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说起第三帝国,人们自然会想起一本脍炙人口的书:美国作家威廉·夏伊勒撰写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这本书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如果用精炼的语言来概括其特点,可以使用这四句短语:

希特勒的采访者;

纳粹暴行的目睹者;

历时十年的探究写作;

曾居美国畅销书榜首。

特雷沃罗珀是英国牛津大学的著名史学家,蜚声国际史学界,其研究重点,除了英国近代史,就是纳粹德国史。他给这本书的评价也不低:它是20世纪最黑暗之夜中的光明,是希特勒纳粹德国令人战栗的故事最杰出的研究成果;活着的证人与史实结为一体。

确实,威廉·夏伊勒在写作第三帝国历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希特勒以德国为舞台,在那里精心表演的时候,他以记者的身份在那里生活,有机会阅读德国的报纸,倾听纳粹头目的广播演说,目睹街头的社会百态,甚至还亲自采访希特勒本人。战后,他花了十年时间,查阅相关档案,成就了这本巨著。在书的框架结构和文笔方面,由于他是一名记者,他写的作品,就是给普通百姓阅读的,所以,他的写作,始终心中记挂着读者。他的作品,文笔优美,通俗易懂,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这本书在中国的命运也不差。经过老一代翻译家的精心中文意译,译文同样漂亮易懂。再加上初版的时间,国内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民众对外部世界了解较少,一本印有“内部发行字样”的书,往往是非“内部”读者热切搜寻的对象。国内不少年长者对纳粹德国的了解,就是从阅读这本书开始的。

《第三帝国的兴亡》英文版出版于1960年,第二年,英国学者A.J.P.泰勒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对当时流行于各国史坛的学术观点提出了全面挑战。这本书的问世,犹如试爆了一颗核弹,引发了国际二战史学界的一场大地震。包括特雷沃罗珀在内的史学大家纷纷应战,支持或半支持泰勒的学者也介入其中。围绕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问题,形成了“正统学派”(the orthodox school)和“修正学派”(the revisionist school)之间的一场大论战。

很快,这场论战产生了“溢出”效应。既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能仅仅归因于法西斯,归因于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个人,那么在研究法西斯和第三帝国时,也不应该绝对化,预先给它们贴上“恶魔”的标签。其实,不少影视作品在对希特勒作好莱坞式的夸张演绎,尤其是把他演成一个举止怪异的小丑时,实质上是在不自觉地贬损当时的德国民众,指责他们是容易受骗上当的群氓。因为正是他们,先把选票投给了“小丑”领导的政党,把他捧上台,以后又自觉地充当了“小丑”的顺民。作为“溢出”效应,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国际学术界开始把法西斯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从具体的史料出发,进行实证研究。进入80年代后,研究工作出现新的高潮,学者们将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抽象,上升到理论,并展开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近年来,国外学界出现了不少对纳粹德国各个不同领域的专门研究成果,推动研究工作不断细化和深化。

一般来说,我国学术界在世界历史研究方面,总是落后于西方国家。然而在法西斯问题的研究上,情况有些特殊。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朱庭光研究员,决定把法西斯问题作为一个重点课题,列为所里的研究方向之一。在队伍组织方面,他认为应该发挥国情优势,“开门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研究力量,进行集体攻关,并且聘请我国世界史学界学术领头人齐世荣教授作全程指导。第一个子课题,是法西斯思潮、运动与夺权问题研究。第一项研究成果《法西斯新论》如期问世,获得学界好评。研究团队受到鼓舞,随即申请第二个子课题,这就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法西斯体制研究”。这时候,不少人都表示担心:西方国家出于种种原因,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工作将面临较大的困难。所幸的是,经过努力,《法西斯体制研究》一书于199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法西斯体制研究方面,中国学者颇有点实现了“弯道超车”的自豪感。

然而,在重大研究成果问世的同时,研究队伍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经过十余年的奋斗,大部分研究人员都先后离开了研究舞台。我是其中最年轻的,有幸能够坚守阵地,但只能孤军作战。所幸的是,我们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成果,吸引了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年轻学子,他们愿意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抓起接力棒,继续进行科研攻关。他们的研究课题如下:

冲锋队在纳粹运动中地位的演变,研究者:张婷梅

冲锋队参谋长恩斯特·罗姆研究,研究者:蒋鹏飞

德国布吕宁政府内外政策探析(1930—1932年),研究者:张靓

纳粹德国“企业共同体”模式劳资关系研究,研究者:邓白桦

纳粹德国农业政策研究,研究者:陈旸

纳粹德国少儿政策研究,研究者:陈旸

纳粹德国妇女政策研究,研究者:韩昕旸

纳粹德国劳动者保护政策研究,研究者:项洋

德国大学与纳粹政权,研究者:李敏

希特勒青年团的起源与发展(1926—1945),研究者:刘志明

纳粹德国境外德意志人政策研究,研究者:张凌峻

纳粹德国时期的苏台德问题研究,研究者:刘飞

1919—1934年期间德国与但泽问题研究,研究者:金二威

1939—1941年德意日苏四国联合构想始末,研究者:李倩夏

从普德学派军事思想看德国闪击战战法的形成与内涵,研究者:谢思远

一个独特的反纳粹团体——克莱骚团体的抵抗运动及其对德国和欧洲的影响,研究者:牛亚林

所有这些课题,都顺利完成。其中不少论文,在答辩时获得评委一致好评。这些研究成果,有效地充实了我国的第三帝国史和法西斯问题研究的成果库,提升了我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研究水平和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其中陈旸和邓白桦两位学者的“纳粹德国农业政策研究”和“纳粹德国‘企业共同体’模式劳资关系研究”,都是由中德双方导师联合指导的。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到德国留学1—2年,得到德方导师Gerhard Schildt教授的精心指导,Schildt教授有时甚至拿出自己珍藏的资料供他们使用。可以说,在有关纳粹德国农业与企业的问题上,我国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是领先的。这次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使用了上述所有课题研究中的不少成果,在此对研究者一并表示感谢!

第三帝国留给世人的谜团很多,在短期内难以尽数解析,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学者加入研究队伍,更多的研究成果问世!

作 者
2020年2月 RgPgiXdj0cQBr/VFFqGul85Jj7E6N37ywcYlUXqEPfXuuix46Pig8gWIzkUD2HJ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