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主编的话

本辑作为改刊后的第一辑,所刊登的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三大主题,突显对女性文学与文化问题全面且多层次的关注。具体说来,这三大主题分别为中西方具体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性别理论与批评研究,对华语文学范畴内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女性书写的研究,以及针对文化现象的研究。

首先,本期的“特稿”推出了乔以钢的《语境与文学的性别研究》一文。这篇论文以“语境”作为关键词,围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界的诸多性别理论译介者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就“语境”问题展开的思考及实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深入的探讨;文章视野宽广、材料翔实、逻辑清晰、论述深刻。作者的研究工作,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与中国文学界性别研究之间的关系,尝试建设一种既能参与国际文化对话又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性别理论,无疑会产生良好的助益。

承接乔以钢论文的思路,本辑“理论探索与批评”栏目刊登的两篇论文都以西方经典的思想家为研究对象,并都将其放置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重新审视。林品考察了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论作为父权文化隐喻被接受的前因后果,并揭示这一理论内部隐含的性解放话语与反父权话语,以及在第一波女性主义浪潮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的学说与女性主义话语的耦合。通过对以上问题细致、深入的分析,林品重估了弗洛伊德的性别理论与父权文化的关系,从而为思考“弗洛伊德是否为男权主义者”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何磊的论文深入、细致地梳理了巴特勒研究在国内外学界的基本情况,文中以“9·11”事件后巴特勒思想的“伦理转向”为节点划分其理论体系,展现巴特勒由性别议题转向更广泛的政治伦理议题、由颠覆霸权到反思政治基础的思想转变过程。难能可贵的是,在承认巴特勒在当代英语学界举足轻重之地位的同时,何磊也介绍了国外学界对巴特勒思想的批判,从而可以更深入、更客观地审视巴特勒理论的思维框架。除此之外,以英语学界为参照,何磊还通过梳理中国巴特勒的接受与研究状况,指出当下巴特勒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可供未来发展的空间与方向。这两篇论文均体现了该栏目的宗旨,即观照华语学界和西方学界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性别理论研究,并力图挑战既有观念,提出有新意、有深度的创见。

本辑的“文学专题研究”栏目以沈庆利对两个核心概念的反思开篇。沈庆利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视域宽广深远,他从鲁迅先生谈起,指出“自由”与“平等”是现代中国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它们的理解及误读,在整个现代中国思想史和现代历史实践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对女性问题尤甚。由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对西方女权主义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如何与文化传统“对接”等问题,学界应该给予重视。这样具有理论思辨色彩的反思,正是当下女性/性别研究所急需的。该栏目刊登的其余五篇论文均聚焦华语作家作品尤其是女性书写研究。其中,海外华裔汉学家梁丽芳对宗璞、戴厚英、徐小斌三代女作家的研究颇具历史感;段崇轩对王安忆小说理论及创作的探讨独具特色;而钱虹、胡璇则以“温情”为关键词解读迟子建作为女性作家的创作特质,很是精到。中国大陆之外,女性作家同样活跃在港澳台与海外华文文坛上,她们的表达亦越来越引起研究界的关注,本期栏目即选取了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关于欧华文学的研究,尤其是欧华文学版图中女性书写现象,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樊洛平、刘红英的两文均以此为研究对象。樊洛平从总体的世代推移与叙事类型着眼,讨论特殊时空处境中的女性创作,既对欧华女性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爬梳,又对其书写路向和样貌进行了整体观照。刘红英则以列维纳斯“他者”论为把手,在哲理意义上分析移民女作家林湄对分裂的自我身份的认知与超越,指出林湄的小说创作以其哲学思考在新移民作家中独树一帜。这两篇文章,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呈现欧华女性文学的独特性,对大家了解欧华女性文学具有见微知著之效力。总之,本专题选取的论文都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议题,它们也是当下女性文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期望这些论文能激起更多回应乃至争论。

“文化专题研究”栏目共刊登了五篇论文,涵盖了流行文化、媒介、传播等研究领域,主要对女性形象、流行文化等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幸洁的《东方女性形象的表演性研究——从迪士尼公主团说起》一文,从对迪士尼公主团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在数字媒体语境下,中国当代女性的身份建构和文化表演。何苑与王晗啸的论文从文化维度理论和进化心理学的视角,对“阴柔文化”流行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这种流行文化的产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网络媒介发展和女权主义崛起,而应当考虑到新技术条件下的现实社会结构变化,以及由此牵动的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王雨童关于“偶像文化”研究的论文,借用德勒兹的“情动”概念,深入分析了中国深受互联网媒介塑造的娱乐偶像文化,提出了女性粉丝的自我建构实质是阶层文化分层的观点。卢佳华与郭嘉的论文从性别差异、公共生活、经济权利和社会规训四个角度,为未来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平等呈现寻找合理化路径,其论述颇具启发性。董雅蒙的论文以《醒俗画报》中的女性为研究对象,剖析了清末民初社会的家庭暴力问题,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报人的价值判断和是非取向,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偶像文化”和“阴柔文化”进行探讨的两篇文章,体现了该栏目对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的关注;其余论文分别借助影视、广告、画报等媒介来讨论女性身份、形象的构建,在文化现象与媒介传播二者的关注和研究上,都既有侧重又有交叉,是该栏目宗旨的最好呈现。

小说、诗歌创作以及翻译都是人类最有创造力的文化活动,相比于有一定之规、戴着镣铐跳舞的学术论文,它们对人类的心灵世界是一种更直接、更活泼的反映。不过,学术刊物一般鲜少给创作者的发声留出空间。本期的综合栏目以“书评与访谈”为名,刊登了书评与访谈各一篇。其中,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从多维度出发,对女作家汪一洋的长篇小说新作《国脉:谁寄锦书来》进行了评介,指出这是一部别具人情温润、人性温度、人文厚重的历史题材作品;马婧对意大利女汉学家、女权主义者朱西的访谈,主要介绍了朱西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翻译,以及她对女性、女权主义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让读者借由中西学者的访谈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文学。

无论对理论的探索、对文学文本的解读、对文化现象的分析,还是对文学创作的讨论,上述栏目的文章都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审视文本或实践,表达对于女性或性别问题的独特见解。它们共同体现了《中国女性文化》改刊后的宗旨,是本集刊的一次有益尝试。 oiB2MxO9Wiw6jUWe9moy2+KbG69TH/jGIeBV6MuqVCsS0MtE0v3ZK4NVMUf5YSy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