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上的邪马台国在何处?大陆三国时代赐予“亲魏倭王”的卑弥呼女王是谁?邪马台国与大和国又是什么关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日本仍然像旧石器时代那样,一笔糊涂账,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究其缘故,首先是因为当时日本没有文字,8世纪成书的《古事记》、《日本书纪》(简称《记纪》)只是为天皇家族涂脂抹粉,神仙一大堆,不吃人间烟火。宇宙初成时,两个名字怪怪的男女神(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以男神命名的繁荣为“伊奘诺景气”)结合后不仅诞生了日本列岛,也孕育了至今日本人信奉的女神——天照大神。女神派天孙火琼琼杵带着镜、剑、玉三件神器且率众神降临在九州岛日向(今宫崎县)的高千穗峰,统治尘世。到其曾孙日本磐余彦时,听说东方有肥田沃土,便率众离开穷乡僻壤的日向东征。一路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大和地方(今奈良县)建立王朝,为第一代的神武天皇,时间为公元前660年。由于缺乏想象力,在《记纪》中第二代天皇到第九代天皇只有名字和年龄,没有任何业绩记录下来。第10代天皇到第16代天皇虽然留下较多故事,但虚构成分较多,而且除第14代仲哀天皇享年52岁外,其他寿命均超过100岁。因此,在5世纪之前,是否存在那些天皇是很成问题的。
好在中国史书中有一些有关日本列岛的记载,但史官们只是从“万方来朝”的角度记述那些“蛮夷”,而且在尚未出现纸张的年代,字数能少则少,节省刻竹板的工夫。例如1世纪班固在编写《汉书·地理志》时就短短的一句话:“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来献见云。”陈寿289年撰写《三国志》时,已使用蔡伦在百年前造出来的纸张,所以《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倭人》就有1987个字之多。陈寿大量参考了皇帝的诏书、魏使的报告、倭国的来使以及王沈编撰的《魏书》等史籍,详细地介绍了日本列岛的道里户数、风土习俗、行政制度以及魏倭两国通交等状况,史料价值极高。从中可以知道,在3世纪的日本列岛,有一个支配30个小国的邪马台国,卑弥呼女王通过装神弄鬼进行统治。居民分为统治阶层的大人、平民阶层的下户、依附阶层的奴婢、奴隶阶层的牲口,“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立女王国内稳定,女王死后经过混乱再立女王,显然是处在带有母系社会残余的政教合一式部落联盟发展阶段。
卑弥呼女王是否3世纪摄政的神功皇后?这些历史之谜形成的原因仍然是没有文字记载和相应的考古成果。
陈寿是四川人,到洛阳做官,既没有见过海,也没见过岛,实在搞不清楚倭国的方位和距离,只好“乍南乍东”,忽地“南渡一海千余里”,忽地“东南陆行五百里”,结果在历史上留下一大悬案。即,邪马台国到底在哪里?按其记载的方位来看是在九州地区,但按其记载的里程来看却是在奈良附近的大和地区。这一桩公案从德川时代的新井白石、本居宣长开始,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出统一的看法,著名推理小说家松本清张等人也来插一腿,结果原本就不清楚的史实更加扑朔迷离。当然,也不能完全怪罪陈寿,去倭国的使者可能晕船搞不明白东西南北,来大陆的使者故意装大以提高自己身份,甚至到10世纪《旧唐书》时史官们还在抱怨那些来朝贡的日本使节“不以实对”。
实际上,邪马台国的位置所争与日本历史的传承有关。因为邪马台国在中国史书中消失后再次出现的国家是大和(也写作“倭”或“大倭”)国,其读音与邪马台相同,但地处日本中部地区的奈良,遂引起众人的猜测:两者是否有继承关系?或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或是邪马台国东征的结果?抑或是大和国西征的结果?卑弥呼女王是否3世纪摄政的神功皇后?这些历史之谜形成的原因仍然是没有文字记载和相应的考古成果。
大陆王朝奉行“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外交方针,通常是热情接待来者,却很少派往使节,可能是谁也不愿意去那些没有油水且异常辛苦的地方。因此,从266年到412年的东西晋时代,中国史书中缺少有关日本的记载。显然这一时期日本列岛处在急剧变化甚至统一过程中的战争时期,没有多少闲暇和心情派遣使节朝贡。例如《宋书·蛮夷传》记载,478年,倭王武遣使上表,声称:“封国偏远,作藩于外,自昔祖祢,躬擐甲胄,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征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王道融泰,廓土遐畿。”
从3世纪末到7世纪初,规模较大的坟墓在日本列岛到处可见,因而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古坟时代”。从古坟的形式和规模上看,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在从3世纪末到4世纪中期的早期古坟时代,古坟的形状为前方后圆形或圆形、方形等,其中最大的古坟为奈良县箸墓古坟,长达280米,有人推测这是卑弥呼女王的坟墓。从4世纪中期到整个5世纪,为中期古坟时代。日本列岛大部分地区出现巨大的前方后圆坟,其中最大的古坟为大阪府的仁德天皇陵(亦称大山陵古坟,也有人怀疑该墓的主人),长486米,后面的圆部直径249米、高35米,前面方部宽306米、高33米,三重濠沟,其面积甚至超过埃及的金字塔或中国的秦始皇陵,需要2000人连续劳动16年方可造成。从这些古坟中偶然发现了许多骑马用具和骑马作战用武器的随葬品,是大和政权为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制工具而参与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朝鲜半岛国家之间的战争,从而将战马及其武器作为战利品带回国内?还是像江上波夫先生所说的那样,骑马民族征服了日本?又是历史之谜。
日本列岛共有15万座古坟,但几乎均不能确定被葬者。据《皇室典范》有关规定,天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坟墓为陵,其他皇族的坟墓为墓,属于宫内厅管理。宫内厅编写的《陵墓要览》记载了历代陵墓,共有111座陵及其他74座难以确定葬者的陵,分布在一都(东京)二府(京都、大阪)七县,另外有551座墓。目前宫内厅管理的陵墓有900座,都不能对其进行学术研究。特别是在7世纪末天武天皇之前的31座陵中,即使能够确认葬者的两座(应神陵、仁德陵)在学术界仍有疑问。
在中国,挖人祖坟是对仇敌最大的侮辱和报复,譬如像伍子胥那样的掘墓鞭尸。尤其是皇家的坟墓,伤了龙脉可不是闹着玩的,意味着中断社稷。在日本也是如此,侮辱皇室是小事,万世一系的皇家可不能断子绝孙,本来皇家的香火就不旺。尽管昭和天皇与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有关,但在爱情上却很专一,是大正天皇首创一夫一妻制的坚决捍卫者。结婚9年后连生4个女儿,大臣们都坐不住了,纷纷劝其纳妾,但裕仁不为所动,终于在1933年生下明仁——即现在的平成天皇。明仁天皇开创与平民女儿结婚的先河,也许具有避过战乱的经历,找个面粉商做老泰山首先饿不着。明仁生了两个儿子,但儿子结婚后长时间不见有孙子,皇室40多年未见男丁,急得全国上下焦躁不安。皇太子妃好不容易怀孕,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流产,最后得到的仍然是一女——爱子。性急的政治家们开始在国会中着手修改有关法律,准备迎接女天皇的再次到来。二皇子夫妇急人之所急,在生育两个女儿10多年后于2006年再次出产皇孙悠仁,终于让一亿两千万日本人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近代《民法》实施后,结婚后妻子须随姓夫家,男尊女卑已经深入人心。尽管有个女天皇也不错,历史上曾有过8位女性担任过10任天皇,但终究是临时性工作,一旦男性长成便交权,否则女皇的子女即位,意味着血统将发生变化,这在从未发生过最高权威“易姓革命”的日本是很难接受的。
另一方面,尽管近些年来宫内厅准备开放皇陵让众人参观,但对其进行考古性学术研究还是不成。本来就有外来移民的传说——甚至明仁天皇早在68岁生日那天也承认桓武天皇的母亲来自古代朝鲜百济王国一位王族家庭,万一从陵墓中发现最早的天皇竟然是朝鲜人或中国人那可太尴尬了,终究民族国家现在还不到消失的时候。再说将较为落后的邻国作为祖先的来源地在面子上也说不过去,好不容易才实现了“脱亚入欧”,正如长谷川庆太郎早在20世纪80年代庄严地宣布那样:“再见吧,亚洲。”直到今天,从心理上接受自己是亚洲人的日本人不到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