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第三阶段(2009—2011年):互联网下的加速成长和运营职业生涯

2009年,我在一家名为About.com的美国公司开启了自己的互联网职业生涯——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发现并邀请各类生活领域的达人(例如收集玩具的、喜好美食的、到处旅行的,等等)撰写专栏,并支付报酬,与达人分成,最终通过网站流量和广告进行变现。

现在,这家公司已经销声匿迹,但在当时,它一度是美国国内排名前15的网站,并因此被纽约时报集团收购。

我一开始的岗位是“专家运营主管”——千万别搞错了,这个岗位的意思并不是说我是个专家,而是代表着我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负责拓展各类专栏作家(也就是“专家”)并做好这群人的管理和用户关系维护。

后来我跟自己的直属上级交流,了解到当时之所以给此前毫无任何互联网从业经验的我这个机会,完全在于他们认为我长期泡网,对互联网世界还算熟悉,有不错的线上存在感,而且他们感觉,我此前的工作是销售,有着不错的能够“搞定人”的能力(这一部分,我在《运营之光》中有更详细的介绍)——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岗位太独特了,他们发现很难招到经验完全对口的人,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从有过部分相关经验的人中挑选一些看着顺眼的对象。

而当时的我,连什么是运营都还讲不清楚,更不会想到几年之后自己能写出那本婵联各种互联网运营类书籍榜单榜首的《运营之光》。

在进入这家公司后,有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各种打电话、各种线上(包括QQ群、论坛、博客、微博等)找人勾搭聊天,然后就是一通介绍,告诉他们我是哪个网站的,是做什么的,想找他们来写专栏,能提供给他们什么回报,等等,直到最后把合同签回来。

就这部分内容而言,我干的事与销售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与销售完全不同的地方是:现在我不仅要考虑把合同签下来,还需要考虑如何去管理这群达人们,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持续稳定地生产出优质内容来。比如,要与他们保持良好的私人关系,要树立一些标杆榜样级的达人并邀请他们来给其他达人分享,积极拓展各种可以给达人的福利(比如上电视节目)并反过来要求他们必须达到××条件才能得到福利,等等。

我有了一点比较深的感受:在一个新的行业内获得一项扎实的新技能,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 你此前已经拥有某项具体的相关技能,且对之还算熟悉。

(2) 你需要把自己置身于用到该项新技能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大 量实践练习,唯有这个过程才能把此前那项“相关技能”转化成为一项新技能。

好比我此前拥有的相关技能是销售,但正是因为我有一个新的实践环境可以大量实践和练习,才慢慢扎实地掌握了“核心用户的拓展和运营”这项新的技能。

跟此前一样,在不断实践和训练中,我慢慢让自己在“核心用户的拓展和运营”这项新技能上变得越来越纯熟,也渐渐比大多数同事做得都要好。

而且,我也发现,在互联网这样信息爆炸的行业里,我接触到的信息和成长机会非常之多。

我后来有了两个总结——

(1) 当你新进入一个行业后,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尽快建立起几项自己在这个行业内的核心技能,它们可以成为你在这个行业成长和发展的基石,甚至是将来你在行业内的安身立命之本 ——对我而言,在自己运营生涯的头两年,这个基石就是“核心用户的拓展和运营”。有了它,才有了我此后运营生涯里的各种可能。

(2) 当你有了一两项足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技能之后,为了带动自己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参与或负责一些可能涉及多部门协作的复杂项目的推进落地。

我在2009年底经历了一个这一阶段工作的小转折点:当时我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一场大规模线下活动(参与人数为数百人)从策划到落地的全过程。

这是我的运营生涯里,第一次独立负责一个涉及N个部门复杂项目的推进和落地。它最大的挑战在于:我需要调动跨越5个部门以上的数十个人跟我一起做好整个活动,而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在这个活动之外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且很多人的职级都比我要高。

最终,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做得很成功。

在这次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得到了几个关键收获——

(1)我收获了极强的自信心,找到了那种强烈的“你一定要对产出负责”的感觉。这两者后来始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伴随着我成长,也让我开始有了这样的信心:一件事,只要交到我手里,且我认为它是可行的,不管面对的人是明星大腕还是级别高我好几个台阶的老大,我一定能想方设法达成不错的效果。

(2)除了一个人单打独斗,我对于如何组织和调动一个团队面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有了更加实际的体验和感受。换句话讲,“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复杂项目的推进和管理”成为我的两项新技能。

(3)在整个项目的推进中,我得以接触到很多此前我的本职工作中接触不到的工作内容和信息。比如,我要跟PR部门一起讨论面向媒体的传播策略,这个过程中我就对PR的工作有了更多具体的了解,这成为我另一种学习成长的助推力。

此后几年内,我继续在做好本职工作、完成KPI的同时,不断参与甚至独立负责一些复杂的项目。在这些过程中,我慢慢接触并知晓了推广怎么做、如何与其他公司洽谈商务合作、事件传播如何设计和落地、产品架构是什么、研发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如何从内容出发做好品牌的公关等一系列事情。

恰恰是在这些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我慢慢接触了解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找到了更多“连点成线”的感觉——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运作,从最早的毫无概念,到此时在我脑海中慢慢变得立体了。

从2009年一直到2011年的3年时间里,我从一个刚入行、对未来还一片迷茫的运营,慢慢成为一个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执行力和推动力还算出色、在公司内得到直系上级高度认可,并接触到更多工作分支的互联网运营从业者。

这时,我又开始有了新的念想——我想试着创业。

2010年开始,Web 2.0浪潮的涌动和移动互联网逐渐兴起,让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兴起了一波小高峰。在我印象中,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产品和事件都在这一阶段发生——

» 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保持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互联网又层出不穷地涌现了Dropbox、Foursquare、Instagram等一系列新兴事物。

» 苹果在2010年发布了被誉为史上最精致、最经典的一部手机:iPhone4;同年,3Q大战爆发,此后,业内对于此事的一致评价都是:周鸿祎打醒了腾讯。

» 小米、美团、爱奇艺、微信等互联网超级物种都在这一年成立或启动,更不用说其身后还有一大批长长的二三梯队,它们之中,有美丽说、花瓣网、凡客、1号店、聚美优品、陌陌……

浪潮之中,怎可安坐?

那时国内涌起一股创业高潮——中关村的3W咖啡和车库咖啡先后成立,成为无数北漂创业者心中的圣地,每逢周末,那里必是人山人海,塞满了无数活动和路演。

作为一个满怀好奇心的互联网人,我也参与和围观了无数场类似的活动——迄今,我还记得其中某一场活动的主题,是讨论“二维码未来的商业想象空间有多大,是否具备独立形成行业入口级应用的可能性”。

那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可能性的年代。任何一个人,但凡有一个不错的想法——最好你的想法还能够在国外找到对标的成功产品,再有一个出身背景还凑合的团队,就有很大可能从投资人手里拿到一笔钱,开启创业。

而那个时候,每一个创业者的脑海中,都或多或少地装填着“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的梦想——他们相信,在互联网浪潮下,纵使此前没有背景、资源和经验,凭借着自己的创意、努力和聪明,也有机会像扎克伯格一样获得成功。

对我而言,创业的想法,一半是出于天然的好奇心,希望体验一次大家口中“可能会改变你整个人生”的创业;而另一半,则是身处互联网大潮之中,我渐渐有了一种“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不能辜负之”的感受。

这一次的选择,带来了我职业生涯中最大,也是最关键的一次飞跃。 eot+0RiOFYD4t4zbvOwybp/HAXn2tIAeTTngsp9GuD1YKTIhhV1Z5ZCq9P89Oa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