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施莱尔马赫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1768—1834),十九世纪最重要的路德教派神学家,德国的柏拉图译者和阐释者,作为一位美学家几乎默默无闻,直至克罗齐重新发现他的美学体系,并在《美学》(1901)一书中用赞美笔调加以叙述。起始于一八一九年,继而于一八二五年,最终于一八三二至一八三三年,施莱尔马赫三度发表过美学讲演。最后的讲座课程,于一八四二年根据学生抄本出版,但是招致了黑格尔派和赫巴特 派美学史家大多带敌意的短评。 [1] 一九三一年,鲁道夫·奥德布莱切 发表了前两次讲演的笔记,并且作了全面分析,论证了其中表述的内容,远比后期讲稿高明。 [2] 确实应当承认,一八四二年版讲稿,是一部极其枝蔓而且衍文迭出的汇编。尽管如此,和奥德布莱切的看法相反,它代表了施莱尔马赫思维方面较为成熟的阶段。一八一九年和一八三二至一八三三年之间的变化,在我看来无论如何都不是真正实质性的。我将基本上不加区别地同时运用两种版本。

施莱尔马赫的美学与侪辈作家的体系大相径庭。在思想上,他师承鲍姆嘉通(其门徒约翰·奥古斯特·埃贝哈德 为施莱尔马赫的老师)和赫尔德,而非康德和席勒,或他的劲敌谢林和黑格尔。施莱尔马赫早年确乎是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的密友:他曾为《雅典娜神殿》撰文,在《论〈路清德〉书简》(1800)中,捍卫弗·施莱格尔的长篇小说《路清德》,驳斥将其列为淫书的指控,在《论宗教》一书里,阐说了一种感情及美学色彩很浓的宗教观,即他所说的艺术宗教。 [3] 但在后期美学讲稿中,施莱尔马赫精心发挥一套伦理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体系,此时他和浪漫派作家群的联系,基本上无迹可寻。他这时明确摈弃了下述看法:艺术是通向绝对的一条途径,艺术或多或少具有形而上学的功用或主派。表演和舞蹈的艺术,而非诗歌艺术,形成了美学的起点。根据施莱尔马赫的说法,艺术即“自我认识”,自我表现。 [4] 创作活动就是表现,自我显示,就是感情的表白和外现。他纯粹从艺术家方面、通过其精神活动过程来看待艺术。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客体及其对受众的效果,则遭到极度的轻视,或者毋宁说,他视为自由表现这一关键活动的单纯结果。运用文字、石料、颜料、声音的制作活动,是一种交流活动,在道德和社会意义方面,对艺术家有所要求,但却不是名副其实的艺术作品本身。艺术活动远远超乎艺术作品。侧重方面略一改变,施莱尔马赫就可以说:“内在意象才是名正言顺的艺术作品。” [5]

然而,上述最后一个说法,如果解释为施莱尔马赫强调艺术家有一种柏拉图式的“内在识力”,我们便会受到误导。他运用“意象”一词只是针对诗歌和绘画而言。一般艺术他称作“自我认识”,甚至“感情”,“心情”。 [6] 这种自我认识乃是一种缺乏客体或观念的意识。因此艺术不是模仿自然,或理智认识。艺术并不再现外在美,甚或创造美。艺术的自我认识,毋宁说是一种纯粹个人的、主观的、直觉的认识,它和苦乐无关,恰恰在表明感情的过程中,它变成了有机性的而又臻于完善。因此艺术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活动,和白昼作梦相似,“一片黑暗的背景,只有驱使艺术家进行外现生产的那种认识,才从中昭然若揭,明晰呈现出来。” [7] “感情”这个术语,不可解释为任何直接的感情流溢,或任何感情沉湎。艺术单凭这一点还不够。毋宁说,“凝思”这一要素,即克服那种激动的时刻,才是至关重要的。自我认识实则等同于“生产性想象力”,施莱尔马赫将此与共通的联想性想象力截然分开,认为后者与记忆相关联。 [8]

从这种观点出发,美学上许多古老的问题,施莱尔马赫便可一笔勾销。他从不思考天才问题,因为根据他的意思,人人都是艺术家,虽然程度有所不等;趣味一事他不发议论,仅仅表示趣味为自我认识的对应面,是一种初步的生产能力。 [9] 他也无须考虑欣赏艺术的具体对象。他说,“艺术家不会满足于在所有人民中产生相同的体验。只有通过无限制地修正效果,才能发挥得出一件艺术作品的全部力量。效果甚至不可能在艺术家的考虑之中。” [10] 题材并无等次之分,诸门艺术或体裁也无等次之分。“每件艺术作品,必须从其本身绝对地加以看待,必须有其绝对值。” [11] 施莱尔马赫把一切都归诸于艺术家的内在活动,这就同样势必根本低估诸门艺术之间的区别。它们实际上为一体,因为只有一种“艺术眼光”( Kunstsinn )。他间接谈及感官统一性,追溯诸门艺术之间的转化,希望各门艺术终究合而为一,此时他拾起的是浪漫派思考的题目。 [12]

完成的艺术作品,不同艺术门类的各种天地,艺术的社会效果,这些问题施莱尔马赫感到十分头痛。和克罗齐有所不同,对待自己的定见,他缺乏充分的勇气去否定艺术分类这个大问题,或解决“外现”这一问题,不敢大胆宣称直觉与表现具有同一性。有的时候他可能近乎认识到这样一种同一化。他说,“艺术原作纯粹是内在活动,显现出来则为第二次活动,”但另一方面,他又认识到,两个阶段可能区分不开,诗人“就其本身而论,只能通过语言形式来生产”。 [13] 他甚至提示道,内在构思和语言的这种同一性,可以用作衡量整体性,从而也是判断价值的一条标准。完美的诗作一气呵成。 [14] 不过他认为,这种情形为一门艺术所独有——即诗歌——而在造型艺术中,构思与制作的区别,在他看来无法消除。

他常常煞费苦心,力求区别和描述产生作品的活动的不同阶段——心境,想象力的自由游戏,“原初意象,”精心制作 [15] ——尝试进行艺术分类,不过终究他还是承认以失败告终。施莱尔马赫证明了治学上的诚实态度,因为他坦白地承认他的理论所面临的疑难问题,并且看清了一点:根据他的体系则无法克服这些难题。

他在论述诗歌时,这一点尤为突出。他界说的诗歌定义为“运用语言的自由生产”。 [16] 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他则不屑一顾:历史真实和描绘精确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施莱尔马赫在当时不可能想到发挥这样一种诗歌理论:纯属梦呓或毫无意义的文字或音乐。他只得承认有一个“走向真理的方向”,尽管这当然不可能是科学真理。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把语言分为两种功能:音乐的声音和逻辑的意义。诗歌首先是声音,“谐音的总体”,施莱尔马赫设想,他根据音乐进行类推,诗歌表现的是自我意识的流动,“生命的内在多变性,”“内在心境的纯粹主观性。” [17] 与此同时,诗歌又利用语言的意义,因为诗歌迫使通常表现共相的语言代表殊相。诗人唤起一种殊相化的,全然单整的、明确的意象。诗歌因而具有双重性:一面是造型性,因为体现“形象的纯客体性”,一面是音乐性,因为体现内在心境。 [18] 这种二分说旨在维护古老的体裁界限说:抒情诗是音乐性的,史诗和戏剧是造型性的。戏剧是诗歌和表演艺术的结合,史诗趋向雕刻,抒情诗趋向音乐。施莱尔马赫承认,在当时这些历史界限变得模糊了——供阅读的戏剧,无音乐的抒情诗,非雕刻式的史诗。但是他毫不在意这种界限的模糊。“我们不能期望任何血脉贯注的东西泾渭分明,艺术也是如此。” [19]

他在详细论述了诗歌的形式和功能后,就愈来愈偏离了他的基本理论,而且不得不引入和他的基本假定迥然相异的种种思想。面临的责任是提出一家之说的诗学,他开始依傍当时流行的那些理论学说,它们和他个人的真知灼见几乎并不相关。于是他在诗歌的“类型”上大做文章,十分令人吃惊的是,他接受了一种高度民族主义的艺术观。多少与此有关的是,他承认每种语言自有一套诗律体系。 [20] 但是他持论过于偏激,竟然说出“只有自己的同胞才一拍即合,相互理解”。 [21] 社会艺术和宗教艺术之间,他划出一条界限。一方面他起劲地捍卫艳诗(他将此与淫秽写作区分开来), [22] 另一方面他又重新介绍起艺术的宗教作用:能够跨越民族疆界,从而完成一种道德功能。他可以用标准古典主义的说法来界定艺术的功用。“艺术必须达到净化感情的效果。” [23]

因而,在一家之说的诗学中,他要同许多异质思想作斗争,可是并非始终成功。在具体文学研究上,他最大的贡献在于解释的科学,即“诠释学”,这一方面,他可以和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并称,是最早的理论家之一。他的诠释学思辨和他的美学是并行展开的,而且说明了后者。这些思辨具体表明了相同的探索方式及其困难所在。施莱尔马赫论证道,解释并非是古典语文学或《圣经》研究,甚或一般文学研究的独有特权,而是适用于一切人类表现活动,甚至包括谈话。 [24] 正如在美学方面轻视交流活动一样,施莱尔马赫在诠释学上,也抹煞“理解”与“解释”的区别。二者所不同的是内心言语与大声说话之分。 [25] 他主要侧重的是感受,直觉,如同他所谓的作者或言者心灵的“神悟”。 [26]

施莱尔马赫设想的这种“神悟”,主要在于对整体的一种直接把捉,而且他首先清楚地描述了后来所谓的循环理解。“细节只能通过整体来理解,细节的任何说明,都要以理解整体为前提。” [27] 作品与创作者之间、运思与制作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这样一种循环过程才能理解。它非但不是“恶性循环性的”,相反它是一切理解人类表现所基本需要的。 [28] 除了这种“神悟性的”理解程序,施莱尔马赫还承认“比较的”方法,即参合作者的其他作品和文学传统来研究文本。不论这种论调和施莱尔马赫所强调的个人感受多么矛盾,他实际上却强烈意识到他所谓的体裁“形态学”,即传统手法和典范模式对于体裁的成形影响。 [29] 但是即便比较方法,最终也降低为某种非理性的直觉,一种感受,一种洞见,和所有个别事物一样,无从描述,“不可言诠。”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理论,深刻影响了伯伊克赫和狄尔泰的学说,他的理论,他们构建成方法论思辨的复杂结构。但就美学家而论,施莱尔马赫则始终没有发生过影响。他的体系试图吸收过多矛盾的诸家思想,从而不足称道。然而,便在今日,这种体系还是值得重视。施莱尔马赫显然是自我作古者,他尝试用思辨力量来研究感受说、创造性活动说、表现说这样一种美学。从一种意义上说,施莱尔马赫是浪漫的表现主义的唯一美学家。 O3lGSKV3QjfV6PHb4HTEOs4sqiALnVQ5c0miLdA2W8Z8KCN9i15AZzUF9OAWcB0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