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 言

谈论巴菲特一直都是不容易的话题,写关于巴菲特的书更是困难,因为人们对他太了解了,无论是崇拜者、研究者、追求者、模仿者、批评者,都可以轻轻松松就说出一个“典型的巴菲特形象”,谁都可以轻易说出他的许多故事。他是一个天才的投资家,是一个伟大的慈善家,是一个掌控着几千亿美元财富的资本巨鳄,是一个喜欢喝可口可乐的另类老头……

人们可以轻易说出巴菲特将卖报纸积累下来的9800美元,运用出神入化的投资方式变成800亿美元巨额财富的故事;可以轻易描述巴菲特在投资市场上那些神来之笔以及在奥马哈的“魔术式表演”;也可以清晰地说出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以及他在年会上谈到的那些投资格言;可以谈论最近几年日益火爆的巴菲特午餐。

关于巴菲特的一切,几乎都是被放在镁光灯下供人们欣赏和解读的,世界上关于巴菲特的书数不胜数,关于巴菲特的各种信息也在不断更新,这种单点信息爆炸让所有试图重新描述或者还原巴菲特的人都感到为难,因为自己所提供的所有信息可能都是别人已经烂熟于心了的。

另外一个问题在于,人们对于巴菲特的了解正在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与狂热的崇拜者相对立的立场,就是那些疯狂贬低巴菲特的人,他们觉得巴菲特只是传统资本时代的产物,他已经成为过去时了,无论是对互联网、对科技、对数字货币、对航空航天的困惑,还是对一些特殊经济工具的排斥,都使得巴菲特成为部分人眼中的“老古董”。

另外一位著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在谈到外界对巴菲特的质疑时,出言讥讽:“就算他们说的都是对的,那又怎么样?巴菲特先生给他自己和他的股东赚了那么多钱,难道他们投资比巴菲特还厉害吗?我的意思是,那又怎么样?我们都错过了很多东西,那又怎样?我猜想那些批评的人都没有投资过什么好的东西。世界上永远都有更聪明的人,如果这样,他们才有资格对巴菲特先生的决定指手画脚。如果有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那么他们有资格批评任何一个人。这些批评巴菲特先生的人听起来就像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样。”

很多人将巴菲特管理下的伯克希尔公司比喻成“一只大黄蜂”,物理学法则表明,大黄蜂因为自身的体重太大、翅膀面积太小、扇动翅膀的速度太慢,以至于科学家质疑大黄蜂无法飞起来,但事实上大黄蜂不仅能飞,而且飞的速度远远超过一般蜜蜂。伯克希尔公司也是一样,大家觉得巴菲特“僵化的”“落后的”投资理念与伯克希尔的业务缺乏效率,就像主营业务保险业一样,它在投资和经营当中缺乏更大的吸引力,而伯克希尔本身还处在高度多元化体制下,这种多元的、分散的子公司模式会拖垮伯克希尔。此外,也没有人敢像巴菲特这样将伯克希尔公司所有的资金都用于再投资,这是极度危险的。一些人还谈到了各公司负责人和经理各自为战也会分裂整个公司。但巴菲特还是带着伯克希尔公司飞了起来,而且飞到了投资界的巅峰。

外界对巴菲特的质疑从未消失,这种质疑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再到2020年,始终没有停止。甚至于出现了这样一个令人感到疑惑的现象,那就是在过去几十年,华尔街几乎不怎么关注伯克希尔,他们从来没有将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放在眼里,几乎没有任何证券分析师有兴趣跟踪这些股票,股票经纪人也没有打算向其他人推荐它们,媒体也很少报道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但是巴菲特依然将自己的商业帝国打理得有声有色,伯克希尔公司仍旧是全世界最成功、最具投资创造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投资公司。巴菲特曾经对企业的发展做出过总结:2019年,伯克希尔向美国财政部缴纳了36亿美元的所得税。同期,美国政府从企业所得税中征收总计2430亿美元。从这些数据来看,你可以为伯克希尔感到骄傲了,你拥有的公司交付了全美企业缴纳的联邦所得税的1.5%。

无论是过分追捧,还是过分贬低,都无法掩盖这样一个事实,“55年前,当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刚开始发展时,该公司没有缴纳任何联邦所得税(这也是有原因的:在过去10年里,这家苦苦挣扎的公司一直在亏损)。从那以后,由于伯克希尔几乎保留了所有收益,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不仅是公司的股东,还包括联邦政府”。

只要看到伯克希尔公司的发展和变化,就可以意识到巴菲特多么优秀,如果没有他,这家以纺织业起家的公司早就倒闭了。比尔·盖茨对于巴菲特的商业能力和投资思维非常赞赏,他觉得巴菲特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但是很多投资理念和管理理念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这些理念主要源于他对商业本质的精准认知和把握。1997年11月,《浮华世界》杂志将巴菲特评选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当时杂志给出的评价是“他的最大任务就是控制他的影响力”。

需要注意的是,巴菲特并不是一个完人,他也会犯错,也会看走眼,失去绝佳的投资机会,比如巴菲特错过了谷歌公司。在他与比尔·盖茨相识的1991年,盖茨就为巴菲特提供了两个投资方案,一个是投资微软公司,一个是投资英特尔公司,但巴菲特以不了解科技股为由拒绝了,结果错过了挣大钱的机会。而多年以后,巴菲特又投资了苹果公司。但如果早20多年投资微软公司,或者投资了谷歌公司,那么巴菲特的身家早就和其他人拉开了几个段位,就连盖茨也不会对他形成威胁。而在IBM公司,所罗门兄弟公司的投资上,巴菲特同样不很理想。他一生有过几次失败的投资,也错过了不少优质的企业,换言之,他不是口耳相传的那个“无敌投资者”。

如果进行深层挖掘,就会发现巴菲特之所以会成为一个争议中的人物,就在于他的商业模式与众不同。许多人认为巴菲特在长期投资中挣到了许多钱,形成了稳定的商业运作模式,但实际上,巴菲特的成功首先在于他打造了一个超级盈利的商业模式,这才是巴菲特成功的核心,在这个商业模式中,他的长期投资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才能积累更多的财富。而对于这种商业模式的打造,需要自身能力与环境变化的巧妙结合,就连巴菲特本人也承认“即便是让我自己从头再来,也很难复制当年的成功”。

关于商业模式的作用,可以举另外两个例子。第一个是苹果公司,在人们的第一印象中,苹果公司应该是一家科技公司,这样的理解并没有错,但是在很多时候,它被当成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有着“华尔街互联网女王”之称的玛丽·米克曾经制定了一张主题为“全球前二十五大互联网公司”的图表,而在这个图表中,苹果是全球互联网公司中的第一位,换言之,它被认定为全球第一大互联网公司。这样的称号和定性似乎让很多科技迷感到疑惑,为什么苹果公司会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呢?看看苹果公司的电脑产品、手机产品,就会发现,虽然它们科技感十足,但是真正建立商业生态圈的却是互联网产品和工具,iTunes和App Store无疑为苹果公司的盈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苹果公司真正走向成功的原因在于把握住了互联网发展趋势,它选择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打开了软件应用的商业市场。

还有一个“另类”就是麦当劳,估计大部分人都觉得麦当劳就是依靠汉堡、可乐和薯条之类的快餐来实现全球扩张以及盈利的,如果真的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汉堡、可乐以及薯条的利润非常有限,根本不足以支撑起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成功的秘诀在于房地产,这才是麦当劳成功的关键,当麦当劳在某个市场上扩张时,就会租赁或者购入一大批地产,然后建立起自己的生态圈。依靠着麦当劳的品牌影响力,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将周边的地价炒高,建立商业街甚至是商业城,这个时候就可以安心地出租和出售房产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造一个出色的商业模式是企业走向成功的保障,而只有少数伟大的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精英级别的投资者能够打造这样的商业模式,巴菲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将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企业变成一家投资公司,通过不断地收购优秀的公司和买入优秀公司的股票,伯克希尔实现惊人的商业扩张。这套商业模式是以保险为前提的,保险公司提供了低成本的无限现金流,依靠这笔钱投资一些有潜质的股票,巴菲特基本实现了无风险套利。正是依靠这套商业模式,巴菲特才能够最大化地将自己的长期投资策略以及艺术发挥出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长线投资者,但是很少有人像巴菲特这样有耐心,也没有人获得巴菲特这样的成就,原因就在于商业模式的不同,没有这样的商业模式打底,投资者不敢承担长期投资带来的股价波动风险,也无法更好地调动资金进行投资。巴菲特在一些股票的选择和优质企业的投资上,所展现出来的操作方法和策略、操作的基本理念,以及一些投资思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只有先了解他的商业模式,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长线操作理论,才能更加合理地学习和借鉴这些理念。

正因为如此,在写本书的时候,作者有意识地在前言中描述了巴菲特的商业模式,在谈到杠杆时也讲述了这种商业模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描述他的长线操作理念和理论,这样就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巴菲特的投资,也能更好地理解巴菲特的长线投资策略。本书的架构比较简单明了,以巴菲特的内部讲话为引子,基本上描述了巴菲特的选股策略、操作模式以及决策理念,并且加入了一些企业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章节,从而让整个长线操作理念更加丰满,也让巴菲特的投资者形象更加鲜明。书中的语言风格比较朴实,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专业术语也进行了简单化处理,尽可能地确保读者可以理解书中的意思。 j3yS3ORTRRWytiy2tOVbOC2NW7ZuQI+Oa2Qk0J8e11vCIq8zszUwQHLy4MksMq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