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本为侯国,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相互称王)。本来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楚国作为蛮夷例外),现在中原诸侯也互相称王了,真是世道变了。
齐威王(前378—前320)是田齐的第四代国君,执政三十七年,是战国时代很有成就的一位君王,也是一位饶有趣味的历史人物。他是齐桓公的儿子。不过,他父亲齐桓公并不是管仲辅佐的那位知名“老板”。
那位大名鼎鼎、位居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齐威王田因齐的父亲为妫姓(妫音guī,传为虞舜之后)田氏,名午,公元前374至前357年在位。前者是姜姓齐国的霸主,后者是田氏齐国的名君。两个齐桓公之间几乎相差三百年。
要说田氏齐国如何取代姜姓齐国,那可有老长的故事了。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把田氏代齐的始作俑者,追溯到春秋早期的田完(前705—?)。田完,字敬仲,本来是陈国(陈国为虞舜之后裔所封)的公子。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政治动荡,田完逃亡到齐国,被齐桓公小白收留,并委以重用。从此,田氏族姓生息繁衍,事业发达。特别是在田恒(汉代避文帝刘恒名讳改名田常)即田成子(前485年即位)时期,势力进一步发展。田成子先是在幕后操纵了弑齐悼公,改立齐简公的事件,并担任左相之职。进而在前481年发动政变,杀死齐简公,拥立其弟齐平公即位,独揽齐国大权。田成子的行为当时曾引起孔子的义愤。孔子斋戒三日,请求鲁国出兵讨伐田成子。庄子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就是指田成子取齐国一事。据说为了旺盛人丁,田成子广选身高七尺以上美女为姬妾,任由宾客舍人出入自家后宫。在他死的时候,竟然生有七十个儿子。
几十年后,即公元前404年,田和(?—前384)取代姜姓齐国,自立为国君;又过了十七八个年头,到公元前386年,在魏国的斡旋下,田氏政权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认可。
田和就是齐太公。从田完入齐,到田和得国,已历经十代了。《史记》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讲的就是这个家族发家、败家的故事。
公元前379年,即齐威王出生的前一年,已经靠边站多年的姜姓(姜姓吕氏)君主齐康公吕贷(前404年即位),寂寞地死在一个海岛上。如今山东烟台市芝罘岛上,有一个叫康公墓的地方,有人推测就是齐康公吕贷的遗冢,虽然证据存疑。
从齐太公田和开国算起,传到齐威王田因齐,是第四代国君。
公元前357年,齐威王登基之时,正值二十二岁的华年。新君上任三把火,照理该有所作为,可齐威王一副懒洋洋的样子,对国事毫不经心,大臣们也乐得逍遥。几年下来,“诸侯并伐,国人不治”,诸侯动辄欺负齐国,国内政治乱糟糟的。
据说经过了九年(时间是长了点儿)的观察,齐威王像变了个人似的。有一天,他突然发布诏令,请即墨和阿这两个城邑的一把手进京述职。
在召见即墨大夫的时候,齐威王和颜悦色地说,自从你担任即墨的领导人以来,我天天听到有人说你的坏话,但是,中央派员前往巡察,发现你治理下的即墨,田畴垦辟,百姓丰足,政治清明,社会安宁。这说明你不巴结我身边的人谋求赞誉。我要重加封赏,表彰你出类拔萃的政绩。
在召见阿大夫的时候,齐威王看着这位官员不自信的眼神,冷冷地说,自从你主持阿邑的工作以来,天天都有人在我耳边说你的好话,可是,我派人到阿邑了解情况,发现那里田野荒芜,民众困苦。赵国侵犯边鄙,你不能救援;卫国犯我领地,你竟浑然不知。你分明是花了大钱贿赂我身边的工作人员嘛!于是,对阿大夫处以极刑,对自己身边那些妄加毁誉、搬弄是非的侍臣,也严惩不贷。
●明察政绩,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成为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一份重要经验。
齐威王明辨是非,不依据秘书、侍从吹风考察干部,而是从经济发展、民生优劣、社会稳定等实际绩效,评判地方官的真本事。从此以后,各地的卿大夫再也不敢弄虚作假,齐国的治理形势大变。明察政绩,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成为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一份重要经验。
邹忌(约前385—前319)是先朝旧臣。齐威王即位,以擅长弹琴著名的邹忌前来晋见,齐威王客气地招待了他。
有一天,齐威王正在抚琴自乐,邹忌突然推门而入。“大王的琴弹得真好”,邹忌笑眯眯地说。齐威王一贯对阿谀奉承保持着高度的戒备,警惕而略带恼怒地说:“先生刚进屋,还没有仔细听我弹琴,怎么就说我谈得好?”邹忌侃侃而谈,讲了一番大弦、小弦各得其宜、指法纯熟随心所欲的琴理,然后话锋一转,说:弹琴之道与治国之道,其实是相通的。
邹忌说,大王,您看:大弦缓慢并且温馨,象征国君;小弦高亢明快并且清亮,象征大臣;勾弦用力但放开舒缓,收放自如,就如颁布国家的政令;弹出的琴声和谐,七弦配合协调,曲折不正之声不相干扰,象征四时和顺,不误民时。琴声回环往复而不乱,象征政治昌明;琴声连贯而轻快,象征国家转危为安。所以说,琴音协和就如同君臣各尽其责,政通人和,就能保天下太平。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没有比调和五音的道理更相像的了。
齐威王点头称赞。不久,邹忌被齐威王任命为国相。《史记·孟子列传》说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干’有游说的意思),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就是指的这件事。
有一件事可以反映出,邹忌是怎么辅佐齐威王治国的。
有天早晨,风和日丽,邹忌的心情也特别好,穿戴好衣冠,准备上朝,一边顾镜自怜,一边笑着对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哪个更英俊?”邹忌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妻子回答说:“当然是我家先生最帅气,徐公怎么能比呢!”
家住城北的徐公,是齐国出了名的大帅哥。邹忌虽然心里很得意,还是不自信地问侍奉自己出门的侍妾:“我与城北徐公,谁更英俊?”侍妾说:“您当然比徐公更帅啦!”
第二天,邹忌正在接待一个来访的客人,也问了客人同样的问题,客人毫不犹豫地说:“徐公不如您帅啊。”
不久,城北徐公来拜访邹忌,邹忌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觉得自己实在比不上人家;揽镜自照,更觉得差远了。这天晚上,邹忌失眠了。他觉得自己真是好笑:妻子说我美,是对我有偏心;侍妾说我美,是对我有惧怕;客人说我美,是有求于我而讨好我嘛!我怎么能当真呢?
第二天来到朝堂上,邹忌把自己的感悟与齐威王作了分享,意味深长地说:如今的齐国,疆域辽阔,方圆千里,城池多达一百二十座。您身边的侍姬、近臣,无不偏爱大王;朝廷里的大臣,无不惧怕大王;举国上下,无不有求于大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由此看来,您一定是深受他们的蒙蔽,听不到真话了呀!
治国理政,没有比领导人听不到真话更可怕的了!
●治国理政,没有比领导人听不到真话更可怕的了!
齐威王连连点头称善,马上发布了一道诏令:“全国所有的官吏百姓,凡是能够面刺寡人之过者,得上赏;能够上书劝谏寡人者,得中赏;能够公开议论寡人错误缺失、并且传到了我耳朵里的,得下赏。”
于是,臣民们上书言事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战国策》用了“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这几个字来形容。
一次,齐威王会见魏惠王,“会田于郊”。大概古代国君会见,会以狩猎的形式相见。
魏惠王问道,大王您有宝物吗?
威王说,我没有。
魏王得意地说,敝国虽然不大,犹有直径一寸的宝珠十颗,悬挂起来,足以照耀前后各十二辆车乘。你们齐国号称泱泱大国,怎么却没有宝物呢?
齐威王说,寡人视为宝物的东西与大王您不一样。我有能臣檀子,守南城,楚人不敢东寇,泗上十二个诸侯皆来朝拜我;我有能臣田盼,守边境高唐,则赵人不敢窥视黄河;我有能臣黔夫,守徐州,则边疆无警信;我有能臣种首,治理盗贼,则路不拾遗。吾国疆域千里,清明如日月,岂止照耀十二辆车乘呢?
魏惠王惭赧而去。
《资治通鉴》对于前面几则故事都没有在意,唯独对上面这则故事作了详细记载。在卷二周显王十四年(前355)这一年的记事中,几乎只是单单记载了这件事。司马光想告诉我们什么呢?那就是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治国理政,选拔优秀人才,各司其职,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谓珠宝,皆如粪土耳。
●治国理政,选拔优秀人才,各司其职,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