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100 年前的西汉前期,江淮之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数千名“俊伟之士”,云集古都寿春,纵论天下兴亡,探讨学术方技,寻求治国良方,而他的倡导者,就是被南宋史学家高似孙在《子略》中称为“天下奇才”的淮南王刘安。

一 天下奇才

淮南王刘安(前 179 —前 122 )为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为王 42 年,享年 58 岁。淮南王博学多才,思维敏捷,著述宏富,留下的主要著作就有二十多种,涉及哲学、文学、音乐、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成为一座智慧的宝库。《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说:

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新出,上爱秘之。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又献《颂德》及《长安都国颂》。

这里记载,属于叔辈、 41 岁的淮南王于前 139 年,将《内篇》作为珍贵的礼品,献给即位刚两年、年仅 18 岁的侄辈皇帝汉武帝。当时还写下了评论《离骚》的专论《离骚传》,这是我国最早研究《离骚》的文章,奠定了两千年来评价《离骚》的基调。淮南王作为西汉文学巨子,谙于辞赋。《汉志》中载有“淮南王赋八十三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淮南歌诗四篇”。淮南王及群臣的辞赋著作,占《汉志》“屈原赋”类著作的三分之一。淮南王特别爱好“鼓琴”,在《汉志》中就留下了《琴颂》的篇名。在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中,收有题名刘安的《招隐士》。在《古文苑》中,载有刘安的《屏风赋》。淮南王在《易》学研究方面也极为突出。《汉志》所载《易》类 18 种学术著作,就有“《淮南道训》二篇”。淮南王聘请九个高明的《易》学专家,潜心研究天地阴阳变化之道,又称“九师说”。淮南王对《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并有所创新。著有《庄子略要》和《庄子后解》,《文选》李善注中多处引用了两书的佚文。

淮南王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淮南王所著的《外书》、《中篇》数十万言,已全部失传。而《汉书·楚元王传》中记载:

上(即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

这两部大约是养生术和炼丹术著作,所记载的是“神仙黄白之术”。“神仙”研究的是“保性命之真”的方技,包括导引、按摩、吐纳、服饵等。“黄白”即用化学方法从各种矿物质中提炼黄金白银。当年刘向曾按书中方法提炼黄金,没有成功。而在《淮南万毕术》中,也记载了大量的科技研究成果。淮南王对天文学也做过研究。《汉志》“天文类”中有《淮南杂子星》十五卷。除了上述记载以外,见于《隋书·经籍志》的,尚有《汉淮南王集》一卷、《淮南变化术》一卷、《淮南中经》四卷、《淮南八公相鹤经》二卷等。

淮南王的上书仅存一篇。建元三年(前 138 年),闽越伐围东瓯,东瓯告急于汉。建元六年(前 135 年),闽越又举兵攻击南越,刘安给武帝上书,留下了《谏伐闽越文》,保存在《汉书·严助传》之中。

可以知道,淮南王著述之丰富,涉猎之广泛,影响之深远,都是罕见的,而被高似孙称为“天下奇才”,亦是恰如其分的。

二 绝代奇书

淮南王的著作流传至今的,主要是《淮南子》。全书二十一卷,二十余万言(今存仅 131 324 字)。刘安称之为《鸿烈》和《刘氏之书》。究其写作宗旨,《要略》中说:“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含有成一家之言的意思。当代学者胡适在《淮南鸿烈集解·序》中誉之为“绝代奇书”,就其思想体系和影响来说,自然是独树一帜,有其奇特之处。

祖、父辈的自杀惨剧,宫廷斗争的暗无天日,秦汉战争的生灵涂炭,“文景之治”的相对繁荣与隐藏的深刻的社会矛盾,凡此种种,促使这位饱学的侯王,不断思索着天下长治久安之策,于是《淮南子》这部融黄老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儒家的仁政学说、法家的进步历史观、阴阳家的阴阳变化理论以及兵家的战略战术等各家思想精华为一体,而以道家思想为主旨的学术创新之作,便在他的主持之下,应运而生了。

其一,《淮南子》思想深邃,理论透辟,集道家之大成。

东汉高诱《淮南子注·叙》中指出:“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又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中说:“《淮南鸿烈》实可谓集道家学说之大成。”《淮南子》设有《原道》、《道应》、《俶真》、《精神》等篇,探讨“道”的精义、道家的宇宙生成论以及道家生命的学说,仅《道应》就引用《老子》 52 处;而全书引用的《庄子》,王叔岷认为有 223 处。《淮南子》的“道”论及“无为”论,全部来源于《老》、《庄》,而第一次对春秋以来流行三百五十余年的“无为”论,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

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脩务训》)

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耆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政事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若夫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己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 ,泥之用 ,山之用蔂……此非吾所谓为之。《脩务训》)

何谓无为?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惠,可谓无为矣。(《诠言训》)

可以知道,《淮南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消极顺应自然,而是按照“自然之势”和人类自身及社会规律办事,不要人为地违背它,这样才能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完整统一。而那种“以淮灌山”、不尊重自然规律、得不偿失的荒唐行动,才叫“有为”。这就彻底划清了“无为”与“有为”的界限。可以说,这是《淮南子》对道家理论的创新,成为西汉治国、修身的利器之一。

其二,《淮南子》文笔瑰丽,雄浑多姿,成为“文宗秦汉”的典范作品。

高似孙在《子略》中说:“《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淮南》之议论,错于不韦之流。”《淮南子》博采众长,继承了先秦文学和诸子的创作手法,开创了具有鲜明西汉特色的雄浑博大而又绚丽多彩的文风。道家思想的超逸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楚文化的瑰丽神奇和浓重的浪漫气息,成为韵、散结合的西汉政论散文的典范,对汉赋及其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淮南子》对艺术形式的运用,独具匠心而得心应手,长于铺陈而又妙语连珠,巧设譬喻和善用神话故事,一气呵成而又韵律和谐。《淮南子》的文采,冠绝一世,备受历代文人青睐。南朝梁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评论淮南王及其作品:“是以淮南有英才,武帝命相如视草”(《诏策》),“《淮南》泛采而文丽”,“《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诸子》),“淮南崇朝而赋《骚》”(《神思》),“而楚人之多才乎!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辨骚》)。刘勰对淮南王的才华和《淮南子》的“文丽”,极为推崇,并给予了准确的定位。

其三,《淮南子》中杰出的科技成就,泽惠古今,令人称“绝”。

《淮南子》虽不是自然科学著作,但其中牵涉到的如天文、物理、化学、农学、医药、水利、气象、物候、地理、生物进化、乐律、度量衡等诸方面的科技成果,成为其宇宙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汉代的最高科技水平,有的流传两千余年,到今天仍然泽惠后人。

比如:二十四节气的完整、科学的总结,第一次见于《淮南子·天文训》:“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淮南子》中用北斗斗柄的旋转来确定季节,构成了一个天象、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月、农事、物候、气象、干支、音律、方位等的完整体系,成为两千余年我国历代朝廷施政、农事、祭祀、渔猎、实施刑法、军事活动等各种大事的主要依据,也成为道家天道观中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

《淮南万毕术》中对利用太阳聚焦取火,也有奇妙的创造:“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

其制作方法是:把坚冰打磨成圆形凸透镜的形状,对着太阳,能够使光线折射会聚为太阳的“影子”,把艾叶放在后面,就能使它燃烧。水火不相容。制成冰透镜后,却能得火而冰不致融化,这真是巧夺天工的创造。

可以知道,《淮南子》作为西汉黄老道家治国理论的结晶和汉代科技成就的最高代表,在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确实是空前绝后的,胡适称为“绝代奇书”,是实事求是的。

三 研究与版本

《淮南子》问世之后,引起了汉代朝野的极大关注。见于记载的就有汉武帝、刘向、刘歆、扬雄、王充、许慎、马融、卢植、高诱、应劭等人。当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应该对《淮南子》也不陌生。在《史记》三家注中,就引用《淮南子》七十多条,说明《史记》对《淮南子》采摘甚多。东汉学者许慎大约在 42 岁作《淮南间诂》,并把研究成果写入《说文解字》之中。 150 年后,汉末学者高诱,继承前贤研究成果,前后用了八年时间,完成了《淮南子注》。许慎、高诱,成了汉代研究《淮南子》的功臣。

到了宋代,许慎和高诱注本,皆成了残卷。北宋学者苏颂《校淮南子题序》中认定八篇为许注,十三篇为高注,但两家注文皆已相掺。现在保存最早的二十一卷北宋本,是由清代道光年间刘泖生所抄, 1920 年收入上海涵芬楼影印的《四部丛刊·子部》之中。《淮南子》的另一种主要版本是二十八卷本,收入明英宗正统十年( 1445 )《正统道藏·太清部》第 863 867 册。其中把《原道》、《俶真》、《天文》、《地形》、《时则》、《主术》、《氾论》分成上、下,形成独特的版本体系。

《淮南子》传入日本很早。在《日本国见在书目》中,收录唐代或唐代之前《淮南子》注本就有三部,许慎、高诱各有二十一卷本。日本发现的唐抄本《淮南鸿烈兵略残卷》,说明唐代之前许慎注本已传入日本。而在日本 Naikaku Bunk 保存的朝鲜活字本《淮南鸿烈解》二十八卷,大约成书于 1670 年前后。就是说,在清朝康熙九年,《淮南子》在朝鲜半岛已经刊印。

在中国数千年的学术史上,两千一百年间,《淮南子》研究成为一大奇观。首先是同朝代的许慎、高诱等,潜心研究《淮南子》。高诱曾在《淮南子注·叙》中发出这样的感慨:“故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是以先贤通儒述作之士,莫不援采以验经传。”一千五百年后,清代乾嘉及其后的学者王念孙、王引之、黄丕烈、顾广圻、庄逵吉、钱塘、卢文弨、朱骏声、曾国藩、吴汝纶等,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对《淮南子》进行校勘的是学术巨擘王念孙。这位 70 高龄的学者,九校《淮南子》,订正九百余条,其精华留在《读书杂志·淮南内篇》二十二卷之中。另一位学者钱塘,为《天文训》作了《补注》。严谨的学者高诱,对于《天文训》,留下了“诱不敏也”的记载,给后人研读天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钱塘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淮南天文训补注》,使极其复杂而宝贵的《天文训》的要义,可以为后代学者理解和运用。到了清季晚期及近、现、当代,大批的研究者踵武先贤,继续求索。梁启超、胡适、吴承仕、杨树达、马宗霍、于省吾、刘文典、何宁、张双棣等人皆有评论和著作问世。 1931 年出版的胡适《淮南王书》中,首先对《淮南子》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香港学者刘典爵、中国台湾学者于大成、美国学者安乐哲、加拿大学者白光华、日本学者池田知久等,也都致力于《淮南子》研究,成就卓著。可以说,至少在唐代,《淮南子》就已经走向了世界。

四 本书整理方式

本书采用的底本是上海涵芬楼影印刘泖生影写北宋本。用作对校的有明《道藏》本、清《道藏辑要》本,用作参校的有明刘绩《补注》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庄逵吉本等,并参考古今中外数十种《淮南子》研究资料。精心校勘,力求保持宋本原貌,而又融会最新研究成果。

对影宋本注文的处理,采用北宋苏颂《校淮南子题序》、清劳格《读书杂识》、清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清陆心源《仪顾堂集》之观点,认为《缪称》、《齐俗》、《道应》、《诠言》、《兵略》、《人间》、《泰族》、《要略》八篇为许慎注,其余十三篇为高诱注。然二注已多有相掺。

对北宋钞本之误进行校定。其校勘结论,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北宋本衍文用( )表示,如《天文训》:“道(曰规)始于一。”脱文用[ ]表示,如《原道训》:“夫精[神]气志者。”

本书注文除了依据许慎、高诱原注外,并参照《尔雅》、《说文》、《方言》、《广雅》等,力求符合原意。注音采用《说文》、《广韵》、《集韵》、《韵镜》等记载,按照语言演变规律,标出今音。译文以直译为主,基本采取句句对译的形式,使古今文义一目了然。

对本书正文的分章析句,基本上以韵段划分为主,并参照其他版本,斟酌而成。

本书采用标准的简化字。文中出现的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除通假、古今字基本保持原貌外,异体字大多以简化正字取代。由于校勘需要、繁简字对应有误、繁简字无法对应等原因,保留了少量的异体和繁体字。

陈广忠
于安徽大学草野居
2011年8月25日

附记

本次修订,增加了一些内容。主要有:补充了《地形训》五行相生相克图( 221 页)。《淮南子》中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五行生克及五行休王理论,这一学术观点备受后人重视;增加了对五行内容的解释( 175 222 页);补充了“五德转移”说的解释( 591 页);参考《道藏本》二十八卷本,调整了部分段落( 24 25 26 页);依照刘绩补注本,补充了“脾主舌”的内容( 340 页),与“脾为雷”相应,五藏所主归于完整。并改正了一些误字。 2xks06ULQVZpvT4dcl6IPMQ7rr7aiqjzLN8m90cBYq83cbcuK6dfvtBbWunVA9q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