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十九世纪伊始,浪漫主义运动至少在德国和英格兰,确实已经展开。德国的评论刊物《雅典娜神殿》 (1798—1800)是关键性文献,由施莱格尔兄弟主笔撰稿;英国的《抒情歌谣集》(1798)属于同一性质,由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共同创作,一八〇〇年,华兹华斯增添了理论性的《序言》。法国则显得落伍,因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年代,通常自《爱尔那尼》上演成功(1830)算起,或者推前三年,始于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不过一八一三年,在《论德国》中,斯塔尔夫人已经阐述过古典的与浪漫的之分,她借鉴了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的论点。在斯塔尔夫人一篇文章 的影响下,意大利一八一六年开始了古典的与浪漫的之争。但是这些公认的标志,不无迷惑之处:我们将看到,即使施莱格尔兄弟也未曾意识到,他们在形成或者创立一个浪漫主义流派。给当时德国文学标贴浪漫招牌的,只能归因于海德堡派 的对头。海德堡派(阿尔尼姆、布伦坦诺、格勒斯 ),现在通称晚一辈或第二代浪漫派。延斯·巴格森 ,侨居德国的丹麦诗人,出版过一部戏拟性的《丁当年鉴》(1808),副题为《献给成熟的浪漫主义者和未成熟的神秘主义者的袖珍手册》。阿尔尼姆和布伦坦诺热切地接受了这个意在揶揄的术语。据我所知,关于所谓“浪漫主义者”这一新兴文学宗派最初的敷陈,见于弗里德里希·布特韦克 的皇皇巨著《现代诗歌与修辞学史》第十一卷(1819)。在英国,浪漫诗人中间,没有一人自视为浪漫主义者,或者认识到,欧洲大陆的文坛之争关乎自己的时代和国家。在意大利和法国,论者可以确定地说,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圈子:一八一六年以后出现在米兰,一八二四年以后出现在巴黎。

但是有自我意识和有意识地倡导一种浪漫主义信条,这个问题倘若我们略而不谈,那我认为,只要我们进行一番通盘考察,同时把普遍摈弃新古典主义信条视为一个共同点,我们就必须承认,可谓出现过一场普遍性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在一部批评史里,一种情感说诗歌观念的产生,历史主义观点的确立,意在言外地摈弃模仿理论,规则及体裁说的态度,凡此种种,都是变化的决定性迹象,而这一切均应归诸于十八世纪,而非十九世纪初叶。狄德罗和赫尔德是关键人物。在他们两位与诸如华兹华斯或者哈兹里特,斯塔尔夫人或福斯科洛这类“浪漫主义的”(从较狭的含义上讲)人物之间,就理论立场和诗歌观念而言,并无深刻的变化。从一种欧洲角度来看,在一部批评思想史中,表现手法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绝不意味着根本性变化。无论这些运动在文坛党争之中,具有何等重要意义,论其本身,它们并未促成批评思想的突变。很久以前,这些批评思想已经有人作了系统的阐述。

不过在这场规模宏大的运动中,德国出现了一种新颖的诗歌观念:象征主义的,辩证说的,历史主义的;这一观念应该主要归诸于康德,歌德和席勒。施莱格尔兄弟,虽然和席勒势不两立,但是他们把这种诗歌观点归结为典要,为之开辟了与当世文学发生极大关系的方向。十八世纪前期,消极地接受法国新古典主义主要学说的德国,此时变成了批评思想的辐射中心。尤其是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作为卓有成效的宣传者,发挥了很大作用。

然而英国的情况则全然不同:杰弗里和华兹华斯,尽管是冤家对头,但他们进一步发挥了十八世纪继承下来的经验说、心理说诗歌观。只有在柯尔律治的著述中,我们才谈得上出现一种辩证的和象征主义的诗歌观。它似乎从德国引进而来,不过柯尔律治用柏拉图学说的传统眼光予以解释,加以发挥,而那种传统依傍的仍为德国人学说。尽管华兹华斯,哈兹里特以及后来的卡莱尔 ,均受其影响,但是当时的英国,柯尔律治却始终处于孤立地位。因为华兹华斯和哈兹里特,都停留于经验说和心理说的英国传统,而在柯尔律治之后,英国批评又走回到经验主义的老路,几乎未曾受到柯尔律治思想的影响。

在法国,斯塔尔夫人是古典的-浪漫的区别论的引进人物。但在其他方面,她和唱对台戏的夏多布里昂,我们可以称为情感主义观念的信奉者。由于雨果的作用,法国首次出现一种可以界定为象征说和辩证说的诗歌观念。

在意大利,浪漫主义大抵是提倡文学真理性和时代性的一个口号。意大利浪漫主义者,预示了后来“青年德意志” ,以及早期法国现实主义者所宣称的主张。福斯科洛 ,虽然就其正式信条来说,不是浪漫主义者,但就其情感主义观念和对历史主义观点的掌握来看,应当说,他的思想十分接近斯塔尔夫人。莱奥帕尔迪自立门户,抱有一种十足个人的,完全“抒情的”诗歌观念。但我相信,在德·桑克蒂斯之前,意大利还看不到辩证说和象征说诗歌观的轨迹。

因此论者可谓批评界存在两种意义大相径庭的浪漫主义运动:广义而言,它是针对新古典主义的一种逆反,意味着摈弃拉丁传统,采纳围绕表现和情感交流立论的诗歌观。广义浪漫主义运动,产生于十八世纪,而且形成一道洪流,涌向所有西方国家。

狭义而言,我们不妨说,浪漫主义批评表现为一种辩证说和象征说诗歌观的确立。这一诗歌观,从有机体类比说发展而来,经过赫尔德和歌德的发挥,不过超乎此说,进而演化为对立面的统一,一套象征系统的诗歌观。在德国,这种观点每每流于的危险在于神秘化,因此把握不住审美活动本身。不过在施莱格尔兄弟及其周围少数批评家的著述中,一种令人满意的诗歌理论推衍而成,它巩固防线,抵挡住了情感主义、自然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包围,成功地把象征主义和对文学史的透彻领会结合起来。这种观点在我看来,即使今日,也有其价值,实质方面可谓的论。我们发现,在德国之外,当时只有两位杰出的批评家持有这种观点:柯尔律治和雨果。

从一种近代文学理论来看,这种诗歌观的全部内在含义和丰富的启示,有必要揭示出来。因此我们将从施莱格尔兄弟谈起,论述的顺序不按年齿长幼,而以思想出现的先后为依据:先谈兄弟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再谈兄长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他们值得分别论述,因为弟兄两人个性判然不同,观点相异。然后我们着手讨论其他杰出的德国浪漫主义者:哲学家谢林,神秘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瓦肯罗德尔和蒂克这对文友,殿后者为让·保尔,他好像有些特立独行。他们提供了一套思想和一种趣味定义,可以视之为柯尔律治的思想背景。但在讨论柯尔律治之前,我们先要探讨上自杰弗里,下至雪莱这段时期的次要英国批评家,分析每每为人错误判断的华兹华斯的立场。此后,兰姆,哈兹里特,济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由相同的学说和善用比喻的批评新方法联系起来,这种批评方法,结果在十九世纪期间产生过很大影响。法国的斯塔尔夫人和夏多布里昂,我们应该一并论述,虽说两人表面看来立场对峙。再下一章里,斯丹达尔和雨果,我们相提并论,他们似乎属于相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主将,但在看待诗歌本质的时候,两人持有截然对立的观点。继而自然论述到意大利批评家,他们实际受到斯塔尔夫人和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的激励。我们还将回转到德国,叙述那里的新发展,然而在我们着眼的这段时间里,德国批评在海外并未形成气候:诸如雅科布·格林的神话说、集体合作说的诗歌观念,索尔格首倡的反讽说诗歌观点,施莱尔马赫揭橥的表现主义艺术理论,叔本华著作里提出的悲剧新观念,最后则为黑格尔的庞大体系综合而成的德国美学思辨。总结一章,我们浏览其他次要国家的批评,展望未来的前景。 hT7158ChJcPfVAdOTvSSw5aergenJK+qhyzg/aHOeaezoMmbfgKDZksr7+/9IkA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