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头预测和遏制的方法就是要求调解员针对纠纷当事人的思想状态和行为不断变化的特点,抓住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分析变化的现状、原因,提出解决纠纷的对策,把纠纷遏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的扩大和深化。
苗头预测和遏制方法作为人民调解员解决纠纷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民事关系主体的利益与要求日趋多元化,各种利益与矛盾的冲突加剧,易激化的纠纷增多。其次,我国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出现了调整和变动,这种情况也相应地反映在民间纠纷中,即在传统的民间纠纷类型之外,出现了新的复杂纠纷。例如经济合同纠纷、生产经营性纠纷、劳务纠纷、拆迁征地纠纷、施工扰民纠纷等,这些纠纷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当事人易于行为激烈,解决不好极易激化,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再次,由于部分人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及法律意识不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受不良文化的影响,发生了纠纷不寻求法律途径解决,而是以牙还牙,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实施报复,往往导致“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最后,因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诚信水准下降,继承、赡养和婚姻家庭类纠纷增多。这类纠纷很难调解,且极易反复,调处不当,有可能导致当事人自杀身亡等严重后果。
成功运用苗头预测和遏制的方法,调解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求调解员应当在思想上认识到纠纷具有突发性,预防工作有艰巨性和长期性,意识到遏制纠纷继续发展和扩大的重要性。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果断措施,加强对突发纠纷的预防。纠纷发生时,调解员不能消极地“就事论事”,出现一个矛盾解决一个矛盾;而是应当有主动性,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苗头性问题,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二,要求调解员必须具备敏感的信息意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主动去发现各种信息,经过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捕捉其中的倾向性、苗头性信息。民间纠纷的发生和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其发展变化也是有征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因后果可供思索的。因此,调解员无论是在收集调查纠纷各种情况时还是在调解中,都要注意收集苗头性的信息。当事人的思想和行动变化,不管顺向的进步还是逆向的落后,预先总会有迹象。虽然这些苗头性信息的价值大部分是潜在的或间接的,而且它往往会被许多小事情遮盖而不受重视,但却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倾向性问题。
第三,调解员对当事人思想行为或矛盾发展的预测,不能是凭空的胡思乱想,而是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分析之上的。这种分析是以客观事实、规律和逻辑为依据,提前预测、预见纠纷未来发展变化的方向、状态和结局。即使出现相同的苗头信息,在进行预测时,也必须关注具体纠纷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相同类型的纠纷有相似的发展规律,但具体的纠纷有不同的引发原因,作用于其的外部因素也变化多端,导致每起纠纷的变化趋势也各有不同。每个纠纷当事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道德、法治观念、周围环境不尽相同,对纠纷苗头的预测的影响也是多样的。
第四,预测苗头的最终目的,即调解员对通过分析得出的纠纷苗头一定要重视,积极行动,负责任地妥善处理,将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
人物:杨某夫妇以及同村村民刘某
调解员:林逸
杨某与李某于2013年经人介绍相识,二人在接触了一段时间后,互相感觉对方均是可靠的人,在问过父母长辈的意见后,便登记结婚在一起生活了,婚后第二年,女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夫妇二人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2015年,看到同村人南下广州打工都挣到了大钱回来,杨某也动了心。在与妻子李某协商后,最终妻子同意丈夫跟着村里常年在外打工的亲戚一起外出挣钱,而妻子则在家中种田,并且伺候公婆、照看孩子。考虑到孩子明年就要上学前班,而且想着要将家里的房子翻盖一下,这都需要钱,所以杨某春节期间便留在工地当看管员,挣取更多的工资。后来由于工程进度的问题,此后两年,杨某都没能回家,这么在外一拖就是三年。三年后,杨某带着自己挣到的十几万元兴冲冲地赶回家中过年。回到家中,见到久别的父母、妻子和女儿,杨某感到十分高兴。
过完年之后,杨某去同村的亲友家串门,偶然听到邻居谈论自己的妻子李某,说是自己的妻子在自己外出打工的三年里,与同村的刘某之间有些不清不楚。听到这里,杨某十分气愤,想要回家质问妻子。但是转念一想,毕竟这是听闻,自己没有真凭实据,如果贸然冤枉了妻子,实在不妥。念及此,杨某便对此事佯作不知。
过完正月十五,杨某又起程回到工地了。在工作了两个月后,杨某以家中有事为由请假回家,悄悄回到家中查看,在半夜时分打开家中房门,发现了正在床上熟睡的妻子与刘某,气愤之下的杨某挥拳便打向二人,听到动静的二人发现是杨某回到家中,慌乱之下衣衫不整地逃窜。遭到痛打的刘某匆忙逃出了杨家。杨某颓然坐在地上,妻子在床上掩面失声痛哭。
第二天,调解员林逸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了失魂落魄的杨某,两人关系一向不错,林逸主动上前与杨某打招呼,询问其突然回来的原因。但是杨某却表现得十分冷淡,站在路边,二人抽了一支烟,杨某对林逸说:“我到今天才算看透了,人活在这世上什么都是靠不住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有时候想想活着到底是为什么?”听到杨某说出这样的话,林逸觉得杨某是遇到十分困难的事了,便尝试着开导他,但是杨某掐灭烟,摆摆手,便黯然地独自离开了。回想杨某今日的反常行为,以及说出的那番话,林逸便越发断定杨某家里一定是发生了什么重大变故,想到此,林逸便匆匆赶到杨某邻居家了解情况,在得知是杨某的妻子出轨被杨某当场抓住的情况后,林逸觉得自己无论是作为一名调解员,还是出于跟杨某平时的感情,都应当对这起纠纷进行调解,否则说不定一个家庭就这样毁了,而且没准还会发生什么大事。
林逸前往杨某家里,找到杨某,将夫妻召集到一起,也顺便找到了李某的“奸夫”刘某。看到刘某,杨某便十分气愤,控制不住地又想上前去打刘某,幸亏被林逸及时制止了。杨某坐在椅子上呜咽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诉说:“兄弟,你说我在外面拼死拼活的打工,连过年都舍不得回家,我这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个家能够过上好生活,可是我在外面受累,家里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真想与他们两个同归于尽。”杨某转身对妻子声嘶力竭地喊:“你这么做对得起我吗?对得起孩子吗?对得起良心吗?”听到丈夫的吼叫,妻子也在一边大哭不止,林逸劝慰着杨某:“大哥,说不定嫂子也是有什么苦衷,我们不妨听一听,如果确实没什么感情了,那么就好聚好散,可千万不能有什么冲动的想法,这是犯法的。而且孩子还小,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孩子可怎么办呀?”听到林逸说完这番话,李某便跪倒在杨某面前,说起事情的起因。原来,由于李某生育的是女儿,公婆便一直十分嫌弃她,在杨某外出打工的这几年,家里家外都是她一个人操持,十分劳累,公婆不但不帮忙,而且总是对自己进行谩骂。但是这些李某都不敢告诉杨某,害怕杨某分心,在工地发生事故。看到李某如此的劳累,刘某开始出于好意主动帮助李某收拾庄稼,后来二人在一起久了,渐渐地越走越近,便做出了对不起杨某的事。刘某此时也恳求杨某的原谅。
听完整个经过,林逸劝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嫂子成了现在这样也是事出有因。大哥,虽然嫂子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但是现在已经真诚悔过了,如果你确实对嫂子有感情,那么就原谅嫂子这一回,况且孩子还小,也离不开妈妈。如果大哥你觉得没法再跟嫂子过了,那么就和平离婚。至于你那种同归于尽的想法可万万使不得,那么做不仅是触犯法律,你自己也要接受法律制裁,还有可能毁了整个家庭,让你的父母和孩子以后咋活。你要想清楚。”同时林逸也教育了李某与刘某:“虽然嫂子你受了太多委屈,但是大哥心里记挂着你呢,既然已经结婚了,根据咱们国家《民法典》的规定,您就应当遵守夫妻间互负的忠实义务。这么做实在太不应该了。邻里之间互相帮扶本来是良好的表现,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实在是不应该发生。你们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
听完林逸的话,最终杨某感到了自己在整件事中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自己能够早点察觉妻子的处境,多一点关心,也就不会是现在的情况,同时考虑到年幼的孩子,最终选择了原谅妻子,夫妻二人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刘某也表示了真诚的歉意,并愿意作出相应的经济补偿。
本案中,调解员林逸运用了苗头预测和遏制的方法成功地调解了这起家庭纠纷。在听到杨某发出的感慨后,联想到杨某的表现,调解员依靠事实大胆推测,积极了解情况,成功避免了一起家庭悲剧的发生。在觉察到问题发生的苗头时,林逸不是置身事外,等着当事人主动寻求调解帮助,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依靠自己的观察力与判断力,从问题的苗头出发,寻根究底,主动为老百姓解决纠纷与困难。
苗头预测和遏制的方法所要求的是调解工作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要悉心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与判断能力,遇到各种各样的纠纷要注意积累经验,积极探究各类纠纷的特征以及先期预兆。同时也要求调解工作人员具有高度负责任的态度,真心实意为老百姓考虑,主动去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等着人民群众上门“讨教”。只有兼具敏锐的观察能力与负责任的态度,才能及时有效地捕捉到细微存在的纠纷苗头,也才能在事件进一步恶化之前成功进行遏制,避免不必要的悲剧或者事故发生,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充分保障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三条 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人物:赵大妈及其两个儿子
调解员:王可儿
今年大学刚刚毕业的王可儿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自愿申请到农村基层去做一名人民调解员,一心一意想要为老百姓尽自己所能做点实事。
王可儿从村民口中了解到,家住村子西边的赵大妈今年已经70多岁了,家中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但是两个儿子一直对老两口不管不顾,此前赵大妈一直和老伴生活在一起,但是几个月前老伴去世了,赵大妈便很少出门了,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听说此事后,王可儿便打算主动去看望赵大妈。到赵大妈家后,王可儿才发现,赵大妈居住的地方非常破旧,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十分简朴。在得知王可儿的来意之后,赵大妈对王可儿表示虽然自己的儿子不赡养自己,但是现在一个人也能够生活,不需要政府的帮助,在简单地聊了几句话之后,赵大妈便催促王可儿离开。在回来的路上,王可儿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听村里人说,平时赵大妈对人十分和善,但是今天对自己却十分冷淡。而且在谈到生活的时候,王可儿能够明显感觉到赵大妈抑制不住的悲伤。觉得事情不对劲,王可儿便匆匆返回赵大妈家。等到屋中发现,赵大妈正颤颤巍巍地想要用一瓶农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王可儿赶紧夺下赵大妈手中的农药。看到赶回来的王可儿,赵大妈便扑到王可儿怀中,痛哭流涕。赵大妈告诉王可儿:“闺女呀,我也不知道是造了什么孽呀,和老伴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儿子养大,本指望他们成家之后能够一家人快快乐乐生活在一起,但是狠心的两个儿子却将我和老伴遗弃,我和老伴只得相依为命。几个月前连老伴也走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孤苦无依,生活来源也没有,今天吃完家里的最后一顿米,便想着去找我的老伴,省得我一个人在这世上受苦。姑娘呀,你为什么要救我呀?”王可儿听得泪流满面,对赵大妈说:“大妈,您放心,我一定会劝您的两个儿子回头。即使他们不养您,您也不能这么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呀!从今天起,您就是我的妈妈,我来养活您。”
在经过多次登门劝说之后,赵大妈的两个儿子仍然拒绝赡养自己的母亲。王可儿觉得应当换一种思路,不应当只向他们讲授法律的硬规定,逼着他们不情愿地接受自己的母亲,而是应当将法理与亲情相融合,通过教育,让他们真心实意地悔改。于是王可儿通过村委会的干部将赵大妈及其两个儿子召集到一起,开始耐心地说服、劝导。首先,她给赵大妈的两个儿子讲解了《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刑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告诉他们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而他们现在的遗弃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的规定,如果赵大妈提起诉讼,他们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其次,王可儿拿出了她早已准备好的赵大妈两个儿子从小到大的照片,苦口婆心地劝说道:“你们的母亲赵大妈一直将这些照片保存在身边,看作她最珍贵的财产。她辛辛苦苦抚养你们长大,看着你们成家,她多么希望能够和其他人一样与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起,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这些你们了解吗?”说到此处,王可儿的声音也有些哽咽,“在你们的父亲去世后,你们知道自己的母亲生活得有多艰辛与悲伤吗?为了不拖累你们,她甚至都已经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听完调解员的话,赵大妈的两个儿子终于忍不住和母亲抱在一起,流着眼泪表示自己的忏悔之情,并且争相主动要求赡养母亲,最终经过协商,赵大妈在每个儿子家生活一年,轮流照看。
王可儿在了解到赵大妈的实际情况后,她并没有消极等待赵大妈上门求助,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帮助赵大妈。在与赵大妈的谈话过程中,王可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结合思考,预测判断出赵大妈的生活并不如自己描述的如意,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王可儿重回赵大妈家了解情况却意外地救下了想要自杀的赵大妈。正是因为王可儿重视采用苗头预测的方法,首先通过村民的讲述,意识到赵大妈与儿子之间可能存在纠纷,生活上存在困难,主动登门帮助,并在与赵大妈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观察,判断出赵大妈的反常行为,通过自己的预测,成功避免了一起悲剧的发生。这主要依靠平时积累的相关经验,以及对于苗头预测和遏制方法的成功学习与运用。作为一名调解员,应当时刻心系人民的切身利益,在工作中要保持主动性和警觉性,注意分析苗头性问题,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与解决问题,切实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考虑到现实的民间纠纷具有的复杂性等特点,考虑到部分当事人对于法律与政府帮助存在一定的困惑性,苗头预测与遏制的方法在调解过程中便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我们的人民调解员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判断力,不等不靠,主动上前为存在困难与纠纷的群众排忧解难。只有掌握科学的调解方法与技巧,才能事半功倍,将调解工作切实做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七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第十四条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
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一条 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