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朗板着脸开门,穆扬灵笑呵呵的看着他,“朗表哥,伦表弟才多大啊,也忒多讲究了。”
刘朗的脸更黑了,他板着脸教训她,“你都九岁了,阿伦也八岁了,再过几年你都要嫁人了,怎么还这样莽莽撞撞的?幸亏今天的事就我们几个知道,又是自家表姐弟,要是别人家,硬是要你负责娶你怎么办?”
穆扬灵张大了嘴巴,结结巴巴的道:“我,我才九岁呢……”
刘朗皱紧了眉头,“九岁已经是大人了,前头刘三叔家的黑妞姐十三岁就嫁人了。”
穆扬灵顿时闭紧了嘴巴,十三岁……
刘伦已经穿好了衣服,正在洗衣服,见到表姐和表弟进来,哼了一声,仰着头回屋去了,穆扬灵看到他的眼角还有些红,这才知道,这孩子是真的介意。
小博文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正愣愣的看着都肃着脸的表哥和姐姐,也不敢玩笑了。
穆扬灵道:“朗表哥,大舅爷说你捡到了两本书,所以我过来看看。”
“嗯,等着,我进屋给你拿。”刘朗把人丢在院子里转身回屋去。
得,就一瞥,连进屋的资格都没有了。
刘朗把两本表皮破烂的书给穆扬灵,道:“这是在镇上一户人家的垃圾篓里捡的,我看上面有字就给拿回来了。”
七里乡并没有书店,他们要买书就要跑到县城去,而且一本书也不便宜,而书代表的是传承,所以这个时代少有把书当垃圾扔的,刘朗也是头一次捡到这样的宝贝。
可他们家每一个人识字,捡回来也没用,还不如给表妹表弟。
穆扬灵接过两本书,表皮已经烂掉,似乎是被人撕扯坏的,她翻开里面一看这才发现是论语,穆扬灵眼睛顿时亮起来,高兴的道:“朗表哥,这是《论语》,前头五页虽被撕坏了,但后头是完整的,真是太好了,弟弟念完了《三字经》可以读一些论语了。”
刘朗很是羡慕,因为他完全不懂《论语》是什么,他由衷的道:“有用就好,你们拿回去用,以后我再去找找,看看能不能多找到一些有字的东西。”
穆扬灵见他满怀渴望的看着她手上的书,就道:“朗表哥,不如我教你认字吧,多认些字,以后出去找地方也方便些。”
刘朗心动,犹豫道:“但我买不起笔墨啊。”
穆扬灵扬起笑脸,“我们家也买不起笔墨啊,都是在地上用树枝画的,我们又不考科举,认些字,会写就行,不用多好看。”
舒婉娘就是这样教她的,却从不允许小博文在地上用树枝画,而是要求他用手指蘸水在桌子上写,就是怕他拿着树枝惯了,后头学拿笔的时候成惯性,反而学不好字。
“那你快看看另一本书是什么?”刘朗催促她。
“是《三字经》,这本书朗表哥可以自己留着,回头我们就用《三字经》学认字。”
刘朗舒了一口气,低声道:“这事你别告诉我爹娘,以后我每日去你家找你,在你家那里学。”刘朗迟疑道:“我能把阿伦带去吗,你也教教我弟弟。”
“教一个是教,教两个也是教,你放心,我会保守秘密的。”
刘朗脸上这才绽放出大大的笑容。
穆扬灵却有些心酸和难过。
前世,失学儿童就很让人揪心,可失学的人数在庞大的国民基数上毕竟只占了少部分,可这个时代不一样,在这里,一百个人中就九十九个不识字,甚至更多。
掌握了文字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人,整个七里乡满打满算也就那几户人家的人识字。
穆扬灵曾跟随穆石去过县城,她当时什么也没做,就跑到书店里去翻了大半天的史书,加上平日里旁敲侧击得到的消息,她知道这是一个类宋的时代。
后唐之前的历史与前世是一样的,只是后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混乱却发生了改变,周太祖郭威出身贫寒,登基后虚心纳谏,算得上是好皇帝,他死后养子郭荣继位,这位革新政治,发展经济,更算得上是位雄才伟略的好皇帝,历史上他只做了六年的皇帝就病逝了,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以至于周被北宋吞灭,但在这里的史书却记载他在位十七年,不仅发展农业经济,还南征北战统一了全国,是为周世宗,其子周高宗后来继位。
所以原先统一全国的北宋不见了,但历史拐了一个弯又回到了原点。
周世宗文武并重,政务上也是兢兢业业,但周高宗却不喜武官,生怕武将掌握了兵权会夺他郭家的江山,因此他登基后不久就改革了政治,设置了重重的监察机构防备武将,甚至将周世宗攘外的政策调为安内,国内大部分的兵力都用于防备民变及武将叛变上。
周高宗说:“我泱泱大中华,从未见夷族蛮子统治过,而历朝历代每次灭国都从刁民及武将身起,故,为保我大周安稳,必得屯兵关内,防患于未然。”
所以,原本屯兵关外的八十万将士被打散归于关内各处,却没料到党项人和女真族等各部渐渐壮大,大周丢城失地,战线不断南移。
大周的皇帝还未来得及扶持起文官,武将却已经被打压散盘了,没有办法,只好重用世家。
唐朝好容易废除的九品中正制又渐渐抬头,大周虽然没说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但科举已被世家垄断,民间读书识字的人更少了。
比如鸣水县,偌大的鸣水县只有一个小书院,能坐在里面读书的都是辖下钱财颇丰却没有家学的子弟,县城中只有一家书店,穆扬灵想要买笔墨纸砚还得走将近两个时辰的路到县城购买,而书店中的书也才有六个架子,穆扬灵听母亲说过,如今的书大部分还掌握在世家手中。
以穆扬灵的眼光看,大周在走倒退的路。
临山村能有一个识字的人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而舒婉娘向来和气柔顺,所以有想识字的孩子上门来求学她都会认真的教。
乍然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孩子们的心中激荡就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前头刘三叔家的大儿子刘永跟着舒婉娘认了几天的字就闹着要去县城上学考科举。
这对刘家来说算得上是惊天霹雳。
刘三叔家只勉强算得上温饱,连病都不敢生,何况是读书考科举?
族长以为族里好容易出一个这样有决心的人,要是他有能耐,举全族之力供养他也是可以的,读书的成本虽然高,但考出来的回报同样丰厚,所以族长去找舒婉娘询问刘永读书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