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秦赵之争

战国七雄中,撇开偏安一隅而苟安的燕国和四面受敌、国土日蹙的韩国不谈,其余五国各有优长。经济实力最强的是齐国,国土纵深最广的是楚国,变法图强最早的是魏国,而军事实力最强、骑兵和名将最多的则是秦国和赵国。

秦、赵本为同祖同源,是商朝末年的名臣飞廉(又作蜚廉)之后。飞廉长子恶来为秦的先祖,次子季胜为赵的先祖。有学者认为秦、赵二国都是嬴姓赵氏,他们的分族发展在商周之际。秦的建国,始于周平王东迁,距飞廉大约有三百年;赵的建国源自三家分晋,距离秦、赵分族发展约有六百多年。

赵氏家族在三晋之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当年赵衰(?—前622)追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回国后辅佐晋文公称霸。其子孙赵盾(前655—前601)、赵朔(前637—前595)相继执掌晋国政柄。由于贵族间的内斗以及家族内部的纠葛等引起的下宫之难,赵家势力几乎遭受灭顶之灾,留下了遗孤赵武(?—前541),即所谓“赵氏孤儿”。及至赵武长大成人,在晋景公(前599—前581在位)时获得家族封邑,重新振兴了家族势力;到了孙子赵鞅即赵简子(?—前476)时期,赵家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赵简子推行郡县制等改革,公元前513年著名的“铸刑鼎”事件,让贵族的行为规范也受到公布的法律文书约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完成的。接下来其子赵襄子发扬了父亲的事业,完成了三家分晋。父子二人功业卓著,被称为“简襄之烈”。

赵肃侯、赵武灵王父子执政的五十多年,是赵国长足发展的时期。燕昭王、秦昭襄王这两位战国时期著名的国君,都因得到赵武灵王的支持而回国即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消灭中山国,开辟北方三郡,更是将赵国的国势带入了顶峰。遗憾的是,由于亲情泛滥以及凡心未泯,赵武灵王在禅位之后又萌动了抓权的心思,这差点葬送了他的国家,结果虽然国家无恙,但最终丢了自己的性命。

赵惠文王时期(前298—前266在位),赵国已经在走向平庸。这个时期也不是没有人才,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都大名鼎鼎。将相和更是千古佳话。赵国的平庸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分析起来还是国家战略模糊不清的问题。

赵国不断地与燕国、齐国甚至韩国开仗,却并不知道国家发展的方向在哪里。这个问题在赵肃侯时期就是如此,肃侯甚至跟各国开战,赵武灵王只是想多割一些地盘,赵惠文王更是争面子胜过里子。

●赵王固然在会盟中没有失去面子,甚或占了上风,但是在外交上则是丢分的。

就以渑池之会为例。秦昭襄王是想缓和秦、赵关系,为全力进攻楚国做外交工作,可是蔺相如却在鼓瑟、击筑问题上争短长。赵王固然在会盟中没有失去面子,甚或占了上风,但是在外交上则是丢分的。本来秦昭襄王有求于赵国,在秦、楚之争中,希望赵国持绥靖态度。从这点出发,赵国应该有自己的要价或者提出条件,甚至可以考虑与楚国结盟以拒之。现在秦国在外交礼仪场合,以无礼居高临下,然后以放下身段而给了赵国面子,秦国并没有损失任何东西,赵国就以为自己赢了面子,甚至有些满足,却放弃了自己的战略筹码。也许赵国尚且心有余悸,但是,弱国与强国相交,当对之以智。赵国赢得了面子,秦国达到了外交目的。

没有战略目标,争一时一事之短长,这是赵国成为失败国家的最大原因。反观秦国,从魏冉——特别是范雎入秦以来,一直遵行着“远交近攻”的策略,步步推进,逐步为吞并六国创造条件。

●没有战略目标,争一时一事之短长,这是赵国成为失败国家的最大原因。

赵孝成王时期(前265—前245在位),更是政事不臧,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国力一蹶不振。末代赵王不知振兴,唯求苟安,大将廉颇、李牧或出亡或被杀,赵国的灭亡已经是笃定的了。

赵国的兴衰史及其内外原因可以看作是六国衰亡的一个样本。 lecMGgzJAdmnXcDmTciDMtnIuspjFjBh8Q9XzZArfPKNVVEBBN+/YkC3GXAurU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