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战没有固定的手段

兵法原文

孙子曰: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曹操曰:

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孙子曰: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曹操曰:

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孙子曰: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曹操曰:

以吾道观之矣。

原文翻译

孙子说:

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采取出乎敌人意料的行动。

曹操说:

攻击战斗意志薄弱的敌人,出击敌人空虚的营垒。

孙子说:

这些都是军事家所以取胜的妙诀,是不可以预先刻板规定的。

曹操说:

传,就是泄露出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法,犹如水没有固定的形态,要根据战场情况随机应变,不能预先刻板地规定。因此,要在自己的心中估计敌情的变化,要用自己的双眼捕捉有利的战机。

孙子说:

在未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取胜,是因为胜利的条件充分;在未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是因为胜利的条件不充分。考虑得周密就能取胜,考虑得不周密就不能取胜,何况毫无考虑呢?我们根据这个原则去考察,胜败就可以预见到了。

曹操说:

用这个基本原则来考察。

经典战例

战役名称: 潼关之战

战役时间: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春

交战对手: 马超、韩遂等

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春天,曹操命令驻守在长安的司隶校尉钟繇对汉中的张鲁发动攻击,此举刺激了驻守在关中的马超、韩遂等人,他们认为曹操此举明着是对付张鲁,实则要趁机进兵关中,消灭他们。马超、韩遂于是联络关中地区的其他割据势力组成一支“关中联军”,起兵反抗曹操,除马超、韩遂外,参与此次叛乱的关中将领还有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等八人,合在一起共有10路人马,总兵力约10万人。关中反叛后,曹操调整了军事部署,决定亲自率兵征讨关中,“关中联军”则抢先占领了潼关天险,双方“夹关而军”。

潼关是著名的古关口,地处关中平原最东端,是如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处。黄河自北向南流来,在此突然折向东,形成一个直角,潼关即在黄河的拐弯处。潼关的得名与黄河水有关,黄河向南流来突然变向,河水撞击关山,“潼浪汹汹”,所以命名这里为潼关。潼关的地势很险峻,它的南面是秦岭,北面是黄河天堑,东面的塬地居高临下,中间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形成了“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险地。

曹军发起强攻,但潼关确实是一处难以攻克的天险,曹军无法得手。曹操于是决定避敌锋芒,沿黄河北上,从河东郡攻击敌军占领的冯翊郡,在那里开辟第二战场。曹操下令不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而是悄悄派一支4000人的队伍到达黄河上的渡口蒲阪津,率领这支队伍的是河东郡本地人徐晃以及朱灵。潼关的位置大体在黄河拐弯处的南岸,要机动到蒲阪津,必须先从黄河南岸渡到黄河北岸,之后沿黄河东岸向北,大约行进三四十里就到了蒲阪县,此地位于今山西永济一带。

由于行动保密,所以“关中联军”没有在蒲阪设防,徐晃、朱灵率部顺利过了黄河,在黄河西岸扎下营寨,策应大部队的行动。曹操亲自率领的大军陆续向蒲阪集中,从这里渡过黄河的人马很快多达数万人,马超发现了问题,立即前来阻击,但已无可奈何。不过,曹军到达黄河西岸后却发现有一个较为致命的问题,那就是道路状况很差,很难满足这么多士兵、马匹、后勤运输车辆来回调动的需要。时至今日,黄河两侧的陕西、山西一带仍然存在交通不畅的问题,原因是黄河及其众多支流把这一带劈成了沟壑纵横的模样。复杂的地理环境,为“关中联军”派出小分队不断袭扰曹军创造了条件,尤其是曹军的运输队最容易遭到袭击。

为解决这个问题,曹操命人短时间内在黄河西岸一侧筑起一条甬道来。所谓甬道,就是在路的两边筑起墙来保护道路安全,是一种全封闭的道路。甬道本来是皇帝的特权,是保证皇帝出行安全用的,但也有运用于战争的先例。楚汉相争期间曾激战于荥阳附近,刘邦为了保证源源不断地从敖仓运出粮食,专门修了一条甬道。但是现在军情紧急,筑墙肯定来不及了,曹操下令修建的这条甬道用的不是土墙,而是各式车辆,中间用树枝做成连续不断的栅栏,《三国志》记载曹军“连车树栅以扞两面”,这也算是对“甬道战”的一种创造性运用吧。

这一招很管用,曹军顺利推进到渭口,即渭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曹军主力在渭河北岸,马超等关中联军在渭河南岸。曹操率军绕了一个大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难道又绕回到原处吗?不是的,因为这一回情形完全不同了,曹军由潼关的东面绕到了西面,越过了潼关天险,使“关中联军”原本控制的天险派不上用场了,两军隔渭河而对。马超担心曹操再来一次分兵渡河,于是跟韩遂商量,想分兵拒敌,主动出击渭河北岸的敌人,马超认为:“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作为一支远征军,曹军后勤保障始终是薄弱环节,虽然不至于连20天的军粮都供应不上,但要对峙几个月甚至更长,曹军确实会不战而退,所以后来曹操听说马超的这个主意,吃惊不小,感慨道:“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可是韩遂不同意马超的意见,他认为“可听令渡,蹙于河中,顾不快耶”。吴起的兵书《吴子》里有一句“军半渡可击”,也就是待敌人渡河刚到一半时是最佳攻击时机,这个道理比较浅显,似乎谁都能理解。然而,战场上的事往往变化莫测,绝不能教条地看待问题,韩遂成为军事将领后一定恶补了不少兵书,但对于将教科书上的内容融会贯通到实践中,显得还有些不太够。渭河防线很长,“关中联军”不可能处处设重兵布防,韩遂分析出的曹军可能渡河的地方,曹操自然也能想到,曹操再次“避实击虚”,选择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潜以舟载兵入渭,为浮桥”,之后连夜通过浮桥运兵过河,一夜之间曹操主力来到渭河南岸。

就这样,在“半吊子军事家”韩遂的误导下,“关中联军”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占对手便宜的机会,在失去了“潼关天险”和“黄河天险”后,他们又失去了“渭河天险”,这场潼关大战于是不再有悬念,很快便以曹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了。

兵法解析

《孙子兵法》认为作战应“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战场上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无论实力胜于对手还是弱于对手,都应该尽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这样做不仅能战胜敌人,而且能以最小的代价达成目标,那种不顾一切硬拼的办法并不可取,即便取胜也不值得庆贺,因为这种胜利往往是一种“惨胜”。

在潼关之战中,双方争夺的焦点一开始是潼关。对曹操来说,在此处作战十分不利,敌人借助地理上的绝对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耗自己,曹操于是“击其懈怠,出其空虚”,将主力悄悄转移至北线,在敌人无法重兵防守的地方渡过黄河,克服道路运输的不便,最终让主力绕至敌军侧翼,让潼关天险失去作用。曹操的这一成功奠定了整场战役胜利的基础,这是曹操善于把握战场机遇的体现。要把握战场机遇,就要对战场环境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像曹操所说的:“料敌在心,察机在目。”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巧妙的兵力调度,将不利因素化解。

曹军主力绕了一大圈,化解了“关中联军”依凭的天险,但“关中联军”如果能发挥好渭河的作用,采取正确的应敌之策,这一仗曹军依然难打。然而,粗通兵法的韩遂固执地认为“半渡可击”,将重兵布置在他认为曹军可能强渡的地方,试图以逸待劳,但这一战术最终却落空了,曹军主力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渡过了渭河。既不了解战场环境,也不了解敌情的变化,只是固守兵书和教条,这导致了“关中联军”最后的失败。

曹操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强调的一个“变”字。敌人不变,我方要根据形势而变;敌人变,我方要根据敌人的变化再改变。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战法,就像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总有你想不到的变化发生,能随变化而变化才是取胜之道,才能称得上用兵如神。 4sF3uKrkc0QGWJJ4zk15pRTV0fiKCKih4aSUHIH/CJUUorxJkHlvWyr9/YtRzSN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