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31日,两位南京高等院校的教师扛着斧头和锤子,长途跋涉奔赴安徽省歙县,几番周折后找到刻有王直姓名的坟墓,砸毁了其墓碑,然后理直气壮地扬长而去。网络上多为喝彩者,反对者寥寥无几。无论如何,为似乎盖棺定论的汉奸“倭寇”辩护终究得不偿失。
一般认为倭寇是指14—16世纪侵扰劫掠中国和朝鲜沿海的日本海盗集团,古代日本国名为“倭”,因而将其称为“倭寇”。实际上,倭寇最早出现在“好太王碑”,上面记载广开土王十四年(404)“倭寇溃败,斩杀无数”,但这里的倭寇是当时日本大和政权的正规军队。朝鲜史籍《高丽史》高宗十年(1223)五月条记载“倭寇金州”,这是一句日本海盗侵犯朝鲜半岛的主谓补短语,真正变成名词是在元至正十年(1350),《高丽史》记述该年倭寇骚扰朝鲜半岛的固城等地:“倭寇之侵,始于此。”中国史籍最早记载其事的是《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年(1369)“倭寇出没海岛中”。因此,学术界通常将1350年作为倭寇活动的开端。《明史·日本传》曰:“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可见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1274年,蒙古军队进攻日本,地处九州南部的武士竹崎长季骑马带领5个随从前往博多进行抵抗。数千名武士按照传统的作战方式,一个接一个地纵马向前挑战对方级别相当的将领,但蒙古军队集团性作战及火器使英勇善战的武士们吃尽苦头,好不容易挨到夜晚,一场大风吹翻了蒙古人的船只,天亮以后敌人突然消失。获得意外胜利的武士们没有得到任何奖赏,竹崎变卖马匹鞍具前往镰仓请求奖赏。旅途花费两个月,又等了两个月后好不容易见到负责奖赏的官员,竹崎得到一匹骏马的奖品和九州岛一个庄园的管理职位,但像他这样得到奖赏的武士凤毛麟角。1281年借助“神风”再次击退外来敌人后连竹崎也没有得到任何奖赏,依靠自己筹措武器等军事装备的武士陷入破产境地,可能是最早成为在海上打家劫舍的倭寇。接下来摇摇欲坠的镰仓幕府终于在1333年倒台,但其后进入南北朝混战时期,此时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也处在元末混乱时期。因此,倭寇的组织越来越大,甚至达到数百艘船的规模,不断侵扰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掠夺粮食和人口,将其转卖到日本国内和琉球作劳动力。这一时期的倭寇基本上为日本人,也有少量朝鲜半岛的人,估计胁迫入伙的可能性较大。
在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将军经常被一休戏弄得张口结舌、丑态百出,但足利义满是200多年室町幕府历史中最具有政治能力的将军,其执政期间也是室町时代唯一政治、社会稳定时期。1368年,义满11岁成为第三代将军,同年朱元璋在南京成为明朝皇帝,但两人有缘无份,没有建立直接联系。为解决倭寇问题,明太祖多次派遣使节去日本,均被控制九州地区的幕府对手怀良亲王阻止。
室町幕府成立时皇室分裂成两派,形成各有天皇的南北朝对立。1392年,在义满的努力下,南朝的后龟山天皇将“三件神器”交给北朝的后小松天皇,南北朝统一。为控制后小松天皇,幕府将其子一休软禁在大德寺做人质(一休只好破罐子破摔,做起酒肉和尚来,疯疯癫癫渡过一生)。同年,朝鲜半岛的李成桂依靠打击倭寇的功劳,竟然取代王氏高丽建立李氏朝鲜,尽管明朝长期不封其为朝鲜国王,但终究为东亚地区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由于明朝规定只有朝贡国才能到大陆进行贸易,因而为获取大陆贸易的巨额利润来弥补幕府的财政不足,1401年足利义满主动向明朝“称臣入贡”,中断了近千年的册封关系重新恢复——即使在唐朝日本也没有要求册封。1404年,朝鲜与日本恢复中断600多年的邦交关系,同时开展统制性贸易。
有权利就有义务,幕府在到大陆做买卖的同时,也抓拿妨碍贸易的倭寇,因而在15世纪,倭寇的活动消停下来,但进入16世纪以后,倭寇再次兴起,危害愈大。首先是室町幕府的衰败,义满死后其子义持任第四代将军时中断对明朝的朝贡贸易,第五代将军义量酗酒死在其父义持之前,因而义持死后由其弟义教任第六代将军。义教恢复了朝贡贸易,但其专制统治引起大名的恐慌,为地方大名赤松满祐所杀。大名杀掉将军,可见幕府的统治无力以及“下克上”风气的形成。对华贸易转入地方大名大内氏和细川氏手中,积极进行明日贸易的商人分别依附细川家族和大内家族,海盗、倭寇等也混入其中,朝贡贸易过程中不良事件经常发生。根据《明史·日本传》记载:“倭性黠,时载方物、戎器,出没海滨。得间,则张其戎器而肆侵掠;不得,则陈其方物而称朝贡。”同时两大集团相互对立、攻击,大内家族控制了海上通道,不仅细川家族的勘合船时常为大内家族操纵的海盗掠夺,甚至幕府派遣的使节船也为大内家族劫持。1523年,分别派遣的贸易船在宁波港发生火并,大内船使节仗着人多势众,追杀细川船使节,伤及中国军民,史称“争贡之役”。
另一方面,明朝也出现诸多问题。首先强势领导人的制度设计成为软弱皇帝的包袱,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就为大陆沿海地带的走私贸易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争贡之役”后明朝加强海禁政策,使闽浙地区的海商大受影响,渐渐变成武装走私集团,并与日本的海盗勾结起来掠夺财富,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王直;另外随着海上环球航路的开辟,以葡萄牙、西班牙为先导的欧洲国家来到东亚地区进行贸易。1517年,葡萄牙第一次来到广州,声称朝贡而来,要求准予入城。通商要求未被允许,遂以广东“屯门海澳”为据点,与中国海商私自交易。嘉靖帝即位后,下令将屯门的葡萄牙人尽行驱逐。其后葡萄牙人转移到宁波外的双屿岛为中心进行贸易,导致本来海外经商频繁的浙江、福建等地走私贸易进一步盛行起来。
王直,亦作汪直、汪五峰,系徽州歙县柘林人。1540年,王直趁海禁松弛之机,远赴广东沿海打造巨舰,携明王朝严禁出海的硝磺、丝棉等物品与日本、暹罗、西洋等国往来互市,积累起大量财富。1543年王直的船被吹到日本种子岛,上面的两名葡萄牙人将火枪传到日本,引起战国时代战术的革命性变化。1548年,王直原先投靠的同乡人许栋被朝廷剪灭,王直“遂起邪谋,招聚亡命,勾引倭奴”。1552年王直吞并广东海盗首领陈思盼,以至远近“亡命之徒日益附之,倭船遍海为患”。其势力之大,甚至“虽有一二新发番船,俱请五峰旗号,方敢海上行驶”。王直以浙江舟山、象山为据点,与福建漳州、泉州之倭酋相勾结,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掠居民无数,成为与倭寇沆瀣一气为害东南沿海的海盗集团的头目,因而有史书称“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甚至有人称“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直十之一二”。这些人之所以“顶前剪发,椎髻向后”地装扮成倭寇的样子,一方面是武士演变而来的真倭好勇斗狠,容易吓唬官军,另一方面则是“得以藏匿掩覆,而室家族戚,可保无虞”。
这些人之所以“顶前剪发,椎髻向后”地装扮成倭寇的样子,一方面是武士演变而来的真倭好勇斗狠,容易吓唬官军,另一方面则是“得以藏匿掩覆,而室家族戚,可保无虞”。
1553年,王直为官兵所败,率三千部下遁往日本九州岛外的平户,“倾赀勾结倭寇”,“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时时遣夷汉兵十余道,流劫滨海郡县”,并称“徽王”。1556年就任浙、直(徽州)总督的胡宗宪,以“攻谋为上,角力为下”的策略,派遣间谍,1559年诱杀了藏身日本的王直。1567年,继位不久的明穆宗准许“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当时以现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加里曼丹岛为界划分东西洋),但仍然禁止去日本贸易。在日本,丰臣秀吉1588年统一九州岛后,颁布“禁止海盗令”,取缔海盗行为,违反者处予死罪,没收其领主土地,“倭寇”遂逐渐消失。
建于2000年11月18日的王直墓是由日本国长崎县福江市才津为夫等12名日本友人捐资修建的,有人推测这些人可能与王直在日本的后人有关系。以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概念衡量王直的行为,将其评价为“民族败类”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在日本曾长期侵略中国并对中国带来巨大灾难之后。但如何客观认识中世纪发生在东亚地区的区域性贸易,恐怕是一个需要重新探讨的课题。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对倭寇的研究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甚至将其作为可以与欧洲人大航海相提并论的行动,可见时代背景对学术研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