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给予孩子尊重,这是他们最需要的

有一次,我给儿童上一堂“如何擦鼻涕”的课。我给他们讲解了多种运用手帕的方法,指导他们如何尽可能悄悄、有礼貌地擦鼻涕。虽然这是一件有些搞笑的事情,但孩子非常认真、尊敬地看着我做示范,没有一个人发笑。我刚示范完毕,他们就报以在剧场里才能听到的热烈的掌声,这让我非常吃惊,我从来没有想到孩子能这么热烈地鼓掌。

那天,正当我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突然对我大声说:“谢谢您,谢谢您给我们上这样一课!”当我走出学校的时候,孩子们一路静悄悄地跟着我直到大街上。他们在人行道上排列整齐地站着。我回头说:“回去吧!孩子们,路上小心!”然后,他们才转身飞快地走了。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对尊严有一颗自觉心。

儿童擤鼻子经常被成人嘲笑,所以他们就敏感地认为擤鼻子是件很害羞的事情。大人的辱骂更加重了孩子的这种认识,也伤害了儿童的感情。有的家长为了防止孩子弄丢手帕,甚至强迫孩子把手帕别在围兜上,看起来非常搞笑,这对孩子造成了进一步的伤害。但是,从来没有人想过要真正教会他们应该如何正确地擦鼻子,所以当我认真给他们讲解的时候,他们就感觉自己受到了尊重。我触及到了他们心中的敏感点,这个敏感点也联系着孩子极为有限的社交生活心理。

有一天,一位老师提前通知我们说,将有一个大人物来访,他想和这些孩子单独在一起,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我对那位老师只说了一句话:“让孩子一切都顺其自然就好!”

然后,我对孩子们说:“明天将有一位客人过来,他要和你们待在一起,我希望你们在他眼里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

后来,那位老师向我反映这次访问的情况。她说:“我们的孩子表现得非常棒。他们请这位客人坐椅子时非常礼貌地说‘先生,您请坐’,还向他问候说‘早安’。在这位客人离开时,他们把头探出窗外,为客人送行,并一起喊‘谢谢您来访,再见’。客人十分满意地走了。”

我责备这位老师说:“我说过不要做什么准备工作,一切都顺其自然,你为什么要教孩子们这么做呢?”

她回答说:“我并没有教孩子这样做,是他们自觉地这样做的。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想到这些孩子能够这么懂礼貌!我对自己说,这肯定是上帝创造的奇迹。”

她还说,孩子比平时表现得还要勤奋和出色,那位来访者都被震惊了。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对那位老师的话将信将疑。我担心她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强迫孩子做准备工作,所以我一再问起她这件事。直到最后我才意识到,孩子表现这么好是完全有可能的。孩子也有尊严,所以当陌生人来访的时候,他们会真诚友好地接待来者。他们以在尊敬的客人面前表现出自己良好的行为而感到自豪。

虽然我对孩子们说,我希望他们被看成世界上最好的孩子。但这显然不是他们表现这么好的所有原因。即使我只说,明天有一位客人要来拜访你们,这些自尊自信的孩子也会像那天一样去接待客人。

那些普通来访者也难以掩饰兴奋的心情。例如,曾有一些衣着华丽、气质高贵的女士,她们像出席宴会一样来到这里。当她们看到这些活泼、天真又彬彬有礼的孩子们时,不禁大加赞美。这些年幼的孩子为她们致欢迎词时,她们真是欣喜若狂。孩子拉着女士们漂亮的衣角,拉住她们纤细美丽的手,气氛非常融洽。

尽管孩子的表现看起来神奇无比,但实际上很简单。当孩子燃起对尊严的渴望时,他们就没有了过去的羞怯,与周围环境之间的障碍也消失了。这样,他们的生命如鲜花一样美丽,在阳光下盛放,散发着浓郁的芬芳。更重要的是,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因此而畅通,他们不必再隐藏、畏惧或逃避什么。

事情就是如此简单——他们能迅速适应环境。

孩子表现得活泼可爱又镇定自若,随时能爆发出精神能量,让与他们接触的成人感到内心振奋。孩子会感激所有关爱他们的人,渴望给那些重要的人留下生机勃勃的好印象,这样他们也就成了社会的关注点。

在“儿童之家”,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教师把用过的教具放回到盒子里,一个孩子就会走近盒子,并拿起教具,想模仿教师。

这种情况下,教师第一想法就是先让孩子回到座位上,于是他对孩子说:“别动,回到你的座位上。”

在他这样说的时候,他一点儿都不知道,其实,孩子只是想通过这个来表达他们想成为“有能力的人”的欲望。对教师来说,这是教会孩子东西要摆放有序的最好时机,可惜却被他忽视了。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予孩子一些自由行动的权利,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不能很好地辨别和区分什么时候该给孩子自由,什么时候不能给。

就像我们学校的一个例子:

有一天,一群孩子有说有笑地围成一个圈,圈中间是一盆水,水里浮着一些玩具。有一个两岁半的小男孩,被挡在了圈外,很显然,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我在远方很有兴致地观察着他:

他首先走近那些孩子们,试图挤进去,但他不够强壮,根本挤不进去。接着他站在那里看着他的周围,他脸上的表情非常有趣。我真希望有一架照相机能把这个情景照下来。

这个时候,他看到了一张小椅子。看他的样子,他似乎打算、把它放在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到椅子上。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但就在这个时候,教师用双手“残酷”地(或者说他可能只是轻轻地)抱起了孩子,把他举过其他孩子,让他看到了这盆水,说:“来,可怜的孩子,你也可以看到的。”

毫无疑问,小男孩看到了浮在水中的玩具,但他没有享受到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所得到的快乐。对孩子来说,看到那些玩具并不是我们真正想看到的结果,他为了看到那些玩具,自身所做的努力对他内心智慧的开发才是最为可贵的。

我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在这个事例里,教师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给他任何补偿的机会。这个小家伙本打算让自己成为一个征服者,但最后他被压制在一双手臂之间,无能为力。孩子脸上那高兴、焦急和充满希望的表情,慢慢消失了,留在脸上的只是孩子知道别人会为他做任何事情的傻傻表情。

我们可以将孩子的活动过程用一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正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和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代表活动的规律程度,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孩子每一个活动的时间长度和规律程度,用图形呈现出来。而孩子的活动过程,将会在图上形成一道曲线。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测量一个孩子在儿童之家所做的活动。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举例来说,如果孩子接下来先玩带插座的圆柱体,接着拿起蜡笔认真画了一段时间,过了一会儿又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孩子,这时候的曲线就必须再一次画到平行线的下方。接下来,孩子和玩伴斗嘴,这时候的曲线将继续停在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再后来孩子觉得累了,随手拿起几个铃铛放在秤上,渐渐专心地玩了起来,孩子的活动曲线则再一次往上攀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孩子玩得不想玩了,可又不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孩子会烦躁地走到老师身边。

孩子的活动曲线当然无法显示出孩子是怎样玩每一种东西的,这一问题我在其他地方将会展开讨论。大多数无法专心的孩子,都与上述活动曲线的描述相吻合。这些孩子往往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们通常漫无目的地从一项活动换到另一项活动,原本准备在半年时间里用到的教具,他们在几个小时内就玩遍了。孩子这种显得毫无章法的行为,是很平常的事。

过了一段时间,也许几天、几个礼拜或几个月,我们又重新替这个孩子做了一张新的活动曲线图,我们发现他已有了专注的能力。

从活动曲线图上,我们也可以明显地看出孩子的活动状况。他虽然没有非常严重的脱序现象,但是离完全有规律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孩子的活动曲线大致维持在有规律和没有规律的活动范围之间。这种类型的孩子在进入学校后,趋向于找比较容易的事情做,之后,他也许会从教具里找出一些他早已熟悉的东西,重复练习那些他已经学会的东西。过了一阵子之后,孩子看上去有点疲倦,显得似乎不知该做什么,这时他的活动曲线会下滑到代表休息状态的位置。以上活动模式,不但从一个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甚至全班的孩子都是如此。

针对这种情况,一个缺少实际经验的老师该怎么处理才对呢?这位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也许会这么想:孩子们已经做了一阵子日常生活练习,又花了很多时间在教具练习上,所以他们一定是累了。既然孩子是因为自己玩累了才没有办法专心,所以错不在老师身上。

一个容易心软而且对时下盛行的心理学理论稍有了解的老师,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做了那么多的事一定是累了,为此这个老师会打断孩子的活动。为了让孩子透透气,老师一般会带孩子到操场上玩。等孩子们在操场上冲来跑去一阵子后,老师才把孩子带回教室,此时孩子会比没到操场玩之前更好动,更没有办法专心。孩子会继续从一项活动转换到另一项活动,这种“假累”现象会一直持续下去。

在上述情形下,很多老师经常做出错误的结论,认为孩子会对自己选择的工作感到满意,这是不对的。因为孩子的选择很明显是随兴所至,玩了一会儿之后,孩子就会开始烦躁起来。老师对此往往感到无可奈何,他们实在已用尽了各种办法——让孩子休息、换一个地方玩——可是没有一项管用,孩子不但无法继续做原来的事,也没能平静下来。

虽然这些老师在非常用功地钻研着教学方法,但是他们缺乏对孩子必备的信心,因此这些老师没有办法尊重孩子的自主权。这些老师当然是尽了全力,他们对每一项教学建议和教学计划都非常留意。只是这些老师总是习惯于干预和指导,结果反而干扰了孩子的自然发展,妨碍了孩子原本能从中得到的启迪。

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能得以平息。

但是,如果孩子重新选了一项比之前的活动更为容易的活动,他们不安的心情就不可能平静。这项新的活动必须能够吸引孩子的全部注意力,孩子必须专心地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该活动中,与此同时,孩子还必须完全不受身边事物的影响。

当孩子完成他的重要活动之后,他的脸上将表现出和假累完全不同的表情。孩子之前的表现是看起来很累,现在他的眼睛则闪闪发亮,看起来很平静。孩子似乎有了新的动力,而且充满了朝气。 4Abx4HTSP6TSE6Qsv5DdVeq5pm5Qz5qLdqc/iajBXtOjb1pPKs/XkSxj2XmwuzD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