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究竟是谁写的呢?围绕着《易经》的作者,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故事,而这些传说故事往往是和三皇五帝中的三皇连在一起的,这说明《易经》这本书的历史十分久远。
关于中华文明开创的历史,我们都听说过“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两句话。一般认为三皇五帝是生活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的时代,三皇究竟指哪三个人则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历史上的说法很多,比如《史记》里记载的是天皇、地皇、泰皇,或是天皇、地皇、人皇;《尚书大传》里记载的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风俗通义》里记载的是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晋代的《帝王世纪》里记载的是伏羲氏、神农氏(炎帝)和轩辕氏(黄帝);《三字经》里记载的是:“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从此之后,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和黄帝。现在不少道教的宫观里面还有三皇殿,供奉的就是:中间伏羲,左边神农炎帝,右边轩辕黄帝。
“三皇”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三皇究竟是三个人还是三个神呢?先秦时期,三皇作为神的属性高于人的属性,所以三皇的故事就成了中国人的神话。一直到西汉的司马迁还是把三皇当作神,所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没有从三皇写起,而是从五帝写起。可是到后来,三皇作为人的属性慢慢发展了起来,伏羲、神农、黄帝被认为是上古时期三个部落的杰出首领,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人文始祖。近代以来,随着考古遗迹和考古文物的大量出现,很多传说被证明是有根据的。
三皇和《易经》有三个著名的传说。第一个是伏羲作八卦,第二个是神农氏作《连山易》,第三个是轩辕黄帝作《归藏易》。历史上的《易经》不是只有一部,而是有三部,叫“三易”。《易经》除了《周易》以外,还有《连山易》《归藏易》。《周礼》里面就记载了:“太仆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三字经》也记载:“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三易究竟是三皇作的呢,还是三代的《易经》呢?传说早在六七千年以前,伏羲就作了八卦,这点历史文献上有大量的记载。从《易经·系辞传》到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再到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都说是伏羲作了八卦。而到了距今五千年以前,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分别作了《连山易》和《归藏易》,所以神农氏也被称为连山氏,轩辕氏也被称为归藏氏。
相传《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文王作的《周易》都是六十四卦,不过六十四卦的次序是不同的。《连山易》的第一卦是艮卦,艮卦代表山,是山连着山,所以叫“连山”;《归藏易》的第一卦是坤卦,坤卦代表地,大地能收藏万物,万物回归于大地,所以叫“归藏”。遗憾的是,这两部《易经》早就失传了,所以这两部《易经》六十四卦的完整排列次序就不知道了。现在唯一保存下来的《易经》只有《周易》,它的第一卦是乾卦,最后一挂是未济卦,六十四卦的完整排列次序保存下来了。
当然,历史中也有文献说三易和三皇是没有关系的,不是三皇作的,而是夏商周三代的。比如,《山海经》、东汉郑玄的《易赞》《易论》都认为三易分别是三代的《易经》:夏代作《连山易》,商代作《归藏易》,周代作《周易》。
那么究竟是三皇作的《易经》,还是三代的《易经》呢?我综合一下各家的说法,可能是这样:三皇作了《易经》,可是他们没有写下来,一开始是口耳相传,到了三代的时候才汇编成书。具体地说,就是伏羲创造了八卦以后,神农炎帝作了《连山易》,然后口耳相传到了夏代把它汇编成书;轩辕黄帝作了《归藏易》,然后口耳相传到了商代把它汇编成书。
如果问你,三皇作《易经》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呢?如果你说有,那你要拿出证据来;如果你说没有,你也要拿出证据来。有人回答:“不知道。”对了,真聪明!所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对古人的说法可以怀疑,但千万不要轻易否定。
《易经》成书的历史和中华文明早期形成的历史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易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原创著作,是中国先民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
传说神农炎帝出生在距今五千年以前,他的模样很奇特,是牛首人身。三岁的时候他就知道怎么种庄稼、收庄稼,他还教人农耕,是农业的发明者,所以被人尊称为“五谷之王,神农大地”。他还是医药的发明者,是医药之神,传说神农氏尝遍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传说他的另一项伟大贡献就是创作了第一部《易经》——《连山易》。
《连山易》究竟有没有呢?贵州有一个水族自治县——三都县,2004年年底,有一个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到这个地方去采访,他听说这个地方有一位叫谢朝海的老人收藏了《连山易》。央视记者和谢朝海谈论《连山易》的时候发生了严重的争论,后来谢朝海说他家里藏了一部水书的《连山易》,有五册。
央视记者不相信,后来谢朝海就把自己家里收藏的完整的水书《连山易》捐给了贵州省民族图书馆,现藏于荔波县档案局。当时不少媒体对此事都有相关报道,比如《中国民族报》《贵州商报》,报上说“失传的夏代《连山易》现身贵州荔波”。
这本书究竟是真是假?有人说是假的,有人说是真的。当然,说真的的理由是东汉时期有一个大学者叫桓谭,他说《连山易》有八万字,而水书《连山易》恰好就是八万字。
通过专家的研究,这部水书《连山易》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各种动物为象征,以图画、形象的符号为表现形式,主要记载了日月星辰、二十八星宿等天文历法的情况;
二、以天文历法为基础,推演出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之间的关系、法则、原理;
三、根据这些原理来预测指导各类活动,标明什么日期是吉的,什么日期是凶的。包含的活动非常多,如出行、经商、劳动、打猎、婚嫁等各方面。
这部水书《连山易》还有一张非常奇妙的图——太极八卦图。图上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都有两个字,其中的一个字都是“山”。可想而知,是山连着山,所以是《连山易》。这部《连山易》的文字和符号与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陶器符号是同类的,水书《连山易》中有二十二个符号和二里头出土的陶器符号完全一样,这证明水书是一种原始文字,比殷商甲骨文还古老。
水书《连山易》太极八卦图
提到黄帝,我想多说几句。都说中华民族是华夏儿女,黄帝不仅是三皇之一,而且是五帝之首,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是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是少典与附宝的儿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居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我们说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从黄帝算起的。
黄帝在二十岁即位后,先战胜了炎帝,后又打败了蚩尤,一统天下。他命令大臣大桡(亦作大挠)制作了甲子,也就是天干地支;又命令大臣荣成制定了历法。
我们现在都非常熟悉一本书,叫《黄帝内经》,还有一部叫《黄帝四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都有出土。这两本书都是托名黄帝的,其中《黄帝内经》主要讲治人治病,《黄帝四经》主要讲治国。
除了这两部经典,还有一部经典托名黄帝,就是《归藏易》。从书名上看,大地能收藏万物,万物回归大地,能归藏,所以《归藏易》的第一卦是坤卦,坤卦代表大地。黄帝的“黄”是土地的颜色,说明黄帝崇尚大地,具有包容、宽广、稳重、公正的美德,这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品格。相传黄帝作的《归藏易》口耳相传到了商代才汇编成书。
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归藏》四千三百言。”宋代学者家铉翁说:“《归藏》之书作于黄帝。”但是《归藏易》在汉代应该就消失了,因为《汉书·艺文志》上没有著录。《隋书·经籍志》也说了《归藏易》在汉初就消亡了。很有意思的是,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三百九十四字的竹简,是用《易经》来占卜的简,经专家考证,认为这些竹简就是《归藏易》。所以,有的学者称它为秦简《归藏易》,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归藏易》中的一部分。虽然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是随着长眠地下的文物陆续出土,随着研究不断地深入,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连山易》和《归藏易》的秘密终将被揭开。
如果说伏羲作八卦、神农炎帝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这三件事有传说的色彩,那么周文王作《周易》就是千真万确的,就不是传说了。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被囚禁以后演算了《周易》)。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也说是周文王作的《周易》,他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意思是《易经》这本书经历了三个圣人,其中周文王姬昌创作了《周易》。
姬昌是商朝最后一个王——商纣王时期的人。他是商朝末年一个叫周的诸侯国的首领,周国在今天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因为周国地处商朝领土的西边,所以姬昌被称为西伯侯。西伯侯行的是仁政,而当朝天子商纣王行的是暴政。因为西伯侯行仁政,天下很多小的诸侯国纷纷归附于他,这引起了商纣王的嫉恨。
商纣王有一个大臣鬼侯,鬼侯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他把女儿献给了商纣王。但是鬼侯的女儿不喜欢商纣王的荒淫无度,不讨商纣王的欢心,所以商纣王一怒之下就把鬼侯和他女儿都杀了。西伯侯听说这件事后,就叹了一口气。崇侯虎把这件事夸大其词地报告给了商纣王,商纣王就把西伯侯囚禁在了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
羑里其实是一个高台,叫羑里台,它高出地面5米,长106米,宽103米,现在还保存着,是现存最早的国家监狱。羑里长一种叫蓍草的草,很有意思的是,蓍草只长在此处,其他地方都没有。
西伯侯姬昌被关进那里时八十二岁,放出来的时候八十九岁。因为这里只长了蓍草,所以他就用观天象地理、玩草来打发时间。怎么玩草呢?把草拔下来,折断成一根根的草棍,然后把它们排列起来。当时已经有八卦了,西伯侯就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突然有一天推演出了六十四卦。推演出六十四卦以后,西伯侯大吃一惊,他看出六十四卦蕴含着宇宙万事万物运行的大规律,就把它写了下来,这就是现在《周易》的经文部分(《周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文,叫卦爻辞;一部分是传文,即解释经文的部分)。
西伯侯在写《周易》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事。西伯侯演绎六十四卦的事被商纣王知道了,商纣王为试探真假,就把他的大儿子伯邑考杀了,并做成一碗肉汤送给他吃。西伯侯知道是他儿子的肉,但为了保住性命,最终推翻商纣王,就忍痛吃下去了。
商纣王知道西伯侯喝下肉汤的事后哈哈大笑,说:“还说西伯侯能掐会算,连吃的是自己儿子的肉都不知道。”于是放松警惕,就把西伯侯放出来了。
西伯侯被放出来后,遇到了姜尚(姜太公),并拜他为军师。在姜尚的辅佐下,西伯侯分化瓦解了商朝的许多附属国,所以当时有句话叫“天下三分,其二为周”,天下如果一分为三的话,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都归附于周国。后来西伯侯把政治中心迁到丰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西安。
西伯侯在位五十年,享寿九十七岁。他去世以后,他的第二个儿子——姬发继续与商纣王抗争。十年以后,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姬发和商纣王打了最后一仗——牧野之战。姬发打胜了,商纣王打败了,商纣王最后在鹿台点了一把火自焚了。周朝建立之后,姬发追尊他的父亲西伯侯姬昌为周文王。
从文字内容上看,《周易》是在西周初期形成,这是我们现在的一些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公认的。《周易》的卦爻辞,也就是文字里面所记载的基本事件都发生在西周初期和前期,没有晚于西周前期的。比如六十四卦的晋卦卦辞里面出现了一个叫康侯的人物,康侯是卫康叔,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文王的儿子,这个事件发生在周武王之后,所以有人认为卦爻辞不是文王写的。有人说它是周公姬旦(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写的。
《周易》这本书究竟是不是周文王写的呢?《周易》这本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它的符号——六十四卦,我认为它们肯定是周文王当初在羑里排列出来的;另一部分是文字系统,也就是卦爻辞,有的是周文王写的,有的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写的。不管怎么说,《周易》这本书是周文王和周公父子写的,成书于西周初期,也就是说《周易》一书距今有三千年了。这本书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它促使了诸子百家的形成。
《易经》原文是很难懂的,周文王作的《周易》是经文的部分,内容一般是这样的:什么什么,吉;什么什么,凶。前面是一句描述性的话,后面是一个“吉”或“凶”的判断语,当然还有其他判断语。这个判断语大家都看得懂,但前面的“什么什么”看不懂,不仅我们看不懂,孔子也看不懂。但是孔子毕竟是孔子,他看不懂,就下功夫看。下多大的功夫呢?《史记·孔子世家》里说了一个词叫“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晚年喜欢《易经》,他读《易经》的时候“韦编三绝”。
“韦”就是牛皮绳,当时还没有纸,书都是竹简做的。竹简是一片片的,所以中间要用“韦”(牛皮绳)把它穿起来。“绝”就是断了,“三”不是三次,而是多次,“韦”(牛皮绳)断掉了多次。突然有一天,孔子看懂了,然后他说了句:“哇,原来《易经》不是讲算命的,而是讲天命的。”这一年孔子五十岁。
我们都知道,按照孔子自己的说法是“五十而知天命”。他是怎么知的天命呢?就是看懂了《易经》而知的天命,这也是孔子说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五十岁读懂了《易经》,从此再没有大的过错。
孔子五十岁知道了天命、天道,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回到鲁国,这中间他是去传播天命、天道了。孔子发现《易经》六十四卦讲的就是天道规律,于是就把这些天道规律写了下来,写了十篇,叫“十翼”。“翼”是翅膀的意思,也就是孔子给《易经》插上了十个翅膀,《易经》一下子就飞起来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易经》完成了质的伟大飞跃。
孔子写的“十翼”也叫《易传》。“传”是解释的意思,是对经文的解释,如《左传》是左丘明给《春秋经》作的解释,《易传》就是孔子给《易经》作的解释。
究竟《易传》是不是孔子写的呢?一开始人们并不怀疑,但到宋代,欧阳修在《易童子问》中第一个提出了怀疑,他说《易传·系辞传》可能不是孔子写的。到后来怀疑的人越来越多,到清代时,大家基本都否定《易传》是孔子作的。比如,清代崔述不仅认为《系辞传》不是孔子作的,甚至《彖传》《象传》都不是孔子作的。到现在,多数人认为“十翼”都不是孔子作的。
直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挖出了一个汉代的陵墓,这个陵墓是西汉初期长沙王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陵墓。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大堆竹简,还有帛书,其中有一本帛书就是《易经》。这本《易经》是在公元前168年抄写的,是先秦的文献,比现在通行的版本要早。它和现在通行的版本有两大不同:一、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不同;二、《易传》除《系辞传》部分,很多经文部分是现今通行版本所没有的,如《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等篇章。
这里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经》里的“子曰”很多地方明确写作“孔子曰”或“夫子曰”。古人否定孔子作《易传》的理由之一就是《易传》里的“子曰”不一定是孔子说。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臆断《易传》是孔子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但是它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这些思想也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其弟子的弟子推及而成的。其实,《易传》每一篇的成书时间也是不一样的,从战国早期到后期都有。
过了二十多年,也就是1993年,又有了新的发现,湖北荆门郭店和荆州江门一带出土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简书,被称为楚简。1994年,在香港发现了一批战国的楚简,上海博物馆的馆长听说后,马上到香港去看,后来花了重金买回了绝大部分的楚简,其中有一本就是《易经》。这个《易经》的版本比马王堆的版本还要早,它里面只有经文没有传文。经文六十四卦的次序和我们现在通行版的排列次序是一样的。
所以,从版本来看,《易经》主要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上博简(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简),第二个版本是马王堆西汉初年的帛书本,第三个版本就是我们讲的通行版本——三国时期王弼作的注本以及在此基础上东晋时期韩康伯的补注,这个注本在唐代时又被孔颖达作了注释。我们讲《易经》就是按照这个版本,同时还要比对上博本和马王堆本。
最后,我们把《易经》的成书历史和作者做一个总结:《易经》这本书经过三位圣人的创作,伏羲作八卦,周文王作《易经》的经文部分,孔子作《易经》的传文部分。所以,《易经》这本书形成的历史非常悠久。
我们很多人肯定都听说过“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就叫四象,也叫四神、四灵。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那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象为什么这么排列?这就需要搞清楚四象的来源了。
《易经·系辞传》说得很清楚:“《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说明四象是从两仪里面分出来的。大易是虚空的,如果用数字来表示,就好比是0;大易生出太极,太极用数字来表示,就好比是1,其实太极就是气,但这个气还是混沌合一的、没有分开的;太极的气一分开就分出了两仪,也就是生出了阴阳,两仪(阴阳)用数字来表示,就好比是2;两仪生出了四象,四象用数字来表示,就好比是4;四象生出了八卦,八卦用数字来表示,就好比是8。如果用数字来表示这个过程就是:0→1→2→4→8;如果从太极算起,从太极到产生万事万物的过程就是:太极→两仪(阴阳)→四象→八卦。
从阴阳分出的四象就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阴和阳是性质不同,太阴和少阴、太阳和少阳是数量、程度不同。太阳就是阳气多一些,少阳就是阳气少一些;太阴就是阴气多一些,少阴就是阴气少一些。太阳也叫老阳,太阴也叫老阴。用一个人的生长过程来类比就是:少阳、少阴还处在少年阶段,还没有成熟;到了老阳、老阴,就是老年阶段了。
我们来看一看四象在空间的排列布局。我们把空间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我们北半球,是南边热、北边冷,热是阳,冷是阴;再看东和西,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东边是太阳升起的方位,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是温暖的,西边是太阳落下的方位,太阳落下了,我们会感到有凉意:这样四个方位就是南边热、北边冷、东边温、西边凉。从阴阳角度看,热和温为阳,冷和凉为阴。比较一下,热就是太阳,温就是少阳,冷就是太阴,凉就是少阴。所以,南边就是太阳,北边是太阴,东边是少阳,西边是少阴。
为什么南边是朱雀,北边是玄武,东边是青龙,西边是白虎?这个说法最早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天文的观察与神话结合所得。中国古代将天空分成东、北、西、南四个方位,人们发现四个方位的天空都有七个星宿,合起来就是二十八星宿。古人将每一个方位的七宿连起来的形象加以想象,就是这四种动物的形象。
东方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东方七宿组成的形象如同飞舞在深春初夏夜空中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东宫苍龙(也叫青龙),角宿像龙角,氐、房宿像龙身,尾宿像龙尾。
北方七宿:斗(dŏu)、牛、女、虚、危、室、壁。非常有名的就是北斗。北方七宿组成的形象似蛇、龟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龟、蛇合体就是玄武,故而称为北宫玄武。玄武也叫真武、神武。
西方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西方七宿组成的形象犹如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南方七宿组成的形象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有人说朱雀就是凤凰或红色的鸟),出现在深夏初秋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有一句话是“前有照,后有靠,左青龙,右白虎”,其实就是说中国传统房屋布局观念的,这种观念就是天文的落地,是天地人合一思维方式的体现。前面就是南边,后边就是北边,左边就是东边,右边就是西边。“前有照”,因为在北半球,房屋正常的布局应该要朝南,南边要通透、敞亮。“照”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要有光,该字下面的四点不是水,而是火,也就是要有阳光,要通透、敞亮;第二个意思是要有水,因为水能把人照出来,要山环水抱。“后有靠”,北边要有高一些的山。因为西北风吹来时,北边有山能抵挡住风。“左青龙,右白虎”,左边、右边都要有山,左边的山要比右边的山略高一些,因为左边是东边,是太阳上升的方向,就好比龙要抬头;而右边是西边,是白虎,它住在山上,运动方式是往下走,好比太阳落山这种运动方式。这就是中国古代房屋布局的文化传统。
简单总结一下,我们讲了四象的来源和四象的应用。四象来源于阴阳(两仪),是阴阳的细分。四象应用在天文、地理上就是:南边是太阳,也叫朱雀;北边是太阴,也叫玄武;东边是少阳,也叫青龙;西边是少阴,也叫白虎。
伏羲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国古籍当中记载的最早的帝王,被称为三皇之首。
伏羲生活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时代,他出生在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也就是今天甘肃天水一带。传说伏羲是人首蛇身,和女娲是兄妹,两人结婚并生儿育女。伏羲有很多发明创造,历史上记载他创造了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把绳子编成渔网,用来打鱼,还可以捕猎、狩猎,还发明了一种叫瑟的乐器。在他所有的发明创造中,最重要的就是八卦。《易经·系辞传》上记载:“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于是始作八卦。”意思是在上古的时候,伏羲统治天下时创造了八卦。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也说:“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传说上古的时候,伏羲在卦台山上创造了八卦。卦台山是在距天水十五公里左右的三阳川西北端,这个卦台山地貌很奇特,好像一条巨龙在山峰中突然探出头来。登临卦台山山顶,俯瞰三阳川,会发现古老的渭河从东向西弯曲成一个“S”形,把椭圆形的三阳川盆地一分为二,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太极图。
与卦台山隔河相望处,有一个龙马洞。伏羲当年看到龙马洞的河里出了一张图,就按照这张图画了八卦。
伏羲生在天水,画了八卦以后,为了追赶太阳,就从西北高原走出了山洞、森林,出渭河,沿着黄河的南岸往东走,经过长途跋涉,最后来到了黄河下游的黄淮大平原上,融合了东方强大的太昊部落,形成了太昊伏羲部落。太昊伏羲建都在陈,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现在淮阳还有一个伏羲的陵墓,叫太昊陵。
太昊伏羲不仅是一个部族的首领,还担当着通过八卦和上天沟通的使命。所以伏羲实际上结束了远古的母系时代,开辟了中国的父系时代。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面,历代皇帝都被称为真龙天子,其实就是从伏羲开始的,因为伏羲以龙为图腾进行崇拜。伏羲的后代、各兄弟民族都称为龙的子孙。伏羲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远古的第一个原始的大统政权。伏羲作的八卦就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所以我经常开玩笑地说,自从伏羲作了八卦,于是就有了中华文化。
伏羲究竟有没有创作八卦呢?伏羲八卦究竟是怎么作的呢?伏羲八卦有什么样的秘密呢?严格地说,到今天为止,出土的文物中还没有发现七千多年前的八卦。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在伏羲出生的地方——甘肃天水秦安县——发现了距今八千年到五千年的大地湾遗址,这和伏羲所处的时代是一样的。这个遗址中的原始文字、艺术、建筑、宗教等都是中华文明悠久的、博大的、先进的典型代表。
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十多个刻画符号,有的像水波的波纹,有的像生长的植物,还有的是直线和曲线相交的样子,这些符号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是一种彩色的符号,可以说这与中国文字的起源有关。虽然这些陶器上面还没有发现八卦,但是八卦和文字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出土文物的发现,说不定哪一天就发现了八卦。
还有一个和伏羲密切相关的地方,就是伏羲建都的地方——河南淮阳。在淮阳县城东南边四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座平粮台古城址,属于龙山文化时期。2006年5月,在平粮台古城址的东北角,采集到了一件黑陶的纺轮,上面就刻画了一个符号:上面一横,下面一横,中间像个“人”字。著名的考古专家李学勤先生认为这就是八卦当中的离卦。这件文物距今有四千三百年的历史,虽然还没到七千年,还不是伏羲时代的符号,但是说不定哪一天就挖掘到了一件考古文物,上面刻画了一个八卦,碳十四一测定,就是七千年左右。所以对古人说的东西,怀疑是可以的,但不要轻易否定,我们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不知道大家听到“八卦”会想到什么,我每次去门户网站做节目的时候,总要浏览一下他们的网站。当我看到网站上有“八卦”栏目时,都会点开看看,结果总是看到一个男明星和一个女明星之间的什么事情。我就问他们,这里的“八卦”是什么意思呀?他们说是男女之间不太靠谱的事情。我说这怎么能叫“八卦”呢!能不能换一个名称?他们说那怎么改?老百姓都知道这就叫八卦,所以“八卦”变成了胡编乱造的代名词,而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八卦”还是封建迷信的代名词。
一听他们这样说,我欲哭无泪。所以,我现在到处去讲课,因为我有一个目标:我想让大家都知道八卦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八卦的起源是什么。我们只有知道了它的起源,才能知道它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秘密。
关于八卦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它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结绳图画,也有人说它起源于古代占卜时烧灼龟甲的裂纹,还有人说它起源于古人用土圭观测日影(晷影)的变化符号。其实《易经·系辞传》早已说清楚了八卦的来源:“古者包牺氏(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说当年伏羲统治天下的时候,他观察了天文、地理、鸟兽、大地、自己的身体等万事万物,才作出了八卦。总结一下,他主要观察了三个事物:天、地、人。
我们来看一看天上有什么呢?有云彩、太阳、月亮、星星等,最重要的是太阳和月亮。再看大地,大地上我们能看到什么呢?山、树、水、房子等,最重要的是山和水。再看人,人的身体有什么呢?有五官、四肢等,人分男人和女人,男女最大的区别是生殖器,所以人身上最重要的是男女生殖器。
当年伏羲就是观察了日月(天)、山水(地)、男女(人)这三对东西,然后画出了八卦中的两个基本符号:阳爻和阴爻。
跟伏羲同时代的外国人,也就是六七千年前的外国人,能不能看到这三对东西?当然,他们也能看到。那为什么外国人到今天也没有画出这两个符号,而伏羲画出了这两个符号?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同样是看到自然界的这三对东西,西方人以分析性的思维来看,看到一件事物之后,往细节里去看,越分越细,这种思维的结果就产生了科学,可以量化、重复,可以通过实验验证。而我们中国人采用整体思维去看事物,看到这三对东西以后,不是把它们分开,而是把它们整合起来,一整合,发现这三对东西是一回事,也因此产生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天人合一。
它们合起来怎么是一回事呢?为什么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分别是一根长线和两根短线?因为太阳每天都东升西降,但它的大小是不变的,每天都那么大,而月亮在一个月中有阴晴圆缺的阶段,缺了不是没有,所以就用两根短线(中间是空的)来表示。再看大地上的山和水,山是实的,水是柔的。为什么呢?你看手伸不进山里吧。水不是空的,是柔的,手可以伸进去,所以用两根短线来表示。再看人身上,一根长线表示男性,两根短线表示女性。
所以,当年伏羲考察了这三对东西后,一整合作出了这对最基本的符号:阴爻和阳爻。我把阴爻和阳爻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虽然《易经》没有说到“阴”“阳”这两个字,但是阴爻和阳爻这两个符号就是这两个概念最形象的表达方式。
现在有人问:“这两根符号是怎么产生的?”有人说是根据男女生殖器产生的,比如说大文豪郭沫若、闻一多就持这种看法。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易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它是观察了三对东西整合而成的,绝不是一对东西。这种思维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也就是说合起来就对,分开来就错。你们说1+1=2对不对?肯定是对的。但你能说2就是1+1吗?显然是不能的。
这种思维就是中国人的原创思维——整体思维。举个例子,后来的中医就是这种思维。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在哪里?西医治病是“头疼治头,脚痛治脚”,但中医治病很可能是“头疼治脚,脚痛治头”。我们中国人观察所有事物都是按照这种整体思维来观察,这一点大家千万不要忘了。
我们总结一下,八卦中最主要的两个符号:阴爻和阳爻。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是古圣先贤从天、地、人当中观察后归纳得出来的,这两个基本符号就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易经》的八卦实际上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规律,八卦的形成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易经·系辞传》说“生生之谓易”。我们已经知道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从四象再生一次就是八卦了。
那么,八卦是怎么从两仪、四象中生出来的呢?它是按照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生成的规律生出来的。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地球上的事物是从下往上生,还是从上往下生?当然是从下往上生,比如一棵草是从地下慢慢往上长,一棵树也是从地下往上越长越高,人也是从矮慢慢长高。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自然界中两个最大的事物是什么?当然是天和地。那是先生天,还是先生地,还是一起生?当然是先生天后生地,因为天就是茫茫苍穹,地就是地球。天和地这对关系里面谁是阳,谁是阴?天为阳,地为阴。所以,先天后地就是先阳后阴。这就是事物生成的两大规律:从下往上、先阳后阴。按照这两大规律生成三次就得到八卦了。
从太极开始,第一次生是在太极的基础之上按照从下往上、先阳后阴的法则生出两仪。两仪就是阳和阴:阳的符号是一根长线,叫阳爻(
);阴的符号是两根短线,叫阴爻(
)。
第二次生是在两仪的基础之上按照从下往上、先阳后阴的法则生出四象。在阳爻的基础上先生阳,后生阴,也就是阳上面加阳得到太阳(
)、阳上面加阴得到少阴(
);在阴爻的基础上先生阳,后生阴,也就是阴上面加阳得到少阳(
)、阴上面加阴得到太阴(
)。太阳两根都是阳爻,是阳中之阳;太阴两根都是阴爻,是阴中之阴;少阳下面是阴上面是阳,是阴中之阳;少阴下面是阳上面是阴,是阳中之阴。
第三次生是在四象的基础之上按照从下往上、先阳后阴的法则生出八卦。具体说就是在太阳的基础上先生阳,后生阴,也就是在太阳上面生阳得到乾卦(
)、生阴得到兑卦(
);在少阴的基础上先生阳,后生阴,也就是在少阴上面生阳得到离卦(
)、生阴得到震卦(
);在少阳的基础上先生阳,后生阴,也就是在少阳上面生阳得到巽卦(
)、生阴得到坎卦(
);在太阴的基础上先生阳,后生阴,也就是太阴上面生阳得到艮卦(
)、生阴得到坤卦(
)。这样就得到八个符号,也就是八卦。
先天八卦图(伏羲八卦图)
这样生出来的八卦的次序就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请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个次序,这就是先天八卦的次序。传说这个八卦次序是当年伏羲创造的,所以也叫伏羲八卦次序。请大家算一算,八卦的排列次序一共有多少种?好比8个人坐座位,不停地换位子,但不能重复,有多少种排列方式?64种?错!有40320种排列方式。怎么计算的呢?是通过8的阶乘,从1乘到8,即1×2×3×4×5×6×7×8=40320。在这么多的排列方式里面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是乾一、兑二为代表的先天八卦,也就是伏羲八卦;另一种是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八卦的这两种次序、两种方位,各有其蕴藏的秘密。
我们先看一看先天八卦的次序。这里有一个十分有趣、真实的故事。17世纪,德国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他在1679年完成了《论二进制》的初稿,他发现了二进制但是一直没有发表。1701年2月15日,他致信给他在北京的好朋友、传教士白晋,介绍了自己的二进制原理。11月4日,白晋给莱布尼茨回信,告之他发现了六爻易卦与二进制之间有关系,并寄给他两张易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与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可是,这封信几经周转一直到1703年4月1日莱布尼茨才收到。莱布尼茨看到八卦符号以后特别惊讶,他用二进制一换算,一下子惊呆了,没想到伏羲八卦和二进制完全吻合,难道六七千年以前的伏羲就算出二进制了吗?我们来看一看二进制和八卦符号:二进制只有两个数字——0和1,八卦也只有两个基本符号——阴爻和阳爻。
如果我们用二进制的0和1替换一下伏羲八卦的阴阳爻,那么阴爻就是0,阳爻就是1。伏羲八卦第一卦乾卦是阳阳阳,用二进制表示就是111;第二卦兑卦是阳阳阴,就是110;第三卦离卦是阳阴阳,也就是101;第四卦震卦阳阴阴,就是100。
我们先看这四卦,如果把二进制换算成十进制,就会发现一个奇迹!二进制换算成十进制很简单,二进制的0换算成十进制仍然是0,二进制个位数的1换算成十进制是2 0 =1,二进制十位数的1换算成十进制是2 1 =2,二进制百位数的1换算成十进制是2 2 =4。所以,乾卦111换算成十进制就是2 0 +2 1 +2 2 ,也就是1+2+4=7;兑卦110换算成十进制等于6;离卦换算成十进制等于5;震卦换算成十进制等于4。伏羲八卦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换算之后刚好就是7、6、5、4、3、2、1、0。所以,当时莱布尼茨一下子就惊呆了,顿时升起无限崇敬的心情。
于是他在4月7日完成了一篇论文,论文题目是《关于仅用0与1两个符号的二进制算术的说明,并附其应用以及据此解释古代中国伏羲图的探讨》,这篇论文后来发表在《法国科学院学报》上。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没有二进制肯定没有计算机,而二进制又与八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有人说没有八卦就没有计算机。当然,我们不能说莱布尼茨是根据八卦发明的二进制,但是如果他没有看到八卦,他绝对不会这么迅速地把二进制写成论文拿出去发表。
八卦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是因为从这八个简单的符号里可以推导出自然界和我们人生中的所有事物、所有现象。自然万物是那么复杂,要想一个一个穷尽地探索太不容易了,古人发现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其实是有联系的,是可以分类的,八卦就是把自然万物分为八类。
我们首先要记住这八个符号,要硬记比较困难,如果把它们想象成八个有趣的形象就容易多了。我们得感谢南宋的伟大理学家朱熹,他替我们给八卦编了一句顺口溜,非常形象,记住这句顺口溜就记住八卦的符号了: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口诀图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八卦取象,也就是怎么从八卦中推出自然界的事物。通过这个学习,你会发现,原来八卦这么有趣!在学习之前,我要说一个原则,叫作“异类不比”,也就是不同类的事物不能放在一起比较,比如自然界的事物和人为的事物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现在我们就开始学习自然事物的八卦取象。自然界有哪些事物?有哪些现象?大家想一想,比如有日月水火,风雨雷电,等等。在这些事物当中,有两个最大的事物,那就是天、地。而八卦当中呢,有两个最主要的卦,就是乾卦、坤卦。乾卦就代表天,坤卦就代表地。这是从功能出发来总结的,因为乾卦主导着坤卦,天主导着地。
再看中间六个卦。先看兑卦,它下面两根爻是实的,是阳爻,上面一根爻是虚的,是阴爻。我们想象一下,大地上什么东西上面是虚的,也就是说如果人站上去的话会陷下去,这是什么东西?这是水吗?水当然可以,但是我们一般不会站在水上。那除了水还有什么往上一站就会往下陷?对了,就是沼泽,所以兑为沼泽。那除了沼泽还有什么东西人往上一站会陷下去呢?还有沙,所以兑也为沙。在方位上这个卦是在西边,看一看我们中国的西部新疆。新疆曾经就有沼泽,现在大部分是沙漠,这就告诉我们沼泽可以变为沙漠。
离卦的卦象是外面两根爻是实的,中间一根爻是空的,也就是外边两根阳爻,中间一根阴爻。大家想一想,自然界里什么东西外面是实的中间是空的?有人说是竹子,竹子的确是,如果说动物的话,乌龟、老鳖或者带蚌壳的动物也都是。除了植物、动物,自然现象可以是什么?就是火。如果有打火机可以把它拿出来打着,你会发现火的外面是实的中间是空的。所以,你要点一根火柴,从两边一下就点着了,从中间是点不着的。所以,离卦就代表火。除了火,还有什么东西外面是实的中间是空的?估计大家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但是古人早就发现了,那就是太阳。
震卦是下面实、上面空。我们先来看一看坤卦,坤卦三根爻都是阴爻,坤卦代表大地,那么震卦是什么呢?就是大地下方有一团阳气,大地的下方有一根阳爻。古人认为,这团阳气每到春天就要从地底下冒出来,当它冒出来的时候就会发出“轰”的一声,就是打雷,所以震卦是打雷,把冬眠的动物惊醒了,节气就是惊蛰。如果这团阳气在春天的时候没有从地下冒出来,它冒不出来是被阴气压住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呢?那就是地震,所以《国语》中记载地震就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也就是说阳气被压在那里出不来,阴气也被压在那个地方,阴阳二气交错了,就会地震。
巽卦是乾卦最下面的一根阳爻换成阴爻。乾卦是天,巽卦就是天下面有个虚的东西,就是云;云再虚掉就是风,所以巽可以为云、为风。
坎卦和离卦恰好相反,坎卦中间是实的,两边是空的,或者叫虚的、柔的。自然界什么东西外面看起来是柔弱的,但内在是刚强的?对了,就是水。水看上去柔弱,实际上很刚强。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地间至柔的东西是水,至坚的东西是石头,可是水可以把石头滴穿,但石头不能把水斩断,所以坎卦代表水。除了水,自然界还有什么东西外面是柔弱的(或缺掉的)、中间是实的?那就是月亮,它有阴晴圆缺,所以坎卦也可以表示月亮。离卦为太阳,坎卦为月亮;离卦为火,坎卦为水。
艮卦是坤卦最上面的一根阴爻换成阳爻,坤卦是地,地上面有一个实的东西,那就是山。
按照先天八卦的次序,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八卦的自然取象,就是: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当然八卦不是只代表这八种具体事物或者现象,而是代表这八类现象。所以《易经·说卦传》第四章概括说:“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xuǎn)之,艮以止之,兑以说(yuè)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就是说从这八种现象里面可以概括出八种功能:震为雷,雷是鼓动、震动万物的;巽为风,风是吹散流通的;坎为水、为雨,雨是润泽万物的;离为日,日即太阳,烜是照明之意,太阳是照明天下的;艮为山、为止,山是静止的,是安静的;兑为泽、为悦,是喜悦的,是用以使万物和悦生长的;乾为君、为天,天君临万物,是高高在上的;坤为地,大地在最下方,是用以储藏万事万物的。
《说卦传》的第六章里写道:“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náo)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hàn)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是说天地万物中,能够动荡万物的,没有比雷(震为雷)更厉害的了;“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能够挠动万物的,没有比风(巽为风)更厉害的了;“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能够使万物干燥的,没有比火(离为火)更强烈的了;“说万物者莫说乎泽”,能够和悦万物的,没有比泽(兑为泽)更令人喜悦的了;“润万物者莫润乎水”,能够滋润万物的,没有比水(坎为水)更好的了;“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能够终止万物,能够创始万物的,既是开始又是终止的,没有比山(艮为山)更盛明的了。
《说卦传》第七章里也有一个总结,各用一个字来概括八卦的功能,这一句话是:“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就是说乾卦是刚健的;坤卦是和顺的,是柔顺的;震卦是震动的,巽卦是进入的,其实震卦和巽卦两个都是动,但是震卦是从里往外动,巽卦是从外往里动;坎卦是危险的,是下陷的;离卦是美丽的,是附着的;艮卦是静止的、停止的;兑卦是喜悦的。
所以,八卦是从观察宇宙万事万物进而总结而来的,同时它也可以推及宇宙的万事万物。这难道是八卦新闻吗?是胡编乱造吗?不是,这是古人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发明创造。
后天八卦(文王八卦)的方位出自《易经·说卦传》的第五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这里先说了八卦的次序,然后说了震卦在东方、巽卦在东南等每个卦的方位。
后天八卦图(文王八卦图)
这段文字反映了,至迟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离南、坎北、震东、兑西的方位布局。这个方位与时间的顺序紧密相配,说明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时空合一的规律。一开始说“帝出乎震”,震居正东,于时为正春,“帝”有人说指天帝、上帝,有人说指北极星、北斗星,我认为是指代表万物的元气、创生力,这句话是说万物的元气、生机从东方开始萌发;“齐乎巽”,巽居东南,于时为春末夏初,表示万物出于地上,一片新鲜整齐;“相见乎离”,离居正南,于时为正夏,表示万物彼此见面,互相接触;“致役乎坤”,坤居西南,于时为夏末秋初,表示万物得到养分而茁壮成长;“说言乎兑”,兑居正西,于时为正秋,表示万物成熟,人们因而喜悦;“战乎乾”,乾居西北,于时为秋末冬初,表示万物由成熟而枯老,阴阳相搏;“劳乎坎”,坎居正北,于时为正冬,表示万物极度疲劳衰竭;“成言乎艮”,艮居东北,于时为冬末春初,表示万物的旧生命停止,新生命开始。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八卦的空间方位排列,就会觉得古人太了不起了,因为它完全就是中国大地八个空间方位的大规律。中国大地以中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为中央,看八个方位,先看正东边的震卦,像上海、山东南部、浙江北部这一带都属于正东方。东方是太阳上升的地方,震卦表示打雷,所以这个地方先打雷。怎么会东边先打雷呢?不是同时打雷吗?其实不对,中国大地从东到西是有时差的。古人认为打雷是春天到了的现象,是阳气从大地上生发出来。太阳从东边先升起,所以东边先打雷。
再看东南边的巽卦,如福建沿海一带,巽卦为风,表示这个地方多台风。南边是离卦,离为火,所以南边的广东就热,温度就高。西南边为什么是坤卦呢?坤卦是大地,大地属土,所以西南方属土。中国的西南方,比如四川、云南、西藏都是多山的地区,像西藏就有喜马拉雅山。西边是兑卦,兑卦五行属金。西北是乾卦,乾卦三根阳爻,代表阳刚。也就是西边和西北边都属金,所以中国西边和西北边的金属矿物就很多。北边为什么是坎卦?坎卦为水,北边寒冷,所以为水,是坎卦。东北边是艮卦,艮卦是山,所以东北边有大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和西南两个方位都属土,因为艮卦为山,山是土做的,而坤卦是大地,也是土。我们中国的地理构造很有意思,东北边和西南边都有很高的山,所以这两个方位都为土。
后天八卦的方位实际代表了我们中华大地这八个方位的气候特征、地理特征、物产特征,以及人文特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易经》伟大的地方是认为时空是合一的,后天八卦不仅反映了空间方位的规律,而且还反映了时间流变的规律。万物周期循环,如水流行。随四时的推移,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配上这八个卦,就很清楚了。一年又分二十四个节气,每年360天有余(准确地说是365又1/4天),八卦每一个卦主45天。每卦有三爻,每根爻主一个节气,就是二十四节气。如果按照卦来说,东方的震卦为春分,东南方的巽卦为立夏,南方的离卦为夏至,西南方的坤卦为立秋,西方的兑卦为秋分,西北方的乾卦为立冬,北方的坎卦为冬至,东北方的艮卦为立春。当然关于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一般是用先天八卦。
先天伏羲八卦、后天文王八卦,是北宋邵雍明确提出来的,他根据《易经·说卦传》中关于八卦方位的两个不同的说法,认为“天地定位”一节说明伏羲八卦的四个正位是乾南坤北、离东坎西;而“帝出乎震”一节说明文王八卦的方位。伏羲八卦是先天八卦,文王八卦是后天八卦,我们这一章讲的方位是后天文王八卦。这两种八卦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先天、后天是根据人出生之前和出生之后而言的。伏羲先天八卦说的是自然的本然原则,说明天地起源、自然演化的必然规律,而文王后天八卦是人用之位,是“王者之法”,是人为的规定。
对于这两种八卦的方位,好多人都搞糊涂了,两种怎么不一样啊?南北东西配的卦都不一样,那我究竟要用哪一种啊?我经常开玩笑说,谁叫你遇到我了呢?我告诉你两句话你就明白了,记住:先天八卦看时间,后天八卦看空间。也就是,要看时间问题就看先天八卦,要看方位布局就看后天八卦。虽然先、后天八卦都可以看时间、看空间,但使用的时候还是有区别的,先记住这两句话,然后我会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先天、后天是一回事。
总结一下,后天八卦的四个正位:南边离卦,北边坎卦,东边震卦,西边兑卦;四个隅位:东南巽卦,东北艮卦,西南坤卦,西北乾卦。
到这里,我们讲了两仪(阴阳)、四象、八卦等《易经》的基础知识。接下来,我们将要进入《易经》六十四卦的神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