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阿尔尼姆和克莱斯特

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1831),作为《男童的神奇号角》(1805—1808)的合编者,属于民歌热的开先河者。他增补后的《论民歌》(1806)一文,尽可能地以热情而含混的笔调探讨了民歌。他甚至暗示,民歌的衰微促成了法国大革命。 [1] 在前此的一封书信中,阿尔尼姆倡议在瑞士创办一所诗歌和唱歌学校,学校要在人民当中传播诗歌,最终使得德语为地球上的所有民族接受。 [2] 不过阿尔尼姆很快便清醒过来,在和格林兄弟的通信中,他为一种十分明达的观点作了辩护。他告诉他们,自己热衷于民间诗歌,并非因为它是由一种不同于今日的自然和艺术所产生,而是由于它经受过时间的检验,正如我们自己时代的许多事物也将经受时间的检验。阿尔尼姆以荷马后裔,即民歌歌手的名义“发誓”道,任何吟咏过几句诗文的人,都不会没有几分艺术意向,即便和他无意识地取得的成就相比起来,这种意向微不足道。 [3] 阿尔尼姆承认自然诗与艺术诗的对照说,但又提出格林兄弟强调过度了。从共同创作到个人创作,存在着缓慢的演进过程。古诗中也存在有意识的艺术,而且古诗也并非总是完美无瑕:圣手荷马也有懈笔,《尼贝龙根之歌》中不乏言而无物和刻削雕琢之处。民间诗歌作者不明这一问题,并非始终是绝对性的。阿尔尼姆发现,相距百来里的许多村庄中都流行着一首歌,但是仅在后来才发现,作者为十八世纪后期的一位诗人。艺术诗也并非全是人工之作:他本人声称,作诗不考虑韵律问题。从另一方面讲,许多民间诗篇,例如丹麦的英雄民谣,又是根据一定的韵式写成的。诗歌的不朽源泉,永远流动不居,即使在不写诗文的时候,亦然如此。因此阿尔尼姆为民歌的近代写本和仿作辩护。 [4] 他感到自己首先是一位想和人民打成一片的诗人,而且自身成为一位民间诗人。

阿尔尼姆晚年取得了一种更为现实的、体现历史意识的文学概念。他在历史小说《王冠守卫者》 前言中宣称:人世,往事,真实,现实,才是诗歌的不朽源泉。 然而阿尔尼姆在批评上从未真正做到首尾一贯。偶尔的言论表明,他也抱有他那伙朋党 反理智论的偏见。但他毕竟首先是一位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所以会在致奥·威·施莱格尔信中谈到:“一部艺术作品胜过全部的文学史。” [5] 在为欧伦施莱厄 的一个剧本辩解时,他居然单单诉诸感受:“谁要是一无所感,就休想凭借浩如烟海的说明解释来学会感受,谁要是有所感受,就无需那些东西。” [6]

这群后起的浪漫派已经放弃了施莱格尔兄弟理论上的建树:承认创作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的互相作用,洞见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性,视诗歌为处于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整体。格林兄弟在关于艺术诗与自然诗二分说的论述中,铿锵有力地否定上述最后一点。我们一味探求神话,而无视神话呈现的具体的诗歌形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性,我们这时便束之高阁了。由于灵感说理论的重新复活,关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共同作用的洞见便黯然失色了。要想有根有据地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大略看看当时其他知名作家的文字论述,虽然他们并未留下值得专门讨论的大量批评文字,贝蒂娜·布伦坦诺(她嫁给了阿尔尼姆)提出,“诗歌有一种直接启示,不受形式的刻板限制,它能更迅速更自然地感染心灵。” [7] 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1777—1811)也要求诗歌不具形式。“语言,节奏,谐音,这些才是真正的虽然也是自然和必然的障碍;艺术必须以这些东西不着痕迹为目的,”他在致一位青年诗人的公开信中这样谈道。 [8] 在最为人注目的《论木偶戏》(1811)一文中,他找到一个鲜明的形象来为无意识创作说辩护。有位经常光顾木偶戏院的大舞蹈家,向木偶代言人解释道:木偶的福分在于动作机械和无意识,并说反思糟蹋了舞蹈家和诗人。为了证明自觉意识所引起的紊乱,他谈到这样一条趣闻:有个英俊少年,想从脚跟拔出一根肉刺,正巧从一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模样,这时他认识到,他的姿势和表现同一动作的一尊著名的古代铜像很相似。此后,无论后生如何努力,却再也无法重复这个优美的动作了。“反思愈变得默然失色,优美便愈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芒。”他所提出的唯一的渺茫希望是,失去天真境界的人,最终在世界历史的终结时,可能会重新达到这一境界,和上帝即无限的意识合为一体。 [9]

丧失无意识这一主题,在克莱斯特作品中屡见不鲜:如《安菲特律翁》中的阿尔克梅尼 ,见到阿喀琉斯的尸首时的彭忒西勒亚 ;面对路德宣道的科尔哈斯 。我们能够理解克莱斯特何以竟然说出这样的言语:“一切运动,一切不由自主的事物,都是美的;但是一旦知其所以,一切事物就走形变样了。理解哦!不幸的理解哦!” [10] 克莱斯特和许多时辈作家未能成为批评家和理论家,正是受累于这种基本的反理性主义,而那些单单看到克莱斯特复杂而带戏剧性的辩证法的批评家,则莫明其妙地对此加以否定。除了诺瓦利斯之外,早期浪漫派的诗歌成就,今天看来并不足观,后起的一代产生了值得大书一番的伟大得多的艺术作品:布伦坦诺和阿尔尼姆,克莱斯特和恩·特·阿·霍夫曼都创造出了真实的想象世界。但是他们的病累在于缺乏自我批判,还有使之跻身于最伟大作家之列的基本形式。他们的反理智主义使之自食其果。他们当中唯有一人(他并非艺术家)佼佼不凡,依我之见,他是一位真正的重要批评家:亚当·米勒。 PPf/VMgMURzuTgOGr8VMIfAySbuhvLUo+vInuJ40Y/aiktF7MDicO8UeD1Ay8T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