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我学习《易经》的经历

首先,欢迎大家走入《易经》的神妙世界。《易经》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离我们很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能与《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在雾霾的天气下要怎么呼吸,我们会呼吸吗?我们的一菜一饭要怎样搭配?我们适合做什么工作,不适合做什么工作?适合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谈恋爱,不适合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谈恋爱?在职场上,和不同的上司要怎样相处?这些人生的问题,或许我们都可以从《易经》这本书里找到解答。

《易经》究竟是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我先说一说我是怎样接触到这本书的。

我上中学的时候,正值“文革”,那时候像《易经》这类书是要被当作“四旧”烧掉的。听说《易经》是本算命的书,我特别好奇,就偷偷地看,但是看不懂,只看到里面有两种线,一种长线,一种短线,感觉特别神秘。我有一个远房亲戚,是个道士,“文革”的时候还俗了,我偷偷请教他关于《易经》的问题,他就给我讲阴阳五行、六爻、八卦。后来我父亲知道了,他告诉我《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易经》可以用来看病。我父亲是第一届国医大师,他告诉我学中医有两本书是必须要读的,一本是《黄帝内经》,另一本就是《易经》。我国古代有个“药王”,叫孙思邈,他就说过:“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不懂《易经》成不了一位好医生。)这样一来,我对《易经》就更感兴趣了。后来我读了大学、研究生,学习了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读《易经》了。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南京。在南京,我面向社会开设了一门讲《易经》的课。这在当时是不常见的,没想到来听讲的人挤满了教室,不仅教室的后排空地、走廊站满了人,就连窗外都站满了人。我看到大家对《易经》这么感兴趣,感到非常高兴。

为了讲好《易经》,我开始大量收集有关《易经》的资料。我发现不仅我们中国人对这本书很着迷,还有很多外国的科学家对这本书也很着迷。比如,德国有一位数学家,叫莱布尼茨,他就从《易经》八卦里看出了二进制;丹麦有一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叫玻尔,他从太极图里看出了互补原理。

这本被很多中国人当作封建迷信、算命的书,却被外国人当作宝贝,这更加激发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于是我萌发了要编一部《易学大辞典》的念头。当时,没有电脑,也没有互联网,收集资料完全靠人工。我查找了古今中外大量的资料,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主编完成了《易学大辞典》,一共172万字,1992年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易学工具书。接着,我又花了两年的时间主编完成了《易经应用大百科》,1994年出版,这也是我国第一部《易经》应用的百科全书。

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一方面,我渐渐发现《易经》非常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我也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觉得还是应该跟随名师学习。当时有一位研究《易经》的泰斗,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著名教授朱伯崑。朱先生在我编写《易经大辞典》的时候,曾经指导过我,于是我就给他写了一封信。

在北大攻读博士的三年中,我的收获是巨大的。朱先生一生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易学上面,他的代表作是四卷本的《易学哲学史》。他发现,我国历代著名的思想家基本都受到了《易经》的影响。有的是对《易经》进行了研究,有的是借《易经》来阐发道理。他还告诉我,他的老师冯友兰先生一生都特别重视《易经》。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的开创性人物,他把《易经》看成宇宙代数学,是最高的哲学。

冯先生对《易经》的评价对我触动很大,本来我和大家一样,以为《易经》就是讲占卜、算命的书,没想到它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冯先生晚年曾说过,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好好研究《易经》哲学,而朱伯崑先生恰恰就在这一点上弥补了冯先生的遗憾。可以说朱先生几乎是用一生的精力在研究《易经》、易学哲学。

我在跟随朱先生学习《易经》的日子里,深深为朱先生独到的见解所折服。朱先生的易学哲学研究使他成为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的第三代带头人。1998年,在朱先生七十五周岁生日时,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朱先生办了一次研讨会,会上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陈来教授深情地说:“朱先生是继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之后的第三代中国哲学的代表,希望朱先生一个人写一部中国哲学史。”

会后,我就问朱先生:“您写吗?”朱先生说:“我不写。”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再写也写不过冯先生。”我听了之后感到非常震撼,这就是朱先生,他知道要全面超过他的老师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在易学哲学上下功夫,在易学研究上超过了他的老师。我也深深地知道,我要在易学研究上超过朱先生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一辈子潜心学习《易经》,希望在不断地学习中有所收获。

博士毕业后,我一直跟着朱先生。朱先生先后领衔成立了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国际易学联合会。我就帮朱先生做一些筹备的事和学术活动的事,不仅能常常听到朱先生的真知灼见,而且还切实地感受到了朱先生那一份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振兴中华的强烈使命感。

2005年,他把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的重任交给了我,没想到2007年5月他就去世了。2017年,朱先生仙逝十周年的时候,为了缅怀朱先生,北京大学召开“易学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暨朱伯崑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会”。

朱先生天国有灵,我相信,这次我关于《易经》的解读,一定会得到他的加持。《易经》一定也会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ZrxsyE1L+EodRP3hCOyBgIZOYrgAPieVSf3GgVky8Rb6f355o4E5r0GW5mWI5vo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