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苏秦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彼此争霸,战争接二连三地发生,同时学术思想也跟着蓬勃发展。几位有名的思想家,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法家的韩非和李斯等,都是代表人物。

当时,由于各国冲突不断,诸侯都为自己国家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这时出现了两位声称能够帮他们解决问题的人——苏秦和张仪。

苏秦主张“合纵”,建议南北六个国家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秦国;而张仪想出来的策略却是要六国通通跟秦结盟,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叫作“连横”。他们如何以各自的滔滔辩才去说服六国呢?我们赶快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年轻时曾往齐国拜当时有名的纵横家鬼谷先生为师。学成返乡后,苏秦心想:“既已学得辩术,我应该设法筹些盘缠,到各国去游说,或许可以谋得一官半职。”谁知,苏秦与家人商量时,却遭到他们一致反对。

苏秦的母亲、妻子以及嫂嫂都劝他说:“不管你要种田也好,经商也罢,总比靠唇舌混饭吃要可靠多了。”

他的两个弟弟看苏秦失望的样子,便对他说:“既然哥哥善于游说,何必远行,不如就在家乡游说周王,或许可以得到周王赏识!”

就这样,苏秦便决定去拜见周王。当时在位的国君是周显王,他听说苏秦求见,便令苏秦先到馆驿住下,再安排时间见面。然而显王左右的臣子们知道苏秦只是个普通人家的子弟,恐怕他只会卖弄唇舌,没什么真才实学,所以一直把他留在馆驿中,并不保荐给显王。

一住就是半年,苏秦连跟周王说话的机会都没有,更别提想求得什么官位。

苏秦又失望又气愤地回到家中,这次他再也不听家人的劝告,毅然变卖了些家产,雇了个仆人,置办所需的行装、车子和费用,便周游列国去了。

可惜他时运不济,几年后除了对各国更加了解外,其他一无所获。

他知道秦国用商鞅(yāng)变法,国富民强,便出发去秦国。那时候,秦孝公已经去世,接见他的是秦惠王。苏秦见机会来了,便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向惠王说了一篇大道理,表示愿帮秦国并吞诸侯,统一天下。

然而惠王不久前处死了商鞅,对游说之士憎恨极了,于是对苏秦说:“寡人以为‘羽毛未成,不可高飞’。寡人即位不久,诸事未熟,还是等时机成熟时再谈兼并天下吧!”

苏秦明白惠王的意思,他无计可施,盘缠又快用尽了,只好又抑郁地回到家中。结果,家人都十分看不起他,尤其正在织布的妻子,甚至没有停机和他相见。

羞愧不已的苏秦决心继续钻研书中的道理,他找到姜太公所写的《阴符》一书,如获至宝般夜以继日地苦读。史书记载他“锥刺股”,就是说他在看书的时候,手里握着一把锥子,如果自己因疲累而打盹(dǔn)儿,就用锥子刺大腿来提振精神。

一年以后,苏秦已经从书中学会了从别人说话的表情而看出他心里的意思,于是决定再次到各国去游说,一展自己的长才。

他嘱咐两个弟弟要好好照顾父母、家人,便出发前往赵国。谁知赵国的宰相奉阳君根本不理会苏秦,再度吃了闭门羹的苏秦转而来到燕国。

苏秦在燕国住了一年多,好不容易才见到燕文侯。他不忘先赞美燕国军备精良,人民安居乐业。接着,他又告诉燕文侯:“贵国之所以能不受秦国的侵略,是因为有赵国在南方作为屏障。不过,如果赵国发兵攻打贵国,想必是轻而易举的。然而大王不和赵国交好,反倒割地取媚于秦国,这样的做法显得不够聪明。”

“哦!那该怎么做才对呢?”燕文侯问。

“依臣的愚见,不如先与赵国结好,再团结列国诸侯,合力防备秦国的进攻。这样一来,燕国才能维持长久的安定。”

燕文侯点头说道:“先生说得很有道理,可是敝国是个小国,就算寡人想联合各国抗秦,恐怕诸侯也不肯呀!”

苏秦早有心理准备,他神情笃(dǔ)定地对燕文侯说:“大王不必忧虑,臣虽不才,但愿凭真本事前去面见赵君,我有把握可以说服他和大王订约。”

燕文侯听了大喜,于是赠给苏秦车马、金帛(bó),并派人陪同苏秦一起前往赵国游说。

当初不愿重用苏秦的赵国宰相奉阳君这时候已经死了,所以苏秦很容易便见到了赵肃侯。

赵肃侯以上宾之礼对待苏秦,问道:“先生远道而来,是否有所指教?”

苏秦先恭敬地向赵肃侯施礼,然后不疾不徐地说:“臣景仰大王贤德已久,今日总算得见。”

“先生客套了!”赵肃侯微笑着说。

“不,不!实在是因为前宰相奉阳君没有雅量接纳有才能的人,故天下贤士们都裹足不前;如今奉阳君已不在人世,臣才敢冒昧前来,略陈愚见,愿向大王效忠。”

苏秦接着又说:“臣以为保国莫如安民,安民莫如择交。选对了邦交国,百姓就可以平安无事;万一选择错误,百姓恐怕不得安宁。放眼当今山东各国,就属赵国最强,地有二千里,兵有几十万。不过,赵国并非没有外患:一个是西方的秦国,一个是东边的齐国。尤其以秦国对赵国的威胁最大。但为什么秦国一直不敢发兵攻打赵国呢?”

说到这里,苏秦略停了停,赵肃侯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那是因为秦国怕韩、魏两国抄他的后路呀!韩、魏是赵国南方的屏障,该二国并没有什么高山大河的天险,秦国一旦出兵,就可以逐渐吞并两国。等两国投降之后,赵国必然会遭到秦的侵害。臣考察天下版图,列国的面积比秦大五倍,而兵力则有十倍之多,如果六国合力抵抗秦国,秦一定战败;否则秦将会继续进攻各国,届时诸侯只好割地求和,这实在是自取灭亡,后果不堪设想!

“依臣愚见,大王应该邀集列国将相于洹水,与韩、魏、齐、楚、燕共结联盟,抵御秦国。这样一来,秦国就算再强,也不敢以一国之力向六国挑战,请大王三思。”

赵肃侯听了苏秦这篇头头是道的说辞,心服口服,高兴地说:“今日先生的宏词高论、治国大计,使寡人茅塞顿开,佩服之至。既然先生有意使天下和平共存,寡人岂有不从之理?”

苏秦所主张的合纵计划又往前迈进了一步!赵肃侯赐给他黄金千镒(yì)、白璧百双、车百辆、锦绣千匹,并拜他为“纵约长”,授了相印,命他邀约列国诸侯共襄盛举。

接下来,苏秦准备游说的对象是韩宣王。

想不到在这个时候,秦惠王忽然发兵攻打魏国,俘虏了魏将龙贾,夺取雕阴城,而且有继续往东进兵的打算。

苏秦唯恐秦兵会攻赵,到时赵国不战而降,他的合纵之计就失败了。于是暗中派人去激怒同窗好友张仪,促使他到秦国当说客,使秦国不攻打赵国。张仪果然中计,说服了秦惠王暂停发兵。

苏秦这才放心地来到韩国,向韩宣王陈述他的合纵计划:“韩国不但地势险要,地大兵强,且天下的强弓劲弩都出自韩国,韩兵个个都是射手,勇猛无比。以韩国兵卒之勇、大王之贤,何必西面事秦,拱手臣服呢?俗话说:‘宁为鸡首,勿为牛尾。’像大王这么贤明的君王,还拥有如此精锐的军队,有朝一日若被人看作‘牛尾’,不是很可耻吗?倒不如和诸侯联合起来,协力抵抗秦国的侵略,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韩宣王听了这席话,不由得握紧了拳头,表示愿意结盟。

出使韩国成功后,苏秦接着来到魏国。魏惠王听说他是奉赵肃侯之命而来,就以上宾之礼待他。

苏秦再一次施展他的口才,对惠王侃侃说道:“魏国地大千里,百姓众多,车马无数,丝毫不逊于楚国,然而竟有一些主张连横侍秦的人。因惧怕秦国的狼虎之威,而劝大王向秦国俯首称臣,这只是苟且偷生罢了,将来大祸临头,魏国深受其害,这些人都罪不可赦。

“当初越王勾践以残败的三千之军与吴国交战,结果竟俘虏了吴王夫差;而周武王也以三千士兵、三百辆兵车,在牧野一战制伏了纣王。他们致胜的关键并非庞大的军力,而是奋勇的威力啊!《周书》上说:‘要铲除草木,必须趁它细小的时候才容易,否则等它长大之后,就得使用斧头了。’因此,这件事情若大王不现在考虑清楚,将来必会带来很大的忧虑。

“大王是位贤君,与其向秦称臣,引狼入室,不如联合列国,永绝秦国这个后患。现在就等着大王您明智的决定了!”

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魏王,他说:“寡人不贤,未曾听过如此贤明的教导。请先生回复赵君,寡人愿意参加联盟,贡献一国之力。”

魏王又赐给苏秦金帛、车辆。苏秦于是辞别了魏惠王,前往齐国游说。

见了齐宣王,苏秦照旧滔滔不绝地施展辩才:“贵国形势险要,物产丰富,兵将数十万。单就临淄(zī)一邑来说,人民有七万户,每家平均有三名男儿,便已拥有二十一万之多的兵力。且军队进攻的时候,如锋锐的刀箭般迅急;两军交战时,好像雷霆般威猛;就连撤退的时候,也如风雨般速捷。

“再者,临淄富强而充实,没有人不喜欢吹竽、鼓瑟、击筑及弹琴,赏玩各种乐器。街道上一片繁荣的景象,百姓不但富足康乐,心志更是高昂,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容光焕发。以大王的贤能,加上齐国的富强安乐,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

大王若有意向西方的秦国称臣,依我看来,那真是太不明智了!

“大王试想,秦国距离齐国十分遥远,若要攻打齐国,必须先穿过卫国阳晋这条要道,再经过亢父这处险阻的山路,车子不能并驶,坐骑不能并行,一路艰险难行。如此说来,大王大可不必忧虑秦国对齐国的威胁。

“然而贵国群臣却献上了错误的策略,竟要大王向秦国屈服,无疑是自取其辱。现在,齐国事实上还没有向秦称臣,而本身又是一个强国,秦国对齐国根本无可奈何呀!

“请大王采纳臣之忠言,参加合纵联盟,与列国协力抗秦,永绝后患。大王以为如何?”

齐宣王也被苏秦说动了,当下点头答应。苏秦心中大喜,他的理想与抱负就快实现了!

紧接着,苏秦来到了楚国,面见楚威王。他凭着犀利的口才与洞悉人心的智慧,有条不紊(wěn)地分析当前情势,以及因应的对策。

威王感动地对他说:“寡人深知秦国之患,可是单以楚国一国之力去抗秦,恐怕不能成功。为此,寡人朝思暮想,食不知味,卧不安席,无计可施。现在听了先生的高论,合纵各国抗秦的确是最好的办法。”

苏秦终于成功了!他顺利地推动了合纵计划,南北六国缔造盟约,他也因此同时成为六国的宰相。

完成使命之后,苏秦动身返回赵国,向赵肃侯复命。由于各国诸侯赠送他许多礼物,以及派遣众多使者送行,一行人的车马声势,简直就像帝王出巡一般壮观!

途中经过他的故乡洛阳,周显王不但派人整顿苏秦要经过的道路,还准备了厚礼在郊外迎接他。

苏秦身佩六国相印,穿着华丽,神气十足,众多随从前呼后拥、浩浩荡荡。他的嫂嫂、妻子和弟弟们见他荣归故里,都低头侧目,弯腰伏地,不敢抬起头来正视。

苏秦见了,笑着问嫂嫂:“为什么你对我前倨后恭呢?”

他的嫂嫂羞愧得掩面答道:“季子(苏秦字)和从前不同了,现在是六国宰相,地位高又有财富。”

“同样的一个人,有钱有势了,亲戚如此畏惧;可是在穷困落拓的时候,亲戚都瞧不起我。自己的亲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般人呢?假使当初我在洛阳有两顷田地,安分守己地耕种度日,今天我还能佩带六国相印吗?”苏秦感叹地说。

说完,他散发千金给宗族亲人及朋友。当年他曾经向一个人借一百钱作为到燕国的路费,现在富贵了,他还给那个人百两黄金。凡是以前对他有恩德的人,他都以厚礼报答。

回到赵国之后,赵肃侯封苏秦为武安君。苏秦派人到秦国去告知秦王,六国已经联成同盟,签订合纵协约。此后有十五年,秦国不敢发兵过函谷关。

虽然如此,秦国并没有放弃吞并天下的野心,所以经常使出诡计,煽动齐、魏两国攻打赵国,企图使苏秦一手造就的合纵盟约瓦解。

这天,秦惠王正和相国公孙衍商议对策,公孙衍建议:“首先提倡纵约的是赵国,大王可以出兵伐赵,看看哪一国先发兵救赵,再转移目标攻打该国。这样一来,诸侯有所忌惮,合约就会瓦解了。”

张仪在一旁听了,暗忖(cǔn):果真出兵攻赵,岂不是辜负了苏秦的托付?于是向秦惠王奏道:“六国刚刚结成同盟,如果此刻便发兵攻赵,其他五国一定出兵相救,秦军很难取胜。”

秦惠王点头表示同意。

张仪接着又说:“六国之中,魏国离秦最近,燕国因在北方较远。大王不如以重礼贿赂魏国,建立友好关系,其他各国必会起疑;另一方面再和燕国结亲,如此一来,合约便不难瓦解了。”

秦惠王觉得有理,于是把襄陵等七城归还魏国,以求和解。秦王又遣使到燕国求亲,把女儿许配给燕太子。

赵肃侯得知这个消息后大为不满,立刻召苏秦进宫,问他:“卿(qīng)家倡议合纵之约,六国协力抗秦,不到一年,魏、燕两国就和秦结亲,看来合约并不可靠。一旦秦国进兵赵国,难道魏国和燕国会出兵救赵吗?”

苏秦没有料到秦国会迅雷不及掩耳地进行破坏,他惶恐地对赵肃侯说:“大王请息怒,臣愿出使燕国,应该仍有挽回的余地。”

当时燕文侯已死,燕易王即位。易王继位不久时,齐国趁着燕国居丧,举兵攻燕,夺得了燕国十城。

因此当苏秦求见燕易王时,易王反倒劈头质问他:“过去先王采纳先生的建议,加入合纵联盟,以维系各国和平,而今齐国违约攻我燕国,夺取了十座城池,先生能为我们取回吗?”

苏秦觉得自己愧对燕国,表示愿意出使齐国,要回燕国的土地。

他见了齐宣王,先低头向齐王道贺,然后又抬起头来长叹一声,齐王看了不解,问他是何缘故。

“臣听说一个人宁愿饿死,也不愿吃乌喙,为什么呢?因为就算吃了乌喙,也只是暂时充饥而已,到最后还是会中毒而死呀!燕国虽小,但燕王是秦王的女婿,大王夺下燕国十城,无形中得罪了秦国,这不就像吃了乌喙一样危险吗?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苏秦从容不迫地回答。

齐王听了,脸色一变,几经思量,觉得苏秦的话很有道理,便接受他的建议,把十城还给燕国。

回到燕国后,易王感谢苏秦游说齐王成功,对他更为倚重。

易王的母亲燕文侯夫人,因为仰慕苏秦的才干,就召他进宫,与他私通。易王知道后,非但没有惩罚苏秦,反而更加礼遇。

苏秦唯恐遭嫉,惹来杀身之祸,有意离开燕国。他向易王奏道:“依臣看来,齐国和燕国有一天会起冲突,臣留在这里,不见得对燕国有什么好处,可是如果臣到齐国使用反间计,反而对燕国有利。”

易王问:“卿家如何进行反间计呢?”

“臣假装得罪大王,大王对外宣称要治罪于臣,臣可以借机逃出燕国,齐国会留臣在那里做官的。”

一切果然如苏秦所言,他顺利逃到齐国,齐宣王拜他为客卿。

于是,苏秦就一直留在齐国进行他的计划。他时常引诱宣王行围射猎,饮酒作乐,为的是让齐国一天一天地腐败。

不久,齐宣王薨逝,齐湣(mǐn)王继位。苏秦劝湣王厚葬宣王,以显孝思;又劝他大兴土木,暗中使齐国劳民伤财。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燕国打倒齐国。

后来,燕易王也死了,燕王哙(kuài)即位。魏惠王也传来逝世的消息,由魏襄王承袭王位。楚怀王派人到魏国吊丧,乘机向魏国征兵,共同伐秦。同时,楚王也派遣使臣到齐国来,请求齐国参战。

齐湣王召来大臣们共同商议,众臣都认为秦、齐有甥舅关系,不赞成加入战团。苏秦却主张齐国应该参加,因为魏王、韩王、赵肃侯和燕王都同意出兵,而且齐国也是合纵联盟的一员。

齐湣王听双方所言各有道理,不禁皱起了眉头,犹豫不决。

这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向齐湣王提出谏言,他就是有名的孟尝君。

孟尝君分析说:“伐秦和不伐秦,都不是理想的计策,因为伐秦会与秦国结仇;若不伐秦,则会得罪其他五国。依臣之见,我们可以发兵,但宜采缓慢行军之计。因为只要一发兵,就可以和五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不会孤立无援;而如果放慢行军的速度,就可以观望事情的进展,我们再见机行事。”

湣王一听大喜,当下采纳了孟尝君的建议,派他率领两万士兵,前去助战。

孟尝君刚离开京城,就依计装起病,并请大夫为他看病,齐国的军队于是停了下来。

韩、赵、魏、燕四国的国君,和楚怀王于函谷关外会合,商议进攻计划。虽然楚怀王是伐秦的领导人,可是四国君主却不听他的调度,各自领兵备战。

由于各国不能团结,伐秦终究没能成功,当孟尝君领兵进入秦国边境的时候,五国的军队早已各自撤回了,孟尝君的计谋果然正确。

孟尝君班师回朝,齐湣王龙心大悦,下令重赏。经过这件事,苏秦感到十分惭愧,心想孟尝君比自己聪明,所以才受到齐王的宠信。

从此以后,齐王就很少听信苏秦了。嫉恨苏秦的人以为苏秦失宠,想利用这个机会除掉他。

果然有一天,苏秦在上朝的路上,有一名刺客用匕首奋力刺进苏秦的腹部,苏秦强忍着疼痛,仍旧上朝去晋见湣王。

湣王一见苏秦受伤,连忙命令朝中侍卫捉拿行凶的人,可是刺客早已逃之夭夭,不知去向。

湣王气得吹胡子瞪眼,拍案吼道:“太可恶了!竟敢刺杀朝廷大臣,根本不把本王放在眼里,赶快加派人马,务必要拿他治罪!”随即宣太医来替苏秦疗伤。

苏秦赶紧上奏:“大王不必着急,臣有办法抓到刺客。臣死之后,请大王将臣斩首示众,并宣告说:‘苏秦为了燕国,煽动齐国内乱,刺死他的人是为国除奸,自首可赏赐千金。’这样刺客就会自投罗网。”说完,苏秦便断气了。

齐王照着苏秦的话去做,果然不久便有一个人前来自首,立刻被齐湣王判了死刑。

众人议论这件事,都称赞苏秦的确聪明过人,因为他临死的时候,还能想出计策来替自己报仇。

常识补给站——认识中国乐器

故事中,苏秦曾提及齐国人民喜欢赏玩各种乐器,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琴”“瑟”及“筑”。

琴,乐器名,又称七弦琴。长三尺六寸,宽六寸。相传伏羲氏(一说神农)始创为五弦,后来周文王、武王各增一弦,成为七弦。以金玉圆点饰为徽识。全弦凡十三徽点,按徽拨弹,每徽各成一音。

瑟,乐器名。形状似琴,长八尺一寸,宽一尺八寸,相传伏羲所作,五十弦。后来黄帝改为二十五弦。

筑,古乐器名。形状像琴,有五弦、十三弦、二十一弦等不同。 Oavqaj5c8SHR350KAlMhdHNDxWKjsvnvGi55VcXZtFXFI+YEfAhsUsvq32Cv+1Y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