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原始的科学、艺术和宗教

一、原始科学

原始科学乃是由于社会实践与物质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首先出现的是那些多少与社会物质生活和生产有关的自然科学。

生产实践促使人们去认识某些自然现象,例如,远古人类在狩猎和农业劳动中,需要熟悉天气的寒暑交替和动植物的生长、出没的特点。在长年累月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考察其互相依存以及各种现象的规律性。这样就出现了天文学和动物学、植物学的萌芽。

半坡、姜寨、庙底沟等仰韶文化遗址中都发现有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罐,汲水时由于重心下垂,自动倾斜,便于提水,造型是很合乎科学原理的(见图23)。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石、陶制的纺轮,当时人必然已知利用纺轮旋转的原理捻纱的技术。由此可以推证当时已经有了一些物理学的理论知识。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干栏式建筑,利用了榫卯的技术,实是建筑学上一个重大的成就。这些都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六七千年前就已有了原始的科学思维了。

图23 尖底罐汲水方法。

另外,在姜寨遗址出土的1万多件遗物中,最珍贵的是有一铜片,经有关部门化验,铜占65%,锌占25%,余为少量的锡、铅、硫、铁等,属于铜锌合金、杂质较多的黄铜 。由这件遗物可知,我国的冶金史可以提早到6000年以前。

二、原始艺术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提高到使劳动者有了剩余的精力去进行美术构思和欣赏,艺术便会应运产生。山顶洞人的遗址里发现了一些装饰品,可见至迟在新人阶段的人类已出现了爱美的观念(参见第一章第四节)。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里已经发现了很多原始艺术品。

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彩色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彩绘以动物、植物的花纹和几何纹的图案为主,还有一些绘的是奔鹿、飞鸟、游动的小鱼和跳跃的青蛙等等,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反映了人们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中,获得了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密观察的能力。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人头像的陶塑品,神态生动,造型浑厚质朴,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造型艺术上有显著地位 。南方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雕塑品也颇具特色,其中有双鸟朝阳象牙雕、鸟形象牙圆雕、木雕鱼形柄、圆雕木鱼、双头鸟形骨匕、编织纹骨匕、刻纹骨簪、陶塑鱼、陶塑人像、陶塑狗形器钮和刻划在陶器上的稻谷穗、叶纹和猪纹图形以及玉质的璜、玦、管、珠等。这些雕塑品制作精致,形象生动,为新石器早期所鲜见

说到原始造型艺术,不能不提及近年来发现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北方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因1935年发现于今内蒙古东部赤峰市红山后遗址下层而得名。其主要分布范围是:北起内蒙古昭乌达盟的乌尔木伦河流域,南到辽宁朝阳、凌源和河北北部,东至哲里木盟与锦州地区,广及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地。主要遗址有沙锅屯、昂昂溪、红山后、大口、新乐、新西流、南杨家营子、蜘蛛山、水泉、胡头沟、白斯朗营子、小珠山、东山嘴、牛河梁等。其中在辽宁喀左东山嘴和建平牛河梁遗址中,分别发现了陶塑人像、玉饰和镂空的彩色陶器残片。其中的小型孕妇裸体像、大型人塑坐像、双龙首玉璜等均是极其精致的工艺品。在牛河梁的所谓“女神庙”祭祀遗址中,墙壁上用赭红和黄、白色绘出彩色图案。在此出土的一件人头塑像,相当于真人大小,面涂红色,眼珠用圆玉片镶嵌,颧骨高耸,额头丰满,双耳长圆,大嘴微咧,形象十分逼真。在积石冢墓中,也多随葬雕刻精细的璧、环和龙、虎、鸟、鱼、蝉、猪形玉器 。这些都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先民的原始艺术活动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三、原始宗教

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对自然界的雷、电、风、雨等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也无力控制,于是他们便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恐惧和崇拜心理,对那些自然现象赋予人格化,并想象它们有超自然的伟大力量,反过来再企求这种力量给自己以帮助和保护。这样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同时由于他们还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也不了解生和死的区别,以为人的死亡只是肉体存在的终结,灵魂在另一个神秘世界里继续“活”下去,这就出现了人死后以生活用具随葬的做法。所以墓葬的种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而且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萌芽。

中原仰韶文化时期盛行单人仰身直肢葬和迁移合葬,并且尸体的头部大都朝着西方。马家窑文化墓葬中的死者,则多头朝东、面向北。死者的头向基本一致,表示人们幻想死后灵魂要返回老家或者要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有的还在尸体旁随葬死者生前用过的石斧、石锛、石铲等生产工具,釜、盆、罐等生活用具和一些装饰品等,有的陶器里还放有食物。显然,这一切都是当时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的表现。

原始社会中的万物有灵观念,是形成原始宗教的一种思想基础,而图腾崇拜是最古老的宗教形式之一。从灵魂观念到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的相继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作为对客观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的宗教,便逐渐形成了。

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有的建筑遗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活动或宗教意识。如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的901号房子,是一座由前堂后室和东西两个厢房构成的多间或大型建筑,以前堂的建筑最为讲究,宽16米,进深8米,面积近130平方米。正门朝南,有门垛,左右有对称的两个侧门,在东西墙上还各有一门通向厢房。从正门进去,迎面有一个大火塘,直径超过两米半,残高约半米。地面、火塘表面、柱子、墙壁和房顶里面均抹上灰浆,显得洁净明亮。地面做工更加考究,表面经压实磨光,呈青黑色,很像现代的水泥地面。这房子规模很大,质量考究,远远超过了一般居室,当是一所召开头人会议或举行宗教仪式的公共建筑。其中的大火塘显然不是为一般炊事之用,而可能是燃烧宗教圣火的处所。这样的公共建筑,堪称仰韶文化后期的原始殿堂。与901号房子类似的是405号房子,其地面结构、火塘、顶梁柱和扶墙柱等同901号房子的前堂差不多。因此当也是一所举行头人会议或宗教仪式的公共建筑,只是规格比901号房子低一级罢了。在405号房子以西的一座小型建筑,也与此相似,只不过规模小些。这个房子的地面和墙壁也抹有灰浆,显得非常圣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火塘后面的地面上画了一幅颇大的宗教画,像是两个人在一个方形台子旁边跳舞:两人都是双腿交叉,左手摸头,右手持棍棒。台子上则放着两个牺牲。其内容可能是描绘杀牲献祭的仪式,也可能是祈求狩猎成功的巫术画。如此神圣的地面当不能让人随便践踏,而这个房子面积较小,留不出足够的地方让人居住,因此这个房子应是一所宗教性建筑,而不是一般的居室

又如在辽宁省喀左东山嘴发现的石砌祭祀建筑基地,坐落于山梁正中一片平缓地带的台地上。整个基地分中心、两翼和前后两端几个部分。中间是一座大型方形建筑,东西长11.8米,南北宽8.5米,四边用石块砌墙,现存墙高约半米。基址内地面为平整、坚硬的黄土地面,地面上有用长条石组成的椭圆形石堆。方形基址南面约15米处有一个用石块铺成的正圆形台地,直径约2.5米。在这个圆形台地的南面约4米处,还有三个相连的圆形基址,皆用石块砌成,顶部用小石块平铺。两翼的建筑是在方形基址的两侧,分南北两部分。北部两翼为两道南北走向的石墙壁,南部两翼为零散的石堆,均接近方形基址南部东西两侧部位 。再如辽宁建平牛河梁的“女神庙”,也是一处重要的祭祀遗址。该庙是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物构成。主体建筑为多室结构,位于庙址北部。南部为单室,两室相隔约两米左右。主体建筑南北总长18.4米,东西残宽6.9米,其间为中间一个主室和相连的几个侧室与前后室 。从东山嘴和牛河梁两处红山文化的大型祭祀建筑群来看,在布局上都有一条中轴线和对称建筑物,左右两侧配有附属建筑。祭祀建筑物的发现,对研究我国5000多年前的建筑史及其宗教意识,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除一些建筑与宗教有关外,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带有宗教色彩的墓葬。近年来在河南濮阳发现的西水坡遗址,正是一个这样的典型。西水坡45号墓是一个在东、西、北三面各设一小龛的土圹墓。墓主为一壮年男性,仰身直肢,头南足北。东、西、北三龛各置一尸体,皆为少年个体。在墓主东西两侧,分别用蚌壳精心摆塑一龙一虎图案,进一步突出了他在墓穴中的身份地位。龙头朝北,背朝西,全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弓身,前爪扒,后爪蹬,状似腾飞;虎头朝北,背朝东,全长1.39米,高0.63米,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状如行走。在45号墓之北,还有一合体龙虎,虎背上有一鹿,龙的头部有一蜘蛛,正对龙的前方有一圆球。在这合体龙虎以南,又有一蚌壳摆塑的龙,头朝东,背上骑一人。这龙以北还有一蚌壳摆塑的虎,虎头朝西,作奔跑状 。无疑,摆塑的动物群当是埋葬45号墓主时进行祭祀活动留下的遗迹。我们且不管墓主的地位如何重要,也不管这些动物造型的艺术性多高,单从先民创造的龙这个非实有动物形象来看,就已反映了与其有关的宗教信仰的发展进程。龙之为神话动物,集中了许多实有动物的特点并超越它们,成为能兴云作雨的神异灵物,成为华夏民族流传几千年的民族信仰表记,成为后世封建时代皇帝权力的象征,这正是宗教意识的进一步加深并将宗教意识寄托于它的结果。著名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先生对西水坡遗址进行了研究,认为龙、虎、鹿摆塑艺术形象的寓意,是原始道教上的龙、虎、鹿三 。据此认为濮阳西水坡墓主是个原始道士或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三 作为他行走的脚力的艺术形象 [1] 。此说新奇可从。由此还可以推定,墓中少年殉葬是侍奉巫师的宗教行为。从整体来讲,这组遗存可视为是巫师率领子弟乘御三 上天入地的宗教仪式的反映。

注释

[1] 见张光直:《濮阳三 与中国古代美术上的人兽母题》,《文物》1988年第11期。 VWHC36pbFm5FIyCHaVA0LJGPHKMmPiSwe3Ykee1dB80iG30EBnNbzxpCOYTVCM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