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星期评论》及其三驾马车

一九一九年末日的晚间,

有一位拿锤儿的,一位拿锄儿的,黑漆漆地在一间破屋子里谈天。

……

他们俩又一齐说:

唉,现在我们住的、着的、用的、吃的、喝的、抽的,都没好好儿的!

我们那些锤儿下面作的工程,锄儿下面产的结果,

哪儿去了!

咚!咚!咚!

远远的鼓声动了!

劳动!劳动!

不平!不平!!

不公!不公!!

快三更啦!

他们想睡,也睡不成。

朦朦胧胧地张眼一瞧,

黑暗里突然的透出一线儿红。

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从近东到远东。

那潮头上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

……

这红色的年儿新换,世界新开!

这是1920年元旦,上海《星期评论》周刊发表题为《红色的新年》的新年宣言。

1920年的中国,北洋政府依旧在分割、动乱中履行行政统治。上海租界的洋人正沉浸在跨年的兴奋中。社会民众刚刚经历半年前疾风骤雨般的五四运动,精神创痛尚未愈合。新兴的知识分子处于危局之中,感受着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苦心探索着中国的出路,发出了红色新年“世界新开”的呐喊。

国民党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星期评论》是早期国民党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五四运动爆发后,孙中山满怀革命豪情,高度评价和赞扬群众爱国运动,在《复蔡冰若函》中写道:“五四以来,全国学生之奋起,何莫非新思想鼓荡陶镕之功。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言论。各种刊物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受绝大之影响。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欲收革命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欲图根本救活,非使国民群怀觉悟不可。”

新文化运动的深入进行,加深了孙中山对启迪民众思想的重要性的认识,于是指派戴季陶等人筹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旨在“激扬新文化之波澜,灌溉新思想之萌蘖,树立新事业之基础,描绘新计划之雏形。”

1919年6月8日,《星期评论》创刊号正式亮相。该报开宗明义,提出办刊的宗旨是:介绍世界大势与思潮,唤起不满社会现状的青年,使他们能够了解该打破的是哪些,该解放的是哪些,该建设的是哪些。它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态度,公开宣称世界是我们的世界,国家是我们的国家,对于“人的究竟、国家的究竟、社会的究竟”都要进行“彻底的思索”,将自己“切实的主张”发表出来,“以供天下人研究,求天下人批评”。

在戴季陶等人的努力下,《星期评论》很快成了一份权威性的激进刊物,与李大钊、陈独秀在北京创办的《每周评论》一起,被誉为“舆论界最亮的两颗明星”。

三驾马车

《每周评论》的主要撰稿人为戴季陶、李汉俊和沈玄庐,时人称之为“三驾马车”。

戴季陶,原籍浙江吴兴(今湖州),1891年1月出生于四川广汉,名传贤,号天仇。季陶是他青年时代以后常用的名字。

1905年,戴季陶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加入同盟会。

在日本,戴季陶结识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这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一生奋斗的新起点。

戴季陶从偏远闭塞的四川来到日本,看到日本的社会经济文化如此发达,内心从讶异、震撼,转而真心佩服,一心渴望学到日本的先进经验。通过对日本先进文化的学习,他清醒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落后,对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有了深刻的认识。新知识新思想的熏陶,也扩充了他的知识水平,加强了他的理论涵养,使其日后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并最终成为国民党的“权威理论家”。

戴季陶在日本生活了四年多,广泛接触日本社会各阶层,对日本社会及日本文化有深入了解。后孙中山与日本政界人士的联系,多通过戴季陶。1913年2月,孙中山出访日本,戴季陶作为孙中山的日语翻译和机要秘书,参与了孙中山在日本的一切重要活动,对日本政坛内幕了如指掌。后来他曾自夸“昔年我自信惟一了解日本情况的人便是我”。

《星期评论》创刊初期主要宣传孙中山的思想,发行两个月后,由于李汉俊的加盟,刊物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成为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刊物。

李汉俊烈士

李汉俊与戴季陶经历相似,也曾在日本留过学,且留学时间长达16年之久。

1890年,李汉俊出生于湖北潜江,其父李金山是前清秀才,在潜江县城私塾任教,其兄李书城早年留学日本,是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李汉俊受李书城影响,幼年时就在心底埋下了向往光明和自由的种子。

1904年,14岁的李汉俊在兄长李书城之友资助下,随李书城一同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在明治大学附属经纬学堂、东京天主教会晓星中学、日本第八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等学校就读。

李汉俊求学期间,正处于中国近代历史转型期。中国虽然已经改朝换代,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国破家亡的状况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日益加重。袁世凯复辟帝制、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南北战争、段祺瑞政府的媚日……内乱迭起,搞得国将不国,在留日学生中掀起了一阵一阵狂涛。“光我神州完我志”的豪情在他们胸中激荡,如何救亡图存成了学子时常激烈讨论的话题,各种主义、各种救国方案都在这群年轻人心中掀起狂澜。李汉俊与他们一样,也在苦苦地寻找救国之思想利器。

在日本,李汉俊受世界新思潮的影响,逐渐认识到光靠学工商业是不可能富国强兵的,要想富国强兵,首先须打破“如铁似茧重重层层包围”着的黑暗环境,于是他产生了要进行社会革命的朦胧思想。

在东京帝国大学就读时,李汉俊遇到了帝国大学经济部教授、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河上先生曾把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论》译成日文,并著有《资本论入门》等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在河上肇的影响下,李汉俊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他对当时西方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十分留心,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发生和发展,更是悉心观察。

1918年岁末,李汉俊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怀着救国热忱毅然回国。他从上海十六铺码头登岸后,随二哥李书城定居上海,住在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六号。这是他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居住的第一处住所。

1920年2月,李汉俊迁往法租界白泉路三益里17号与兄长李书城同住后,便把渔阳里六号转给戴季陶居住。《星期评论》编辑部由此也搬到了李汉俊与李书城的寓所。

李汉俊以饱满的革命热情,从事翻译和撰写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以李漱石、李人杰、人杰、汉俊等笔名,在《新青年》、上海《星期评论》、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妇女评论》《建设》《劳动界》《共产党》《小说月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约90篇译文和文章,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启蒙者之一。

沈玄庐

沈玄庐又名沈定一,浙江萧山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先后加入光复会及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1916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当选为浙江省议会议长。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与戴季陶等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

随着1920年2月陈独秀携《新青年》杂志一同南下上海,舆论界的南北执牛耳者有了地理和思想的交集。

在社会主义宣传热潮中,由戴季陶、沈玄庐主编的《星期评论》与迁回上海的《新青年》以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这三份刊物在当时的上海地区最为著名,它们领导着上海乃至全国对社会主义宣传的潮流。

1920年6月6日,由于种种原因,《星期评论》在出满53期后,不得不宣布停刊。

1920年夏,戴季陶中途退出。其后同张静江、蒋介石等共同经营交易所的投机生意。 6bGvGYEEypn4FA8cMh/c0+cV5tCkiGP1mZ2GWv/G2mOxBuED61kDEPJky/KZPU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