃——虽然我们一直鼓励母亲让孩子学习自己吃饭,但母亲怕孩子吃不好,仍忍不住要亲自喂他。
小帕克好像很没面子,母亲喂饭似乎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她的做法让他很不快。于是,他从母亲手里抢过勺子,就从眼前的饭碗里舀饭吃。
显然,帕克还不怎么会用勺子,不一会儿,他就弄得身上满是汤水,手上、脸上也有花花绿绿的菜叶,但仍旧难以吃到嘴里去,而且吃得很慢。
看到儿子吃不着饭菜的样子,母亲很着急,于是抢过勺子要帮他。可帕克死活不让,还使劲地推了母亲一把,不小心将碗里的汤水弄洒了。母亲见儿子这样子,很生气,轻轻地打了他一巴掌。
等教师帮助帕克又盛了一小碗汤后,帕克的母亲又不由分说地拿起勺子,要喂儿子吃,可儿子闭住嘴巴,拒绝再吃,并一直嚷嚷着:“我自己来!”一边不住地伸手抢勺子。
母亲说:“你来?你瞧你,还不会吃,怎么能吃饱?”说着,她不顾儿子的反抗和独自吃饭的要求,强行喂他吃。
有意思的是,每次母亲要把饭菜送到帕克的嘴边时,他就会紧闭住嘴巴拒绝吃,而扭头看向一边。母亲就不得不转来转去想着法子喂他吃。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好多天,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母亲的存在会阻碍帕克学习独自进食,就建议帕克的母亲不要再来儿童之家。
母亲不再来学校后,帕克开始学习自己吃饭。最初一段时间,他总会将餐桌和自己身上弄得狼藉不堪,实在不行他就用手去抓各种食物吃,包括汤里的一些菜叶等。
但是,不长时间,帕克使用勺子、叉子等餐具就越来越熟练,他越来越能独自利落、干净而较快地吃完饭。
我们必须为孩子不断创造机会,让他们锻炼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只有这样,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升。比如,如果孩子喜欢自己洗手,我们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洗。因为孩子喜欢洗手不一定就是因为觉得好玩,而是因为洗手让他们觉得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能够做到。一旦他们在生活中自己动手,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