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大宰

1.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 〔1〕 ,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 〔2〕 ,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 〔3〕 。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 〔4〕 ,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注释】

〔1〕建邦之六典:建,孙诒让曰:“经例言建者,并谓修立其政法之书,颁而行之。”邦,国也,此指王国,即天子之国,以别于下文泛指诸侯国的“邦国”。六典,即下文所云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郑《注》说,这六典皆由大宰所建,而分别由大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六官施行之。

〔2〕经:及下文“治”、“纪”,变文而义同,都是治理的意思。

〔3〕扰:郑《注》曰:“犹驯也。”

〔4〕诘:郑《注》曰:“犹禁也。”

【译文】

大宰的职责,掌管建立和颁行王国的六种法典,以辅助王统治天下各国。第一是治典,用来治理天下各国,治理官府,治理民众。第二是教典,用来安定天下各国,教育官府的官吏,使民众顺服。第三是礼典,用来谐调天下各国,统御百官,使民众和谐。第四是政典,用来使天下各国政治公平,百官政风端正,民众赋役平均。第五是刑典,用来禁止天下各国的叛逆,惩罚百官的违法者,纠察民众。第六是事典,用来使天下各国富强,百官胜任职事,民众能得生养。

2.以八法治官府 〔1〕 。一曰官属 〔2〕 ,以举邦治 〔3〕 。二曰官职 〔4〕 ,以辨邦治 〔5〕 。三曰官联 〔6〕 ,以会官治。四曰官常 〔7〕 ,以听官治。五曰官成 〔8〕 ,以经邦治。六曰官法 〔9〕 ,以正邦治。七曰官刑 〔10〕 ,以纠邦治。八曰官计 〔11〕 ,以弊邦治 〔12〕

【注释】

〔1〕官府:柯尚迁曰:“府者官所居之处。”案此谓王朝之官府。

〔2〕官属:即属官,在此指有关属官编制的规定。

〔3〕以举邦治:贾《疏》曰:“以下皆单言邦,据王国而言。”王昭禹曰:“举者,有所执而兴起之谓也。”是举有开展、进行之义。

〔4〕官职:是指有关官吏职责的规定。

〔5〕辨:贾《疏》曰:“别也。官事有分别。”

〔6〕官联:是指有关官吏联合办事的法则。

〔7〕官常:毛应龙引欧阳谦之曰:“官常,一官之常职。”

〔8〕官成:郑《注》曰:“谓官府之成事品式也。”即官府办事的成例,可依而行之。

〔9〕官法:是指诸官所应遵循的法规、制度。

〔10〕官刑:是指有关惩治官吏的法则。

〔11〕官计:是评断吏治的标准。郑《注》曰:“谓《小宰》之六计,所以断群吏之治。”(参见《小宰》第8节)

〔12〕弊:郑《注》曰:“断也。”

【译文】

依据八种法则来治理官府。第一是官属,用来开展王国的政事。第二是官职,用来区别王国官吏的职责。第三是官联,用来会合各官共同办事。第四是官常,用来考察官吏的工作。第五是官成,用来治理王国的政事。第六是官法,用来端正王国的政风。第七是官刑,用来纠察王国的政事。第八是官计,用来评断王国的吏治。

3.以八则治都鄙 〔1〕 。一曰祭祀 〔2〕 ,以驭其神 〔3〕 。二曰法则 〔4〕 ,以驭其官。三曰废置 〔5〕 ,以驭其吏。四曰禄位 〔6〕 ,以驭其士 〔7〕 。五曰赋贡 〔8〕 ,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 〔9〕 ,以驭其威。八曰田役 〔10〕 ,以驭其众。

【注释】

〔1〕都鄙:沈梦兰《周礼学·都鄙》曰:“都鄙,畿内邑之统称。”所谓畿内邑,据郑注,指王子弟及公卿大夫在王畿内的采邑。

〔2〕祭祀:是指有关祭祀的制度、法则。

〔3〕驭其神:驭,“御”的古文。此经中的“驭”,有节制、管理、控制、操纵、督导、劝励、鞭策等多种含义,当随文而解之。公卿大夫爵位有尊卑,其所当祀之神亦有尊卑,位卑者则不得祀尊神。李光坡曰:“驭其神,使之无僭祀,无淫祀也。”

〔4〕法则:郑《注》曰:“其官之制度。”贾《疏》曰:“谓宫室、车旗、衣服之等,皆不得僭也。”

〔5〕废置:是指有关罢黜和任用官吏的制度。

〔6〕禄位:是指有关授予俸禄和爵位的制度。

〔7〕士:郑司农曰:“谓学士。”所谓学士,据孙诒让说,是指那些讲学道艺而养之于学者,非谓卿大夫士之士。

〔8〕赋贡:是指有关征收赋贡的制度。

〔9〕刑赏:是指有关惩罚和奖励的制度。

〔10〕田役:是指有关田猎和役使民众的制度。

【译文】

依据八种制度治理王畿内的采邑。第一是祭祀制度,用来节制对神的祭祀。第二是〔有关宫室、车服等级的〕制度,用来统御属官。第三是废置制度,用来治理官吏。第四是禄位制度,用来督励学士。第五是赋贡制度,用来调节财用。第六是礼仪风俗,用来约束民众。第七是刑赏制度,用来树立威信。第八是田役制度,用来役使民众。

4.以八柄诏王驭群臣 〔1〕 。一曰爵,以驭其贵。二曰禄,以驭其富。三曰予,以驭其幸。四曰置,以驭其行 〔2〕 。五曰生,以驭其福。六曰夺,以驭其贫。七曰废,以驭其罪。八曰诛,以驭其过 〔3〕

【注释】

〔1〕诏:郑《注》曰:“告也,助也。”

〔2〕四曰置,以驭其行:贾《疏》曰:“有贤行则置之于位,故云以驭其行。”

〔3〕过:俞樾曰:“此‘过’字当读为‘祸’,古‘祸’、‘过’通用。”

【译文】

用八种权柄辅助王统御群臣。第一是授予爵位的权柄,以使臣尊贵。第二是授予俸禄的权柄,以使臣富有。第三是赐予的权柄,以使臣得宠幸。第四是安置官吏的权柄,以劝励臣下的贤行。第五是赦免死罪的权柄,以使臣得免死之福。第六是剥夺的权柄,以使臣贫穷。第七是废黜的权柄,以惩罚罪臣。第八是诛杀的权柄,以使罪臣遭祸。

5.以八统诏王驭万民 〔1〕 。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 〔2〕 ,六曰尊贵,七曰达吏 〔3〕 ,八曰礼宾。

【注释】

〔1〕八统:谓上以统下的八条原则。乾隆十三年《义疏》引《礼库》曰:“八者通于上下,故曰统。”

〔2〕保庸:郑《注》曰:“保庸,安有功者。”

〔3〕达吏:孙诒让曰:“小吏爵秩卑猥,有勤劳者,则亦察举之,使通于上,故谓之达。”

【译文】

用八项原则辅助王统御民众。第一是亲近亲族,第二是尊敬故旧,第三是荐举贤人,第四是任用能人,第五是抚慰有功的人,第六是尊重尊贵的人,第七是提拔勤劳的小吏,第八是礼敬宾客。

6.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 〔1〕 ,生九谷 〔2〕 。二曰园圃,毓草木 〔3〕 。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 〔4〕 。四曰薮牧 〔5〕 ,养蕃鸟兽。五曰百工 〔6〕 ,饬化八材 〔7〕 。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8〕 。七曰嫔妇 〔9〕 ,化治丝枲。八曰臣妾 〔10〕 ,聚敛疏材 〔11〕 。九曰闲民 〔12〕 ,无常职,转移执事 〔13〕

【注释】

〔1〕三农:郑《注》曰:“原(高而平之地)、隰(低而湿之地)及平地。”是三农指在此三种不同地理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者。

〔2〕九谷:据郑《注》,是指黍、稷、稻、粱、苽、麻、大豆、小豆、小麦九者。

〔3〕毓草木:毓,古“育”字。草木,在此泛指瓜果。

〔4〕虞衡,作山泽之材:郑《注》曰:“掌山泽之官,主山泽之民者。”案虞衡为官名,在此指代在山林川泽从事生产之民。

〔5〕薮牧:郑《注》曰:“泽无水曰薮。牧,牧田,在远郊。皆畜牧之地。”案薮牧在此指代畜牧业。

〔6〕百工:贾《疏》曰:“谓各种巧作之工。”即各种手工业工匠。

〔7〕饬化八材:饬,整治。饬化,谓治而使原材料变化成器物,即制作、制造之义。八材,据郑司农说,指珠、象(象牙、象骨)、玉、石、木、金、革、羽八者,实则泛指各种原材料。

〔8〕阜通货贿:郑《注》曰:“阜,盛也。金曰货,布帛曰贿。”通言之,货贿皆谓财,故《说文》货、贿并训云“财也”。

〔9〕嫔妇:即妇女。郑《注》曰:“嫔,妇人之美称也。”

〔10〕臣妾:江永曰:“奴婢也。贫民鬻身为人奴婢。”

〔11〕疏材:泛指各种草木果实。《地官·委人》“疏材”郑《注》曰:“凡疏材,草木有实者也。”据孙诒让说,此处是指野生的草木果实。

〔12〕闲民:指无常职而为人佣工者。

〔13〕转移执事:朱申曰:“若今佣雇为工作者。”

【译文】

以九类职业任用民众。第一是在三种不同地形从事农业,生产各种谷物。第二是园圃之业,培育瓜果。第三是虞衡之业,开发利用山林川泽的材物。第四是薮牧之业,蕃养鸟兽。第五是百工之业,利用各种原材料制造器物。第六是商贾之业,使财物大流通。第七是嫔妇之业,治理丝麻。第八是臣妾之业,采集草木果实。第九是闲民,没有固定职业,经常转换雇主为人做工。

7.以九赋敛财贿。一曰邦中之赋 〔1〕 ,二曰四郊之赋 〔2〕 ,三曰邦甸之赋 〔3〕 ,四曰家削之赋 〔4〕 ,五曰邦县之赋 〔5〕 ,六曰邦都之赋 〔6〕 ,七曰关市之赋 〔7〕 ,八曰山泽之赋 〔8〕 ,九曰弊余之赋 〔9〕

【注释】

〔1〕邦中:据孙诒让说,此谓王城之中。

〔2〕四郊:郑《注》曰:“去国百里。”案国即国都,即王城。

〔3〕邦甸:郑《注》曰:“〔去国〕二百里。”

〔4〕家削:郑《注》曰:“〔去国〕三百里。”

〔5〕邦县:郑《注》曰:“〔去国〕四百里。”

〔6〕邦都:郑《注》曰:“〔去国〕五百里。”案据孙诒让说,自“邦中”至此“邦都”六者,所征皆地税,“并由内而外,地之远近,为税法轻重之差。”

〔7〕关市之赋:是向商贾征收的赋税。关赋谓货物出入关门之税,市赋盖如今之市场营业税之类。

〔8〕山泽之赋:向在山泽生产经营之民征收的赋税。

〔9〕弊余之赋:弊,通币,本亦作“币”。据王引之说以为,币当读为“敝”,是残余的意思。币余在此指给公用的剩余财物,当交还给公家,即此所谓“弊余之赋”。(参见《叙官》第41节注①)

【译文】

用九种赋税法征收财物。第一是王都中的赋税法,第二是〔距王都百里的〕四郊的赋税法,第三是〔距王都百里至二百里的〕邦甸的赋税法,第四是〔距王都二百里至三百里的〕家削的赋税法,第五是〔距王都三百里至四百里的〕邦县的赋税法,第六是〔距王都四百里至五百里的〕邦都的赋税法,第七是关市的赋税法,第八是山泽的赋税法,第九是给公用的剩余财物的回收法。

8.以九式均节财用 〔1〕 。一曰祭祀之式,二曰宾客之式,三曰丧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 〔2〕 ,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币帛之式 〔3〕 ,七曰刍秣之式 〔4〕 ,八曰匪颁之式 〔5〕 ,九曰好用之式 〔6〕

【注释】

〔1〕式:《说文》曰:“法也。”

〔2〕羞服:《释文》引干宝云:“羞,饮食也。服,车服也。”

〔3〕币帛:币亦帛,帛即缯,币帛即束帛。《说文》:“币,帛也。”段注曰:“帛者,缯也。《聘礼》注曰:‘币,人所造成以自覆蔽,谓束帛也。’”案束帛谓十端帛,十端即五两。古时折布帛之法,由两端相向卷之,合为一两,一端二丈,一两即四丈。束帛五两,即二十丈。但此处币帛非仅指束帛,而是泛指王使其臣聘问诸侯所用的财物。

〔4〕刍秣:饲养牛马的禾谷。

〔5〕匪颁:郑司农曰:“匪,分也。”郑《注》曰:“谓王所分赐群臣也。”金榜以为所颁赐者为禄食,即群臣的俸禄。

〔6〕好用:郑《注》曰:“燕好所赐予。”所谓燕好,孙诒让曰:“谓王燕闲与诸侯及亲贵诸臣为恩好。”案燕好所赐,是非正式场合的颁赐,有别于上之“匪颁”。

【译文】

用九种法则调节财物用度。第一是祭祀所用财物的法则,第二是接待宾客所用财物的法则,第三是遇死丧或灾荒所用财物的法则,第四是饮食和车服所用财物的法则,第五是工匠制作所用财物的法则,第六是行聘问礼所用财物的法则,第七是饲养牛马草料支出的法则,第八是分颁群臣俸禄所用财物的法则,第九是〔王闲暇时〕为与诸侯和臣下结恩好而赐予财物的法则。

9.以九贡致邦国之用 〔1〕 。一曰祀贡 〔2〕 ,二曰嫔贡 〔3〕 ,三曰器贡 〔4〕 ,四曰币贡 〔5〕 ,五曰材贡 〔6〕 ,六曰货贡 〔7〕 ,七曰服贡 〔8〕 ,八曰斿贡 〔9〕 ,九曰物贡 〔10〕

【注释】

〔1〕贡:献也,谓诸侯国贡献于天子。

〔2〕祀贡:王引之曰:“以供王祭祀之事。”

〔3〕嫔贡:郑《注》曰:“嫔,故书作‘宾’。”王引之以为“宾”是本字,“嫔”是借字,谓“供王宾客之事”。

〔4〕器贡:黄度曰:“用器、兵器、礼乐之器。”

〔5〕币贡:郑司农曰:“绣帛。”案绣帛在此泛指各种丝织物。

〔6〕材贡:郑《注》曰:“櫄干栝柏 簜也。”案櫄干栝柏皆木名。 ,小竹。簜,大竹。

〔7〕货贡:郑司农曰:“珠贝自然之物也。”郑《注》曰:“金玉龟贝也。”

〔8〕服贡:谓贡制作祭服之材,即郑《注》所谓絺、纻等。

〔9〕斿贡:郑《注》曰:“燕好珠玑琅玕也。”案燕好即玩好,供玩赏之物。玑亦珠。琅玕,美石似玉者。

〔10〕物贡:郑《注》曰:“杂物鱼盐橘柚。”贾《疏》据《尚书·禹贡》,谓徐州贡鱼,青州贡盐,荆、扬贡橘柚,是物贡即贡献各地的土特产。

【译文】

按九种贡法收取诸侯国的财物。第一是贡献祭祀用物,第二是贡献接待宾客用物,第三是贡献各种器物,第四是贡献丝织物,第五是贡献竹、木材,第六是贡献珠贝金玉等自然之物,第七是贡献缝制祭服用的材料,第八是贡献玩赏之物,第九是贡献各地土特产。

10.以九两系邦国之民 〔1〕 。一曰牧,以地得民 〔2〕 。二曰长,以贵得民 〔3〕 。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 〔4〕 。六曰主,以利得民 〔5〕 。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 〔6〕 。九曰薮,以富得民 〔7〕

【注释】

〔1〕以九两系邦国之民:郑《注》曰:“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系,联缀也。”贾《疏》曰:“谓王者于邦国之中立法,使诸侯与民相合耦而联缀,不使离散,有九事。”

〔2〕牧,以地得民:刘敞曰:“牧者,司牧也,谓邦国之君也。诸侯世(袭),故曰以地得民。”

〔3〕长,以贵得民:孙诒让曰:“长犹言官长,即公卿大夫士凡有爵位而无国邑者之通称……此皆以贵领贱,故曰长以贵得民。”

〔4〕宗,以族得民:据郑《注》,宗谓大宗,“收族者也。”收族即亲睦、统率宗族。

〔5〕主,以利得民:叶时《礼经会元·系民》曰:“主谓卿大夫食采邑者,有利可依,故以利得民也。”

〔6〕友,以任得民:叶时《系民》曰:“友谓与国人交,相保任者,故以任得民。”保任,谓托付信任。

〔7〕薮,以富得民:薮,本指泽而无水之地,此处指代掌管山林川泽的虞衡之官,故惠士奇《礼说·天官上》曰:“川衡、林衡、山虞、泽虞,皆国之薮,民共之而吏掌之。”富,郑《注》曰:“谓薮中财物。”

【译文】

用九种和协的办法联系天下各国的民众。第一是诸侯国君,以土地取得民众。第二是官长,以尊贵的爵位取得民众。第三是老师,以贤德取得民众。第四是儒士,以道艺取得民众。第五是大宗,以亲睦族人取得民众。第六是主人,以有利可依取得民众。第七是官吏,以治理民事取得民众。第八是朋友,以可托付信任取得民众。第九是掌管山林川泽的官吏,以山林川泽的材物取得民众。

11.正月之吉 〔1〕 ,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 〔2〕 ,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 〔3〕 ,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 〔4〕

【注释】

〔1〕正月之吉:郑《注》曰:“正月,周之正月。吉谓朔日。”案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是周之正月,即夏历之十一月。朔日,初一。

〔2〕和布治于邦国都鄙:和布,据王引之说,“和”当读为“宣”,和布即宣布。治,谓治典(参见第1节)。都鄙,参见第3节注①。

〔3〕县治象之法于象魏:县,同“悬”。治象之法,即形成文字的法典,亦简称治象。孙诒让曰:“凡书著文字,通谓之象。”象魏,据孙诒让说,古代天子、诸侯宫门皆筑台,台上起屋谓之台门,天子台门之两旁又特为屋,高出于门屋之上,谓之双阙,亦谓之两观,因其巍然而高,故亦谓之巍阙(“魏”是“巍”字之省)。巍阙上可悬法,故通谓之象魏。

〔4〕挟日:郑《注》曰:“从甲至甲谓之挟日,凡十日。”

【译文】

〔周历〕正月初一,开始向各国诸侯和王畿内的采邑宣布治典,把形成文字的治典悬挂在象魏上,让民众观看治典,过十天而后收藏起来。

12.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 〔1〕 ,立其监 〔2〕 ,设其参 〔3〕 ,傅其伍 〔4〕 ,陈其殷 〔5〕 ,置其辅 〔6〕 。乃施则于都鄙 〔7〕 ,而建其长 〔8〕 ,立其两,设其伍,陈其殷 〔9〕 ,置其辅。乃施法于官府 〔10〕 ,而建其正 〔11〕 ,立其贰 〔12〕 ,设其考 〔13〕 ,陈其殷,置其辅。

【注释】

〔1〕建其牧:据郑《注》,牧谓州牧,一州之长,是以诸侯有功德者任之。天下九州,则有九牧。

〔2〕监:即诸侯国君。郑《注》曰:“公侯伯子男,各监一国。”

〔3〕参:同“三”,郑《注》曰:“谓卿三人也。”

〔4〕傅其伍:傅,是“敷”的借字,设也。伍,郑《注》曰:“谓大夫五人。”

〔5〕陈其殷:陈,亦设也。殷,郑《注》曰:“众也,谓众士也。”

〔6〕辅:据郑《注》,谓府史,即庶人在官者。

〔7〕则:据贾《疏》,谓八则(参见第3节)。

〔8〕长:郑《注》曰:“谓公卿大夫,王弟子食采邑者。”案公卿大夫皆其采邑之主,故谓之长。

〔9〕立其两,设其伍,陈其殷:两,郑《注》曰:“谓两卿。”以上文例之,则伍当为五大夫,殷当为众士。案此处是仅据公之采邑言,若卿大夫之采邑,则不得如此设官。故沈彤曰:“唯在公,则两为卿,五为大夫,殷为上士。若在卿,则两为大夫,五为上士,殷为下士。盖爵之等从其长而递降,爵之数从其等而递减也。”

〔10〕施法于官府:法,据贾《疏》,谓八法(参见第2节)。官府,据孙诒让说,谓王朝六官之府。

〔11〕正:郑《注》曰:“谓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也。”即六官府之长。

〔12〕贰:副也,即长官的副手。

〔13〕考:郑《注》曰:“成也,佐成事者,谓宰夫、乡师、肆师、军司马、士师也。《司空》亡,未闻其考。”案自宰夫以下,职掌对本系统官吏的考核,故谓之考。

【译文】

在各诸侯国和王畿内的采邑施行治典,为各州设州牧,为各国设国君,为国君设三卿,为卿设五大夫,为大夫设众士,为士置府史。在王畿施行八则,为各采邑设君长,为君长设两卿,为卿设五大夫,为大夫设众士,为士置府史。在官府施行八法,为各官府设长官,为长官设副手,副手下设考核官,属官下设众士,士下置府史。

13.凡治,以典待邦国之治,以则待都鄙之治,以法待官府之治,以官成待万民之治 〔1〕 ,以礼待宾客之治 〔2〕

【注释】

〔1〕官成:郑《注》曰:“成,八成。”所谓“八成”,据贾《疏》,即《小宰》“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之“八成”(参见彼第7节)。而之所以名之为“官成”,阮《校》曰:“谓以治官府之八成,待万民之治也。”

〔2〕礼:郑《注》曰:“宾礼也。”

【译文】

凡治理天下,用六典以待治理天下各国,用八则以待治理王畿,用八法以待治理官府,用官成以待治理民众,用宾礼以待接待宾客。

14.祀五帝 〔1〕 ,则掌百官之誓戒 〔2〕 ,与其具修 〔3〕 。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 〔4〕 ,遂戒 〔5〕 。及执事视涤濯 〔6〕 ,及纳亨 〔7〕 ,赞王牲事。及祀之日 〔8〕 ,赞玉币爵之事 〔9〕 。祀大神 亦如之 〔10〕 。享先王亦如之。赞玉几玉爵 〔11〕

【注释】

〔1〕五帝:谓五方帝,又称五色帝。因五帝分主天之东西南北中五方,故称五方帝。按照五行观念,五方又分别与青白赤黑黄五色相配,故五方帝又称五色帝。综合以上二称,五帝是指东方青(苍)帝,西方白帝,南方赤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

〔2〕誓戒:誓,约束,谓预先告诫以相约束。

〔3〕具修:郑《注》曰:“具,所当共(供)。修,扫除粪洒。”

〔4〕执事:郑《注》曰:“宗伯、大卜之属。”

〔5〕戒:告也。郑《注》曰:“又戒百官以始齐(斋)。”

〔6〕及执事视涤濯:据郑《注》,视涤濯谓视察祭器是否洗涤干净,视涤濯在祭祀之日的前夕。

〔7〕纳亨:即纳牲。案凡大祭祀,王要亲自迎牲、牵牲而纳之于庭,以向神行“告杀”礼,即报告神将杀此牲,即所谓纳牲,然后加以宰杀,杀毕则授给亨人烹煮,是先纳牲,而后授亨,故通谓之纳亨。据郑《注》,纳亨是在祭祀那天黎明时进行的。

〔8〕日:郑《注》曰:“旦明也。”

〔9〕赞玉币爵之事:据郑《注》,玉、币(即束帛)皆为献神,爵则是向神献酒用的,玉和币的颜色皆如其所祭方帝之色(如祭东方之帝就用青色)。这三样东西都由大宰“执以从王,至而授之”,即所谓“赞玉币爵之事”。

〔10〕大神 :大神,谓天上的至上神。案《周礼》中的至上神称为“昊天上帝”,有时又称为“上帝”、“天”或“大神”。 ,音qí,同“祇”,谓地神。

〔11〕玉几玉爵:玉几,是供先王的神灵降临后凭依所用。玉爵,向神献酒所用。

【译文】

祭祀五帝,掌管告诫百官〔不要失礼〕,以及具备祭祀用品并把祭祀场所打扫干净。祭祀前的第十天,率众官占卜祭祀的日期,接着就斋戒。〔到祭祀的前夕〕携同众官视察祭器是否洗涤干净。到〔祭祀那天黎明王牵牲〕行纳亨礼的时候,帮助王牵牲。到祭祀那天天大亮的时候,帮助王拿玉器、币帛和爵。祭祀天上的大神和地神的礼仪也是这样。祭祀先王也是这样。还要帮助王拿玉几和玉爵。

15.大朝觐会同 〔1〕 ,赞玉币 〔2〕 、玉献 〔3〕 、玉几、玉爵 〔4〕

【注释】

〔1〕大朝觐会同:《春官·大宗伯》曰:“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见彼第6节)案此处不言宗、遇者,郑《注》曰:“举春秋,则冬夏可知。”会同,此处即指大朝觐。孙诒让曰:“经云大朝觐,即是会同。”

〔2〕赞玉币:案“赞”字通下玉币、玉献、玉几、玉爵四事言。玉币,郑《注》曰:“诸侯享币也。”即诸侯朝王时向王所献之玉,因为玉都是放置在币(即束帛)上奉献给王的,故称玉币。

〔3〕玉献:郑《注》曰:“献国珍异,亦执玉以致之。”案诸侯向王奉献本国珍异,当先献玉(亦加于束帛之上献之)致辞,而后进献珍物,即所谓“执玉以致之”之义,亦因此而名之为玉献。

〔4〕玉爵:郑《注》曰:“王礼诸侯之酢爵。”案王为答谢诸侯的朝觐,当向诸侯献酒,诸侯则当回敬王酒,曰酢酒;此玉爵即诸侯酢王所用。又诸侯酢王时,当先将玉爵授予大宰,而后大宰授予王,故贾《疏》曰:“冢宰赞王受之,故云赞玉爵。”

【译文】

诸侯朝觐王大会同而来,大宰协助王接受诸侯奉献的玉币,协助王接受诸侯进献的珍异之物,协助王设置玉几,协助王接受诸侯向王进酢酒的玉爵。

16.大丧 〔1〕 ,赞赠玉、含玉 〔2〕

【注释】

〔1〕大丧:谓王、王后、世子之丧。此处指王丧。

〔2〕赞赠玉、含玉:赞,据贾《疏》,谓助嗣王。赠玉、含玉,皆丧礼。赠玉是在死者的棺槨下入墓穴之后、封墓之前进行的。其礼,孙诒让曰:“盖以玉加于币(束帛)以入圹(墓穴)也。赠玉亦用璧。”含玉,是在人死入殓前进行的。李调元曰:“含玉,以玉实尸口。”

【译文】

有大丧,协助〔嗣王〕行赠玉、含玉之礼。

17.作大事 〔1〕 ,则戒于百官,赞王命。

【注释】

〔1〕大事:据贾《疏》,此处指戎事。

【译文】

采取大的军事行动,负责告诫百官,协助王发布命令。

18.王视治朝 〔1〕 ,则赞听治 〔2〕 。视四方之听朝 〔3〕 ,亦如之。

【注释】

〔1〕治朝:天子朝名,郑《注》曰:“在路门外,群臣治事之朝。”案天子有五门三朝,治朝在路门之外,应门之内,又叫正朝(参见本篇《叙官》第47节注②)。

〔2〕赞听治:郑《注》曰:“王视之,则助王平断。”

〔3〕视四方之听朝:视四方,郑《注》曰:“谓王巡守在外时。”听朝,孙诒让曰:“于所至之国听朝也。”

【译文】

王在治朝处理政事,就协助王评断政事。王巡守四方时听断政事,〔大宰的职责〕也是这样。

19.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 〔1〕 。待四方之宾客之小治。

【注释】

〔1〕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郑《注》曰:“大事决于王,小事冢宰专平。”

【译文】

凡王国政务的小事,就由大宰处理。四方来朝宾客有小事也有待大宰处理。

20.岁终 〔1〕 ,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 〔2〕 ,受其会 〔3〕 ,听其致事 〔4〕 ,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注释】

〔1〕岁终:王引之说,谓夏历的十二月。

〔2〕正其治:正,孙诒让曰:“谓平正处制其治也。”案平正处制,盖犹今言实事求是地处制。治,贾《疏》释之为“所治文书”。

〔3〕会:郑《注》曰:“大计也。”即年终会计总账。

〔4〕听其致事:王安石曰:“听其所致以告于上之事,则其吏之行治可知矣,于是乎诏王废置。”

【译文】

〔夏历〕年终,命令各官府实事求是地整理文书资料,接受他们的会计总账,评断他们汇报的政绩,而帮助王决定对官吏的罢黜和提升。三年大考核众官吏的政绩,而〔帮助王〕决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励。 HD6Lqd16w1xTH2fpXF/FE1zcqPlo3Ru45zsqFXF8OuGyOZhssQjvpoF5lwK5Dqb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