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后记

接到撰写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历史的任务后,我一次次走到淮海中路567弄,走进渔阳里,去寻觅一百年前先辈们的足迹,倾听红砖黑瓦间传来的历史回响,打捞沉睡在弄堂深处的历史。

走进弄堂,从渔阳里一号到七号,黑色的大门上方依次刻着含带有“德”字四字成语,一号上方是“惟听用德”,二号上方是“天命有德”(目前二号是陈列馆),三号上方是克明后德,四号上方是德彰万邦,五号上方是兹惟德称,六号上方是“惟德是辅”,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站在这条承载过红色理想的弄堂里,我一次次思索,对于这样一段零散的历史,该用什么内容、怎样的方式来诠释?通过查阅大量的史料和实地走访,陈旧的历史在我心里鲜活起来,零散的故事在我心里完整起来,激荡人心的青春岁月在我心里荡漾起来……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我还是不敢动笔。从历史到当下,近百年的人和事,需要一一过滤。繁重的工作从查阅史料开始。从地方志到历史人物,从历史背景到大事件,需要在资料之外去证实它的真实性,需要在资料之内去挖掘它的深度和厚度。

这是一项枯燥而艰难的工作。

但是,随着查阅资料的不断深入,想要动笔的冲动愈发强烈。当越来越多的散落的历史碎片被一一打捞出来的时候,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很长一段时间来,在浩如烟海的史实典籍里钩沉打捞与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有关的所有信息,他就像一位久别的故人,在历史的深处与现实中的我们进行着一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撰写的过程,我感觉进入了此前完全陌生化的精神世界中。循着历史演进的历程,我开始顶受无数个关于青春和灵魂上的洗礼。

急于动笔的冲动,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在经历了长达半年之久的“键盘”上的行走之后,我终于从历史的海洋里上了岸。

一摞摞的史料还摆在桌上,翻开的书页像一扇即将关闭的大门;一个个从陌生变得熟悉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一件件艰难而振奋人心的故事历历在目……关闭电脑的那一刻,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青春耐久藏珍宝。

是的,我们用一个春秋的更迭重新审视着一段历史,敬重,敬畏,敬佩,敬仰。尽管,从漫长的历史来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它的影响力却是无法估量的。从先进青年齐聚上海到酝酿成立青年组织,从外国语学社挂牌招生到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从这里走出去接受先进思想的洗礼,从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再到团的一大的召开等等。非要追根溯源的话,你会发现,始终绕不开一个地方——新渔阳里六号。

时光飞逝,苦难和屈辱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记忆,至今已达百年之久。一百年,一个世纪,中国已经走向富强。

回眸往昔,100年前,伟大的五四运动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的星空,宣告中国青年作为一支新生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一百年来,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带领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前赴后继、勇当先锋,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华章。

共青团永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永远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今日之中国,早已摆脱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13多亿人民正奋进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

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的今天乃至未来,青春的话题,永远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生命话题、力量话题。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该坚定信仰与信念,永远做祖国发展强大的“冲锋队”。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时代里,一些青年生在和平环境中,长在幸福社会里,没有经历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没有经受红色精神的熏陶,难免出现理想信念偏离、思想品德滑坡等现象。

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自己,坚持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就能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我们自己。

历史已经过去,但永远不能忘记。新时代的青年,应该时常回忆那段难忘的中国史,植下“红色基因”,在心中埋下“红色种子”,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中来,把个人的抱负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实现人生的价值。

青年辈有人才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代又一代青年正在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我们应该以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创造的激情、务实的态度,肩负起历史使命,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以优异的成绩回应新时代的召唤。

文中所记、所述,不过中国伟大历史最短暂的一段,不过众多青年故事的凤毛麟角,疏漏和不妥的地方在所难免。请大家予以批评指正。但我更想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能从上述文字中体会我们国家那段永不能忘的屈辱史,并从中激发出更大的爱国力量;更想看到的是,现在的青年人能够从漫漫文字中寻找到信念、信仰和理想的精神支柱,重新审视自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倘若如此,写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青春无悔。青春无愧。 f1eD5CkQPks6Io+M4VEfQBp8RtBUtpcPg5YvtcxpJOitiIFYHw7ZoyePm675kz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