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十七章 好地主

大唐的官员除了有职田外,原来五品以上官员还有官人永业田,而且数量还很多。但五品以下原来是没有的,可现在官差来授田,老爹这个从九品下居然也有两百亩的官人永业田。

“今年朝廷先后平定了中原和江南各地,天大的好事咧,陛下大开恩赐,下诏所有官员都授分永业田,五品以下也都有咧。”

里正笑着跟张超解释。

不过虽说如此,张超还是看到了些不寻常之处。比如说朝廷授田,从来就没有足授这一说的,所谓一丁授田百亩不过是上限。宽乡授的多些,狭乡授的少些,还得把原来自有的私田算在这田额之内。

比如老爹此前本应授一百亩地,但最终就只授了三十亩,二十亩永业田,十亩口分田。那十亩口分田,是不能买卖的,除非是要迁去那些宽乡,比如边疆荒僻之地,朝廷就许你卖口分田,又或者你穷到连埋葬父母的钱都出不起了,那也允许你卖掉一些口分田筹钱。除此情况,你敢卖口分田,那就得笞刑,甚至徒刑,去劳改。

可现在官差拿来的授田单子上却是一亩没有打折。

本来勋田和官人永业田是不叠加的,只能选最多的那个上限。老爹勋田额是六十亩,官人永业田额是二百亩,因此老爹最多只能授二百亩,而不是二百六十亩。甚至在狭乡,一半可能都授不到,或者老爹的永业田可能得分到河南或者山南去。

可现在,居然是足授,还是叠加的。

张超马上想到,估计是秦琼他们背后出了力。毕竟他们可是国公爷,开国新贵,这对他们来说只是点小问题。

六十亩勋田、二百亩官人永业田、八十亩职田,另外还给老爹补上之前不足的七十亩口分田,又有给张超的二十亩永业田和八十亩口分地。

这一次,张超父子竟然得授五百一十亩地,一点折扣没有打。

简直难以相信。

加上老爹原来分的三十亩地,张家一下子就拥有五百四十亩地了。

五百多亩啊,张家一下子就成为一个不小的地主了。

五百四十亩地,其中可以世代子孙相袭的有六十亩勋田、二百亩官人永业田,父子俩的四十亩永业田,整整三百亩。另外一百六十亩口分田,八十亩职田,这些将来是不能传袭的。

不过张超想,这张家沟有这么多地?

张家沟肯定没这么多地。

不过白鹿乡上倒是有,朝廷在白鹿乡本来就有好几个官庄,不少官田都是抄没前朝的一些田产。现在从里面划出来四百多亩,倒不算什么难事。

不过四百多亩地也没有尽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好几个庄子里。最大的一块有一百亩地,其余的都是几十亩一块,甚至好几块地都只有五亩十亩的,加起来足有十三块地。

地比较分散,不太利于集中耕种。不过这么多地张家也种不了,最终还是得分散出租给百姓佃种,倒问题不大。

好歹最小一块也有五亩,总比普通百姓几分几分的一块地要好些,最少五亩一块,那样打水井啊,修沟渠啊,都还算方便,容易集中灌溉,甚至要施肥什么的也方便的多。

官差们带着爷俩一块地一块地的去确认,到了地头,还要仔细的量过。这些地都有地界,基本上都是用石立的界碑,写明地主的名字。

量完一块地,确认亩数没错后,官差把地契交给老爹,让他签名画押。

“好了,这块地以后就是张老哥的了。”

老爹很珍重的把地契交给了张超收好,然后扛着锄头走到界碑前。

“三郎,过来一起换界碑。”

田埂上,那块界碑已经立了多年,风吹雨打都变了颜色。碑边上,也早长满了马鞭草,张超一锄锄的挖下去,深感艰难。

可老爹却挖的很高兴,一锄锄挥的很用力。

界石终于挖了出来,老爹先插了一根木桩进去。

这是暂时的新界碑,赶明儿还得请石匠来,打几块新界碑,还要在界碑上写上地主的名字,并且详细标明这块地的大小方位等等。

一块地,不止一块界碑,每个方向都有好几块。就是这几块界碑,把一块块地分隔出来,有了这界碑立在那里,就不怕相邻的田主纠纷了,有了界碑,谁也不能挖走别人一寸地。

简易的界桩立下,从此起,这块地就是张家的了。

田里此时还种着麦子,麦苗如韭菜似的一点青绿,这是冬小麦,从九月种下,要渡过一个寒冬到明年五月才收。

按惯例,这地里的最后一荐庄稼还是原田主的,得等收完这荐后,地才算正式交接到张家手里。

“等明年夏天收完这荐麦子,咱先种一荐大豆。种豆能养田咧!”

老爹虽是个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府兵,但说起种地却丝毫不陌生。关中干旱少雨,因此以种麦粟为主。主要还是实行两年三熟,种一季麦再种一季豆,接着种麦或粟。这样能够让土地恢复肥力,同时因为大家发现,种一季豆子还能让土地增肥。

两年三熟,这是关中地区比较先进的耕种法。和南方少数地方的一年双季相似,都是提高产量的好办法。

几名官差也在一边笑看着,看到老爹分到这么多田,他们很是羡慕。尤其是老爹父子居然能够分到足数的田地,甚至连之前不足的田都还补发下来,这让这些百里侯心里明白,张家不简单。

甚至在里正有心的无意漏嘴下,县里乡里不少人都知道,老爹不但新升了九品,而且原来居然与长安城里好几位国公都是老熟人。特别是老铁枪的这个收嗣的儿子,居然还认了翼国公秦琼做义父。

人都喜欢锦上添花,张家的地位,现在在宁民县里那是节节高升,更别说在白鹿乡这十里方圆,更是成了豪门大户了。

“恭喜老哥哥了,有了这地,以后子孙传承,世代享福喽!”

张超很适时的给每个官差递上了一串钱,沉沉的一串钱百文,不算很多,但对于几个小吏来说,也是不错的油水了。

“按惯例,有几句话我们要交待下老哥。你的这八十亩职田,可以随意出租,也可以自种。但如果出租,按朝廷法令,佃租每亩不得高于六斗,六斗以下就没事。”

“至于你家的其它永业田、勋田则不在此列,但一般还是不要高于六斗亩租。”

李家夺天下,给那些帮他们打天下的功臣将士们封爵分地,让那些开国贵人们都成了一方大地主。李唐用这种方式,迅速的在稳固着他们的王朝。

就如眼下,李渊给所有原本不分永业田的五品以下官员,也分田了。只要当上李家的官,就能分田,哪怕是个九品,也有二百亩田,这样的福利,无疑会让李家迅速获得天下官员拥挤。

李唐对于他们分封的这些勋贵们,也有一些要求限制,比如说那些有爵位有真封食邑的,每户收多少租,也有详细要求。就连他们分到的田地出租,也做了一个亩收租不得高于六斗的限制。

亩租不得高于六斗,其实这个限制很宽。关中地区,平均亩产也就一亩左右,好的田可能达到两石,但多数田地都是在一石左右,亩收租六斗,这意味着地主跟佃农就是****开了。

地主们不用耕种,坐着就能收六成田获,真是很爽。当然最爽的还在于,这些勋贵官员们还都是不课户。

他们的田是不用向朝廷交租的。

现在张家也成了这些特权阶层的一员了,也成了官僚地主们的一份子,是不课户。

怪不得人都想当官,在隋唐这个时代,当官确实太爽了。各种特权,甚至一人当上官后,子孙都有机会继续当官。他们可以门荫入仕,就如张超,老爹虽只是个从九品,可他却有资格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帐内。

按制,诸王府、公主府,王公以下文武职事官三品以上带勋者,皆给帐内、亲事。充当亲事者限六七品子弟,帐内者限八九品子弟,年龄限十八岁以上。

这些帐内亲事,就是由六七八九品的子弟充任,也称为品子。他们充任帐内亲事是十年一期,一年里服役一定时期。只要表现的好,不用役满就能提拔授官入仕,就算一般平常者,役满十年也基本上能混上个低级官职,只有少数非常差的才可能役满十年都当不了官,只能去当个吏之类的。

帐内和亲事其实和亲勋翊五府类似,亲勋翊卫称为内军,就都是由高级官员子弟充任,亲勋翊也合称为三卫,能够选入这三卫的,都是高级勋贵子弟,一进去就有品级。亲卫是正七品,勋卫是从七品,翊卫是正八品。这三卫五府,总共有编四千多人。

这近五千个编制,其实就都是给那些高级高员和勋贵子弟留的,是一种福利,凭门荫入仕的途径。

二品、三品子,补亲卫;

二品曾孙、三品孙、四品子、职事官五品及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爵者及国公之子,补勋卫及太子左右率府亲卫;

四品孙、五品及上柱国之子,补翊卫及率府勋卫;

勋官二品及县男以上或散官五品以上子孙,补诸卫及率府翊卫。

如张超这种低级官员的子弟,则可以去做帐内、亲事,然后得机会入仕。

说来,能在唐朝当个官确实很好,一人当官,家族几代得益啊。

看着老爹当个从九品小队副,居然就能有这么多好处,张超都不由的有些心动了。 BB5gK5kRtGDxBDBqmyeH3sxEDdFbv09JPmWxoDFAX2RBUjogbjOqM9E51ThcKrQ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