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S型曲线”与“第二曲线”出现的必然

在本章的第2节,我们不妨先把上一节提到的成为顶级专家或优秀商业操盘手两个通关秘诀暂时放到一边。

毕竟,它们是一个较为终极的答案,需要用许多年才能实现。而我们的职业生涯,仍然得一点点脚踏实地地走。

这一节,我们不妨回到更近更实际一点的地方,一起来思考:在职业成长中,有哪些更加具体和能够有效指导我们行动的基本规律?

这就需要把目光聚焦到前言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S型曲线”。

在“S型曲线”之后我还会引出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第二曲线。

1.职业成长中的“S型曲线”

你可能还记得,我在前言中曾经提到过——

在所有的“非线性成长模式”中,也存在有序的非线性成长模式和无序的非线性成长模式两类。

而在所有有序的非线性成长模式中,“S型曲线”是最常见、最容易被我们借鉴和利用的一种模式。

在这一节里,我将更具体地阐述它对于个人职业成长的意义所在——我们不妨再一次从“S型曲线”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对我们的职业成长有何意义开始讲起。

1966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而到了2017年,知名管理学大师查尔斯·汉迪通过他的著作《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解读。

汉迪在书中说道:“S型曲线”是每个组织和企业在预测未来时一定会参考的工具,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逃不开“S型曲线”

汉迪也认为,“S型曲线”是一种普适和伟大的存在,它能够解释这个世界上几乎一切事物的发展和演化规律——所有的有机体,无论是动物、人或是由人所创造的产品,乃至一种新技术、一种新商业模式,最终都难逃一个生命周期的自然规律,都会经历从诞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最后结束的过程,如图2-5。

图2-5

你会发现,只要身处一个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无论是一个行业、一家公司、一个产品、一类竞争模式的发展,还是一个人在一个特定岗位或环境下的成长,都会遵循“S型曲线”的规律—— 要么,它们不会成功,其成长发展过程呈现出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要么,它们的成功遵循某种特定的范式,经历早期的缓慢发展、中期的快速指数级成长以及后期的增速放缓甚至衰退。

2016年,三节课曾经对当时互联网行业内用户数量增长迅速的近20款APP进行深度研究,并出版了一本书《独角兽之路》。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调取了多个第三方数据平台的数据,对每一款产品的用户增长曲线都进行了绘制,在此把当时我们绘制的快手、B站(Bilibili)、滴滴出行3款产品在2016年前的用户增长曲线分享给你(如图2-6,2-7,2-8)。你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S型曲线”的痕迹——当然,彼时的这3款产品,都还处于快速增长和发展的轨道中,用户增速还远未见顶和放缓。

图2-6

注:图中V指产品的版本号

图2-7

图2-8

在某一类竞争模式的发展方面,“S型曲线”的规律也屡试不爽。

如果你曾经在2015—2019年深度了解和做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你一定知道,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增长,大约先后经历过5~6种主流竞争打法的变迁,从最早的“段子+鸡汤/深度干货涨粉”,到“萌娃萌宝/美女投票大赛涨粉”,再到“大号互推流量矩阵涨粉”,甚至再后来的“微课裂变涨粉”和“其他各种组合裂变涨粉”,其间,每一种打法都经历过最早的摸索,然后出现一个阶段的红利期或快速发展期,有无数人借助其中的某一类或某几类打法获取到数十万甚至更多的粉丝,然后,每一类打法所能获得的收益总是在最多1~2年内逐步递减,走向衰退。

再回到个人的职业成长中,你会发现,它也同样遵循“S型曲线”的基本规律。

当我们进入任何一个岗位,或者在一家公司内谋求发展时,要么,我们的成长可能是无序、杂乱和缓慢的,要么,我们的成长轨迹很可能如图2-9,如果发展较为顺利,我们个人的成长基本都会按照“S型曲线”,被划分为3个阶段。

图2-9

第一个阶段,称为积累摸索期。这个阶段的你,因为刚刚进入新的竞争环境,对这个环境的规则、基本情况等都还不熟悉,也没有做好准备在该环境下面对激烈的竞争,因此,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摸索和试错,也需要在一些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基本认知,检验自己在新环境下的实力和竞争力是否足够。

如果参照我的个人经历,你会发现,我在2006年刚刚成为销售的第一年,以及2009年刚刚转行互联网从事运营工作后的大半年时间,差不多都处于这个阶段——我一边在大量地学习各种此前不熟悉、不了解的信息,一边在局部区域不断实践和检验自己的能力,积累自信。

这个阶段,你可能不会有什么显著的工作成绩。

然后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快速成长期。

在这一阶段里,你对于新竞争环境下的一些规则和情况已有较为充分的了解,也通过实践积累了一些微小的业绩,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了一些基本的自信。

于是,接下来你必须做好准备,让自己不断到竞争更加激烈、压力更大的一线战场上,在竞争中不断赢得胜利,取得成绩——唯有成为一个在局部战场竞争中不断赢得胜利的人,你才能让自己进入快车道,获得足够快速的成长。

同样参照我的个人经历,在我到日企工作的第二年,当我对公司的业务、产品都相对熟悉,也做过几个小订单之后,我主动请缨,迎接更大的挑战和机会,这才有了后来我同时负责两个新兴省份销售工作的机会。2008年,在其中一个省份拿下了一个颇有分量的大单,才有了我区域“销冠”的成绩。

正是这种背负压力和直面竞争的状态,以及从中取得成绩和获得肯定的欲望,激发我更大的潜力和战斗力,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大。

回顾我职业生涯里的其他几段经历,无论是在About.com时期的工作,还是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快速成长必然与背负压力、直面竞争和挑战直接相关,莫不如是。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成熟衰退期。

到了这一阶段后,你在某一竞争环境下可能有了不错的成绩,你的竞争力也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于是,你可寻求的挑战在该环境下变得越来越少,你的成长速度开始逐渐放缓。

如果把横轴当作时间,纵轴看作我们的个人价值,再把这3个阶段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典型的职业成长“S型曲线”。

当然,这里自然引出了一个问题——

在我们所选择的每一份工作和岗位中,按照上面的职业成长“S型曲线”,我们似乎在快速成长期必须让自己背负更大的压力和挑战,让自己的成长进入快车道,呈现指数级加速提升的状态,那么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成长相对慢一点,保持一种稳定、不那么激进的线性状态呢?

答案是:因为我们的前提假设是你处在一个快速变化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当你选择一个新岗位,或是一个新行业,又或是一类竞争打法作为自己的成长赛道时,你的职业成长是有黄金时间窗口的——这个时间窗口,大部分会是3年左右——超过了这个时间窗口,你面临的情况,要么旧成长赛道的成长性和势能慢慢衰减,要么赛道中已经涌入更多新兴的“血液”,从而导致竞争进一步加剧。

总之,倘若你位于一个变化极大的行业内,身处一条职业成长赛道,花了超过3年时间仍然没能让自己进入快速成长的轨道中,那么无论原因是什么,对你而言都算不上是积极的。

这也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我们所处的成长赛道本身的增速已经开始放缓,该怎么办?

我接下来要向你分享——第二曲线。

2.“第二曲线”

如果你看过《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或是在其他地方接触和学习过“第二曲线”,对于这一概念一定不会陌生。

在我们当前所处的世界中,大到社会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和基本制度,小到一项技能、一类职业,它们都可以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下帮助一个组织或个体更好地发展与成长,都可视作一类成功范式,如汉迪所言,每一类成功范式背后,在价值收益上都对应着一条“S型曲线”,都有其特定的成长生命周期,必然经历诞生、成长和衰退,也必然有其增长边界和上限,最终的价值收益增速一定会放缓。

于是汉迪得出结论—— 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滑过抛物线的顶点(增长的极限),持续增长的秘密是在第一条曲线消失之前开始一条新的“S型曲线”,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曲线”。

回到职业成长历程中,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的——在你真正进入职业成长中的通关状态之前(即成为顶级专家或优秀的商业操盘手),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出美妙的“S型曲线”,以一条接一条的“S型曲线”来带动持续的职业成长,否则,你可能会被其他很多人超越,无情地抛在身后。

换个表述的话,如汉迪在《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中所提到的,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任何一个个体或组织想要追求长期持续的成长和发展,都一定会面对和经历属于自己的“第二曲线”,甚至是第三、第四曲线,在多条成长曲线之间跨过“非连续性”的鸿沟。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所谓“非连续性”,是指当一个人或组织的整体成长和发展由多条“S型曲线”构成时,相邻的两条曲线在演变轨迹上,是不连续的,如图2-10。

图2-10

关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和成长时需要不断跨越多个成长赛道,勾勒出自己多条成长曲线的必然性,我想分享一个教科书级别的商业竞争案例。

2010年5月,“易到用车”成立,当时,大洋彼岸的优步也几乎在同一时间筹建。可以说,易到是国内甚至全球范围内最早的互联网出行公司。

创办之初,易到选择了“高端专车”模式,让商务人士可以更便捷地打到车。

经历了早期的探索后,易到的业务慢慢走上正轨,从2012年到2013年年底,易到有了非常稳定的获客来源,并在专车出行领域拥有80%的市场份额,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

然而,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易到其实有着“一小一大”两个战场,小战场是“专车出行”,更大的战场则是“出行”。

2013年开始,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相继切入“出行”战场,分别在北京和杭州、上海等地取得区域性胜利后,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打车业务开启了补贴大战。

彼时,易到创始人周航的判断是:网约车应该是一个小众市场,且在中国市场环境下,挑战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的体系很难成功。易到提供的就应该是一种和出租车有差异的、高品质的服务。

在这样的判断下,易到坚持绝不补贴,绝不参战,就此错过了互联网出行大市场最黄金的一段发展窗口。

2015年,滴滴、快的合并,在易到坚守专车的“高端出行市场战略”时,滴滴悄然更名为“滴滴出行”,继最早的出租车打车业务,又一点一点推出了快车、专车、顺风车,甚至是代驾、拼车乃至购车、骑行等业务,不断开启了第二、第三、第四甚至第五、第六条成长曲线。

自2014年开始,易到的整体业务数据再也没能超过滴滴,差距反而被越拉越大。

到2016年,易到已难以为继,作为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的开创者和先行者,最终一步步滑向了失败的终局。

而滴滴依赖着自己强悍的战斗力和在“大出行”版图下一条接一条的成长曲线,成为中国互联网具备代表性的一家准巨头公司,估值达到数千亿美金,是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创业成功的典范。

以今天的眼光看,周航看清了“小战场”的情况,却没能看清“大战场”的战局,过早地让自己固守在一个特定竞争赛道中,进入“线性增长”的惯性轨迹,没能在“大战场”的战局及时开启“第二曲线”,这是易到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对此,周航本人在《重新理解创业》一书中也有极为深刻的自省和深思。

对于易到的失败,所有有过创业经历的人都会倍加感慨——很多时候,一个商业机会往往因为新技术、新商业逻辑的变化而出现,但这样的机会注定有其特定的时间窗口,若你没能把握住机会,则机会必然属于其他人。

因此,如果你无法在特定时间内在大战场上通过无数条小“S型曲线”让自己持续走高,勾画出一条美丽的大“S型曲线”,则你必然会在这个机会面前失败,或者说,这一类成功的机会就已经不属于你了。

3.小结

到这里,我试着给这一小节的两个重要规律进行一些强化和总结——

第一,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当你开启了一段新的职业经历时——无论是到一个新的岗位,更换了一个新的行业或来到了一家新的公司, 你个人职业成长的最优选择,是需要在3年左右的时间窗口内,找到自己可依赖的“成功范式”,进入快速成长期,让自己在这段职业经历中画出一条美妙的“S型曲线”,而不是呈现出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

倘若没能在3年左右的时间窗口内为自己画出一条“S型曲线”,你会面临的情况,要么是所在成长赛道的势能开始慢慢衰减,要么赛道中又涌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从而导致竞争进一步加剧,无论哪一种情况,对你来说都算不上是积极的。

第二, 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任何一个个体或组织想要追求长期持续的成长和发展,都一定会面对和经历属于自己的“第二曲线”,甚至是第三、第四曲线,在多条成长曲线之间跨过“非连续性”的鸿沟。

因此,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为了追求最终的通关,我们也需要不断从原有的成长性较低的赛道中不断跃迁到成长性更高的赛道中去,否则,我们一定会遇到自己的增长边界。

沿着上述总结,若你所处的行业和领域本身就在经历着快速变化、技术革新和激烈竞争,这就注定了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在2~3年的周期内让自己在某个成长赛道中努力“绘制”出一条“S型曲线”——若非如此,当这条赛道的成长性和竞争势能逐渐衰退之时,你很可能面临冲击,无所适从。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你在第1章看到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的5个阶段画出的是5条“S型曲线”(如图1-1),而不是5条直线。

如我们所说,在所有有序的非线性成长模式中,“S型曲线”是最常见、最容易被我们借鉴和利用的一种模式。

因此,本书提到的所有“成长曲线”“非线性成长模式”,事实上都是希望在某个特定时间和特定范围条件下,帮助你找到或抽象出属于自己的某种“S型曲线”。

至于那些相对无序、缺乏规律可循的“非线性成长模式”,例如有人偶然间得到贵人相助实现快速成长等,由于太过独特而不可借鉴,并不在我们重点关注和讨论的范畴之内。

接下来,问题又来了——倘若已经知晓了“S型曲线”和“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切换和升级成长赛道,为自己开启第二、第三、第四曲线以最终实现通关”的重要性,我们如何才能确保自己在当前所处的每一条赛道中都能顺利进入快速成长期,最终进入势能更高的成长赛道中?

这就引出了我接下来要告诉你的另一个重要的职业成长的基本规律—— 头部效应 w7X0KIgzbcYX/M5lLBxvmZpbRUy2cuZMdqFkBO6Xur9c3SDeUrzGoj0rbPAndP8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