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领域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工业数据也更为复杂,涉及研发、生产、管理、运维、服务等多个环节,因而数据管理工作的推进也相对滞后。随着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不断深化,在工业领域加强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根据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结合当今行业数据治理的要求,工业企业现阶段在数据应用和治理方面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和金融行业、电信行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 数据基础薄弱
我国工业企业的数据资源存量普遍不大,调查显示,66%的企业数据总量都在20TB以下;管理手段比较落后,51%的企业仍在使用纸质或更原始的方式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孤岛几乎是所有企业都面临的困境。从单一企业内部来看,存在着不同时期由不同供应商开发建设的客户管理、生产管理、销售采购、订单仓储、财务人力等众多IT系统,可谓烟囱林立。而要深度推进智能化,不仅信息系统要横向互通,还要进一步纵向打通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OT(Operation Technology)两界的数据,难度非常大。而且,企业越大,管理和技术包袱越重。
从产业链来讲,工业企业的上下游供应链之间缺少数据的互联互通。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实现供应链协同,销售订单和采购订单还依赖于传统的电子邮件或者纸质传递。这种传统的方式很难做精准的销售预测,更不用说做个性化的定制。
2. 数据治理滞后
随着工业企业信息化的普及以及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对于数据治理的重要性认识正逐步提高,但实际进行的数据治理工作却不容乐观。调查显示,在大型企业中,已经开展数据管理工作的企业占37.84%;在中型企业中,已经开展数据管理工作的企业达到了46.67%;在小型企业中,已经开展数据管理工作的仅占13.64%。
大多数工业企业缺乏专门的数据管理组织,投入数据管理的人力也有限,而且大部分做的是数据操作基础工作,缺少顶层规划和管理的组织架构和人员。有部分企业建立了数据管理的相关制度、标准、流程及绩效管理机制,但很多企业在这方面都是缺失的。
数据管理的技术手段也相对落后。有部分大型企业实施了主数据管理平台,只有极少数企业实施了数据治理平台,而绝大部分企业都没有任何数据管理的工具,对元数据、主数据、分析数据等缺乏标准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手段。
因为数据管理缺失,技术手段落后,导致企业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数据共享困难,数据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变现。
3. 数据交易法规尚不完善
工业企业的数据价值体现在跨企业、跨行业的数据流通和共享,数据在流动过程中才能产生价值。从全行业看,发展工业互联网,实现从单一企业内的局部优化,到整个产业链的全局优化的跨越,必然要实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数据流通,实现产业链上的企业数据的共享。
目前,虽有多家活跃于市场中的数据交易中心,但数据流通的合法、合规性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现行法律对于数据流通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明确,许多工作仍以行业自律的模式开展。工业企业的数据流通需求与日俱增,规范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刻不容缓。德国工业4.0已经计划把数据流通作为重点议题,在构建工业数据空间方面进行模式上的探索。我国工业企业如何打破数据孤岛,促进工业数据流通,需要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有待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的完善。
4. 数据价值难以量化评估
尽管有很多人意识到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但是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据资产的量化和评估。首先缺乏财务量化模型,不知道如何评价数据价值;其次数据要在交易过程中才能变现,而在内部流通的过程中却不能折算成财务意义上的价值,因此其在企业内的价值无法体现在财务报表上。
数据在工业领域的流动,横向可以跨越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价值链,纵向可以跨越战略层与设备控制层。工业企业的特点是数据量大,不同类型、不同层级数据产生的价值不一样。如何准确地评价这些数据的价值,需要相关机构尽快研究和解决。
数据治理投入大,在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而数据价值的评估又很难量化。因此,很多企业投入数据治理的意愿不大,这反过来又影响了企业数据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