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苏州中学逐梦

阿季在启明女校只上了三年学,杨荫杭担心教会学校对孩子的思想有影响,就把三女儿、四女儿转移到苏州的振华女中求学。振华女中后来成为苏州市第十中学。

阿季在振华女中度过了求知若渴的青葱岁月,她的很多文学积累都是在这里完成的。16岁的阿季看起来只有13~14岁的样子,娇小灵动的她非常招人喜爱。

当时国内已经进行了北伐战争,学生要常常开群众大会,进行各种运动、游行。有一次,阿季被选去街上游行搞宣传,她不想站在板凳上呼吁过路群众闹革命,也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抛头露面在当时风气闭塞的苏州是很不体面的,有些轻薄的人会欺负女孩子。学校也知道这一点,曾明确规定,凡是家里不赞成的,可以不用开会、当代表游行了。

阿季满以为疼爱自己的父亲会说“家里不赞成”呢。结果杨荫杭直接拒绝了女儿的请求。他怕女儿难过,便讲了自己的经历:“我当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的第二天,张勋不知打败了哪位军阀胜利入京。江苏绅士联名登报拥戴欢迎。属下擅自把我的名字也列入其中,以为名字既已见报,我不愿也只好作罢了。我立即在报上登上一条启事,申明自己没有欢迎。我知道名气不可以假人。虽然这次事件后,别人认为我不通世故,我也认了。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讲完自己的经历,杨荫杭反问阿季。

看女儿没说话,杨荫杭又说:“Dare to say no?你敢吗?”

阿季不开心地回答:“敢!”

杨荫杭又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阿季急急地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

杨荫杭继续开导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由你。”

到了学校,阿季只说:“我不赞成,我不去。”学校认为“岂有此理”,却奈何不了她。当时上街演讲的同学,有些心怀鬼胎的军人非礼过她们,学校也不能及时进行保护。还有三位同学被当兵的邀请去吃饭,校长知道后很气愤,从此禁止女生上街游行。因为这些事的发生,校长认为阿季有远见,从此,她的“岂有此理”变成了“很有道理”,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杨荫杭认为女孩子身体娇柔,不宜过分用功。他对阿季讲述了在美国留学的女同学个个短寿,都是用功过度伤了身体的缘故。他常对阿季说:“我们班里有个同学,他是低能儿,虽然每门功课都是满分。”

阿季又聪明又机灵,学习不错,一次满分都没考过,听父亲这样说,便坦然起来。

杨荫杭培养了阿季广泛的兴趣和优良的素养。从小喜欢文学书籍的阿季,更是书不离手。杨荫杭知道她喜欢哪本书,便会爬扶梯到书橱去拿来放桌子上。一旦发现阿季长时间不读,杨荫杭一句话就不说会让那本书消失不见,这算是对阿季进行无声的谴责。阿季最爱的是父亲为她买的辞章小说。

有一次,杨荫杭问女儿:“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阿季老老实实回答:“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都白过了。”

杨荫杭笑着说:“我也这样。”

因为两人有相同的兴趣,所以杨荫杭在众多孩子中独宠阿季。他们像朋友一样相处,杨荫杭愿意爬上扶梯为阿季虔诚地挑选书籍。他也许不曾想到,正是在这日复一日、满是爱的宽松教育下,培养出了著名的教育家、剧作家、翻译家,成为大文豪夫人的女儿呢。

阿季最亲密的伙伴就是书籍了,父亲的影响与栽培,加之广泛的阅读,让她在文学创作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何况苏州这个江南水乡弥漫着幽雅古韵、充满了诗情画意,一直是文人墨客驻足、提笔抒怀的地方呢!在这里,养育了多少灵秀聪颖的女子啊!

当时振华女中校长是明代大学士王鏊的后代,王季玉女士,她是留美博士,专职从事教育工作。回国后,她在苏州十全街的王家老宅院创建了学校,只在老宅院周围加盖了一些简陋的建筑。王季玉女士聘请各地名师授学,把学校打造成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名校。

学生与校长、老师之间没有一点隔阂,大家一起用餐,一起讨论问题,随时可以交流。学校讲究自我治理,提倡每位同学参加劳动。阿季在校园里经常捡砖头、拔草。这里走出去的学生都有独立生活的能力,阿季在这里培养出“清水出芙蓉”的倔强和不服输的性格。

费孝通是阿季的同学,一直爱慕阿季,后来成为著名的社会学家。两人在振华是同学,在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也是同学。费孝通晚年住院时,已改笔名为杨绛的杨季康前去看望。医生听说这段故事,忍不住惊叹:“有缘,有缘。”

校长王季玉特别喜欢聪明的阿季,经常邀请阿季同桌吃饭。她只要从家里带好吃的菜肴,总要给坐在附近的老师同学分一勺,剩下的给阿季吃。阿季在东吴大学三年级时,王季玉为阿季争取到美国韦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生活费自理。阿季考虑到来回路费和生活费,主动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这些是后话。在王季玉的偏爱、特殊照顾下,阿季逐渐收敛了淘气,变得沉稳起来。

随着接触面的拓展,阿季的认知水平和眼界也得到提升。她的英文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开始阅读英文版的书籍,不断阅读英文名著的阿季,英语基础愈加稳固。她读中国的古典诗词名著,在文学上也开始崭露头角。振华女校创办了校刊《振华女学校刊》,阿季成为投稿支持的积极分子。在1927年的第一期就发表了她两首五古诗,现在摘录一首以飨读者。

斋居书

松风响飕飕,岑寂苦影独。破闷读古书,胸襟何卓荦。有时苦拘束,徘徊清涧曲。俯视溪中鱼,相彼鸟饮啄。豪谈仰高人,清兴动濠濮。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傲此游,翛然自脱俗。染丝泣杨朱,潸焉泪盈掬。今日有所怀,书此愁万斛。

这首淡泊明志的诗,如果不标注杨季康写的,谁能知道这仅仅是16岁少女之作!

在振华女中上学时,杨家从上海迁往苏州,在庙堂巷购买了一所明朝的旧宅。据说是明朝一位名人的府邸。杨荫杭买来后,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重新修葺,使得原先破败无人居住的院落焕然一新。张骞是杨荫杭的朋友,为其乔迁新居题字“安徐堂”。

阿季的父母在院子里为儿女们安装了一个秋千。这个秋千成为阿季最喜欢待的地方,坐在秋千上看会儿书,看累了,仰头望望飞过的鸟儿,飘过的白云,为书里的人物欢心难过。在秋千上阿季度过了爱做梦的美好年华。

杨家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更注重给子女舒适的生活空间,阿季在四季芳菲的后花园和家人朝夕相处,享受江南特有的舒适环境。无论是谁,想想江南鲜花盛开的春日,一个妙龄少女手捧书本坐在秋千上,周围蜻蜓、蝴蝶飞舞着,鸟儿在树上唱歌,院墙外有人走过,花香淡淡而来,谁见了不是嘴角上扬、愉悦之情从心底而生呢!

在那随风摆动的秋千上,是否飞扬了少女轻盈的梦,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阿季在北京出生,2个月大时到上海,4岁返京,然后又居苏,又返上海,再返杭,小小的人儿一路迁徙,从小婴儿成长为亭亭少女。她融合了不同地域女子的气质,在她身上既能看到北京姑娘的大气爽朗,又能体会苏杭姑娘的灵秀温柔,还有上海女子的精致好强。阿季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撷取了这些优点,让她在漫长的人生里从容面对不同的境遇。阿季在振华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中学生活,沐浴着父母与老师的关爱,逐渐展开了飞翔的翅膀。 iDhlT+ZB5bDiObzfzv21LIz/0lWh2oV1qWZvOY8nHX5sMjPIKJrNUz9a2kRrjL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