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租界里的缝隙

1920年8月22日,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警务日报》在“中国情报”一栏中出现了一则长达36行的情报秘闻:

陈独秀,前北京大学教授,现居环龙路。据报道称,陈正于该处安徽籍人士中组织一社团,旨在改进一系列安徽事务并废除现任督军……到达上海后,陈独秀去了全国学联和江苏教育联合会,但并没有参加任何学生会议,至此也可以确定他并没有公开卷入到学生动乱中。一般认为,陈独秀是一位相当激进的改革者,在北京时曾撰写过一些书,这些书在发行流通之前就被政府控制了。但是在没收前,学生就从政府圈得到了这些书的一些印本。

这份由工部局警务处处长麦高云呈送总办利德尔的报告,用英文撰写,将陈独秀的名字拼写为Chen Tuh Hsu。

《警务日报》为何会突然出现关于陈独秀的大量跟踪报道?

《上海租界志》载:《警务日报》是工部局警务处编制的日报,从1907年1月1日到1938年6月30日,由警务处呈送总办处。主要记载警务处各捕房中、西人员变化情况,监狱及各捕房拘押囚犯统计,当日捕房管辖范围内发生的火警及各种刑案等。

《警务日报》中的重要内容,总办通常会批转给工部局相关部门处理,或提交工部局董事会及其各委员会——公共租界的决策与咨询机构,并加以讨论。

这则长长的文字,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租界警方已十分关注陈独秀的行踪动向,并详细了解陈独秀在北京和上海的“过激”行为。既然已经掌握了证据,租界警方为什么没有对陈独秀采取行动?

这得益于当时的中国大一统格局中,上海华界与公共租界之间、华界与法租界之间、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之间,出现了城市管理的一道道缝隙。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东面中国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自开埠就是我国的主要城市。

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界川沙,南邻南汇,西接青浦,北连宝山。县城内有街巷63条,商店林立,鲜萃羽集。

1842年8月29日,清朝在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指令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条约》第三款规定:“自今以后,道光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接着,英国又以“理定善后事宜”为借口,于1843年10月8日又同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条约》第九款规定:“在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内言明,允许英人携带眷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拟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准英国人租赁。”

同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到任。他根据《虎门条约》向上海道台宫慕久要求划出一块土地做“居留地”,专供英国侨民使用。宫慕久以为华洋分居能避免“纠纷”,默许巴富尔的要求。据此,巴富尔在11月14日发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

在上海被迫开埠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列强纷纷侵入上海,外国的船只从外洋直溯而上,他们在上海竞相设立租界:

1845年,英国殖民者首先在上海县境域划定英租界;

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要求划定法租界;

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租界。

整整一个多世纪,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冒险家的乐园”。

……

列强践踏,国土沦陷,上海租界的频频设立,一方面在满足着帝国主义无休止的欲望,一方面也成了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制度的一个窗口。

开埠以后,近代上海逐步形成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一市三治”的奇特政治格局,由于缺乏统一的权力中心管控,分割的地理格局、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混居的活动人群,正是由于这种多元结构所造就的“无序的活力”,出现了城市管理的一道道缝隙。

这是物理意义上的缝隙,更是制度意义上的缝隙。这样的“缝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进而形成历史事件,同时为早期中国共产主义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政治活动的缓冲地带。 zrYZOgAE96phd2dz6rO8XBgbqaW14OZeRp9VhlaZ/BO4cIjSA+iSMLCKN6ndzfv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