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第四阶段(2012—2014年):第一次创业
——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转折

如果说我在前3个阶段里的成长还主要聚焦在各种单点技能和执行力的提升上,那么毫无疑问,我的第四阶段的成长和提升,则已经部分转移到商业认知和高质量思考决策的层面。

2012年上半年到2015年初,接近3年的时间里我的成长和变化,可以算得上是几何级数递增和爆炸式的。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这几年里,每隔一段时间见我,都会觉得我身上发生了一些变化,那感觉,像是我在速度飞快地自生长着。

而在这一阶段,我的经历又可以一分为二——

前一段,2012—2013年底,我开启第一次创业,在一家早期创业公司担任COO。

后一段,我结束第一次创业,加入某家巨头互联网公司旗下的一个战略级项目,担任COO助理,同期,我还在多个创业团队担任顾问。

虽然参与的项目和事情不少,但这一时期的我,在个人成长上关注的问题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 在强化自己的绝对硬实力和单点破局能力的同时,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商业认知和系统思考决策体系。

从这一时期开始,我的每一段职业经历都更多地变成我自己的主动选择,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是被动选择的产物。

我可以简述这一阶段中前后两段经历里我的主要成长、变化和背后的逻辑。

2012年初,我第一次参与创业。

那是2012年年初的一天下午,我偶然间看到有人发了一条微博,说他们创业做了个有点意思的项目,即将上线,想找一个运营或BD 方向的合作伙伴,于是我就给他发私信,交流了几句,说看看我是不是合适。

那个发微博的人,叫小马宋——他当时是创业公司“第九课堂”的联合创始人,后来凭借一系列文案、传播策划方面的作品和代表性案例,成为国内营销界颇为知名的顶级专家之一。

我就这样加入了那个创业项目,成为合伙人,后来又担任了COO,开启了我的第一次创业之旅。

当然,后来的故事远没有那么美好——这次创业在一年半时间里,不出意外地迅速走向失败。而我们每一个合伙人,在整个项目推进发展的过程中,都交了大量学费,也有过不少争执和分歧。

事后回顾起来,这是一段极度煎熬,也让我自己留下了很多遗憾的经历,同时也是我自身发生蜕变的一个核心转折点。因为这一段经历,我才会有之后的很多可能性,为此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它。

在这一段创业经历里,我有了两个显著的变化——

(1)我变得更“能打”。

因为身处一个压力巨大、资源稀缺,还经常没人搭理的环境,反而激发出了我内在的很多潜力,比如,当时因为不敢花钱,也没有资源,被逼着不得不绞尽脑汁地琢磨怎么可以不花钱还能做出一些不错的成果,最后居然真的生生依靠一些不太需要花钱的创意和策划在早期搞来了近万名用户。再比如,在我们必须考虑赚钱时,我不得不往返奔忙,使出浑身解数,最后真的找到一条略显曲折的道路,创造了几十万元的收入。而所有这一切,放在以前,我从没想过自己可以做到。

当我回顾这一段创业经历,发现整个项目从前到后,大部分重要成绩和发展,都与我有紧密的关系——这也成为我在这一段经历里为自己加上的砝码。

(2)我从以往的执行层面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决策和思考”层面。

不得不说,创业是赤裸裸、血淋淋、痛苦又令人兴奋的。

在一个创业团队里,你发现问题是解决不完的,大到公司账上没钱了,或者大家都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小到物业水电费能不能跟物业砍砍价、省点钱,甚至有个用户得了抑郁症,打来电话一通哭诉,需要安慰……每一天都有无数这样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也不管你准备好没准备好,“啪”的一下就拍到你脸上来。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必须学会把各种问题和事情在不同层次上区分开,比如,哪些是战略和方向的问题,哪些是执行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渐渐把自己关注的问题从“如何把一件事做好”变成了“这件事是否合理,是否真的需要做好”以及“是否存在更优的选择”。

在好几件事上,我真切和深刻地体会到了“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饰你在战略上的懒惰和无能”这句话的分量。

2013年底,我正式结束第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了一大堆挫折和问题的我,脑海中萦绕着两个重要的、亟待解答的问题——

(1)我到底够不够“能打”?

我虽然在上一段经历里单点破局能力变得更强了,但如果放眼整个行业内,我到底算不算能打?我的个人战斗力够不够强?第一段创业的失败,多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不够能打”造成的?

(2)很多比我强的高手以及大厂的身居高位者,到底是如何进行思考和决策的?

在创业过程中,我稀里糊涂地做了很多决策和思考,但整体而言,它们零碎而没有章法。我也不知道大厂内一些顶尖高手如何进行商业和战略的决策和思考。

于是,我迫切想要得到这样的学习机会。

为了解答这两个疑问,从2014年开始,我同时开启了两条成长路径。

其一,我加入某家巨头级互联网公司,在其旗下的一个战略级项目中担任COO助理。

其二,我开始用一些业余时间担任多个创业团队的顾问。

上述两个决定,都是有的放矢——

» 我希望有机会离一家知名公司的高层更近一些,甚至距离一些优秀的创业者更近一些,以便观摩和学习他们的所有思考和决策。

» 我希望在无论大厂还是创业的战线上多见一些人和事,也多练练手,以此来佐证和检验“我到底够不够能打”的内心疑惑。

在担任COO助理期间,由于我的角色需要参与大量公司中高层会议,我渐渐了解到成熟的大公司高管和职业经理人是如何工作和进行决策的,以及大公司的决策流程和工作机制与普通中小公司有何差异。

我在大公司内亲手负责一些重大项目的落地,体会到在一家不缺资源、不缺流量的大公司内部,依靠一些项目和资源的对接迅速搞定几十万用户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也同时验证了一把自己的破局能力。

同时,凭借此前创业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我以顾问的身份先后参与了几款产品的运营体系建设和规划,其中有做社交的,有做工具的,也有做在线学习系统的,这让我对不同产品的运营侧重点和运营体系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商业认知和团队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到了2014年下半年,那个战略级项目的发展并不乐观,我选择结束了这一段经历,内心更加确信几个想法——

(1)我应该还挺“能打”的。尤其是在从0到1阶段,以极低成本做出很多空手套白狼式的运营增长案例方面,在高效有序地推动一些大型复杂项目方面,我的战斗力胜过了大多数人。

(2)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浸淫,我在商业认知和高质量思考决策方面,有了更完整的逻辑和体系。我迫切期盼着一个全新的实践环境来检验自己的认知水平。

(3)在参与、观察和了解无数行业及产品之后,我对自己将来的方向也越发坚定——我想在成人学习和教育方向上做一些事情。

恰逢此时,机缘天降,我和两位老朋友Luke、布棉久别重逢,大家对互联网行业内人才紧缺的情况深有同感,也都喜欢帮助他人成长,希望为行业做一些事情,我们越聊越兴奋,一拍即合,决定做一个帮助互联网产品经理和运营提升实战能力的项目,就此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这个项目就是三节课这家公司的前身。

而接下来的这一段征程,是我最投入、最享受、最寄予厚望和憧憬的一段经历。在这段征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的上限和瓶颈,让自己变得越发强大。 b+sZGEsr2TKUsUVVKmnAYSD6O3qApjAXn4NDNI3UM8VyjT/3okR2fIdRCnlecN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