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人编制标书时应仔细审阅招标文件中所有内容,并提交全部资格证明文件。投标人只有按照招标文件载明的要求编制自己的投标文件,方有中标的可能。
(2)编制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做出响应。这是指投标文件的内容应当对招标文件规定的实质要求和条件(包括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投标报价要求和评标标准等)一一做出相对应的回答,不能存有遗漏或重大的偏离。否则将被视为废标,失去中标的可能。
(3)编制投标文件时应该仔细审阅招标文件合同条款内容,投标时若无书面疑问,则表示投标人已完全接受该合同条款。
(4)对招标文件内容的疑问,投标人必须在回标前以书面形式向招标人提出。只有由招标人向投标人发出的书面答复,才能被视为对投标文件具有影响力。
(5)编制投标文件时,投标人必须检查招标文件是否齐全,如有任何缺漏、重复或不清楚的地方,投标人必须立即通知招标人,并纠正上述的缺漏、重复或不清楚的地方。
(6)编制投标文件时,应最大限度地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并针对项目的特点做技术标,提出科学可行的技术方案和管理方案。
(7)积极认真地对待招标文件提出的各种承诺。
项目管理投标文件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①商务标,即投标函、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书、授权委托书、承诺书、投标人资格证明、投标报价、项目管理组织机构及主要负责人履历表、类似项目管理业绩及证明、能够证明投标人能力的其他说明和证明文件等。②技术标,即项目管理方案。这里最重要的是投标报价和项目管理方案的编制,也就是说,投标报价科学合理和项目管理方案的编制质量对是否中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投标报价
一般招标人对投标报价的要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整个项目管理总体报价;另一种是把项目管理任务按可交付成果分阶段(如项目前期、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后期)报价。不论哪一种情况,报价组成都应该包括现场人员服务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办公设备使用费、现场办公费、企业管理费、利润、税金等。
投标报价的难点是对管理成本的估算,首先是对项目的理解和对管理任务的范围、深度、难度有准确判断,然后对以往管理项目成本(不断积累的经验)的分析,并考察目前市场状况,得出较为合理的报价。
2.项目管理方案
项目管理方案要针对项目招标文件中对项目管理的要求来阐述:对项目的认识,项目管理的思想,项目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措施。通过对项目管理总体工作思路的设想及构思,以项目管理目标(费用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为中心,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工作体系,使项目总目标达到整体最优,确保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
(1)阐述对项目的理解及对项目管理的范围、重点、难点的分析。对不同的项目,要有针对性地阐述对项目本身的理解,重点分析项目管理的范围、重点、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比如从投资管理角度把建设项目分为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改建项目和复建项目四种。从工程技术业务管理角度区分,建设项目可以分为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冶金、煤炭、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森林、轻纺、水利、交通、港口、航天、邮电、通信、广播、热力、燃气等工程类别。
应用案例3-3 某一新建项目管理方案中项目前期管理的重点、难点分析
按照招标范围及招标文件中合同条款的约定,本项目实行建设前期和建设中期(从项目策划直至项目竣工验收并移交)的管理,管理人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工作,实现本项目质量、工期、费用目标。
项目前期管理的重点、难点分析:
(1)总体规划。项目是建设群体,规划范围较大,地形地貌与水文地质情况复杂,项目总体建设规划既要考虑形成良好美观的山形水势,又要在其间合理布局各类使用功能,充分体现建筑群体的人性化布局思想,部分建筑还要考虑商业化运行对相关建筑单体布局的要求,并兼顾景观用水之来源与循环,需要对局部功能与单体建筑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及专门论证,确保原则性宏观方案的充分合理性,减少实施过程中的变更与调整,从而有利于项目工期与造价的控制。
(2)单体建筑。与建设总体功能综合性强而对应的,是多数单体工程所具有使用功能专业性强个性突出的特点,如办公楼、体育场馆、图书馆、信息中心等,这就要求项目管理要加强对这些单体建筑的功能、行业形态及使用要求的调查研究与论证,确保单体建筑设计在使用功能与技术方案上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具有一定的调改兼容性,即使项目在建成后技术不落伍,也可随技术的快速发展较容易地进行以后的调整改造。
(3)项目的资金筹措。项目建设总投资规模大,筹资压力大,需项目管理人尽快编制较为准确的项目投资估算,并建立争取财政拨款优先于政策性长期低息贷款,优先于商业性合作开发筹款的梯次融资系统,并根据项目分期开发建设的进度安排测定建设资金流量,然后启动上述多方位梯次筹融资系统,切实落实资金,保证建设需要。
(4)项目分期建设的统筹安排与协调。鉴于用地拆迁、筹措资金、项目的工程设计均只能分批逐渐完成,项目的建设也只能分期进行。项目管理人必须统筹安排好分期开工建设项目与总体规划、投入使用的需要、用地分期拆迁进度、建设资金的筹措方案与实施计划、商业性开发计划诸项相关因素的协调,避免分期开发建设造成的混乱。
(2)项目管理任务的描述/工作分解结构(WBS)及工作流程。这一部分可采用项目管理任务的描述配之以必要的工作流程图,也可以采用项目管理工作分解结构配以必要的工作流程图。
应用案例3-4
项目前期管理工作分解结构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管理流程如图3-1和图3-2所示。
图3-1 项目前期管理工作分解结构
图3-2 可行性研究阶段管理流程
(3)项目管理模式和项目管理组织。
1)项目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应用的项目管理模式有多种类型,每一种模式都有不同的优势和相应的局限性,适用于不同种类项目,项目管理者可根据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选择项目管理模式时,应考虑项目的进度要求、复杂程度、合同经验、当地的市场情况、资金状况、法律条件等。目前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使用的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设计-招标-施工(Design-Bid-Build)模式、建筑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CM)模式、管理承包(Management Contracting,MC)模式、设计-管理(Design-Manage)模式、更替型合同(Novation Contract)模式、设计-施工(Design-Build)模式、设计采购和施工(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EPC)模式、交钥匙(Turn Key)模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伙伴合同模式(Partnering)、带VE(Value Engineering)条款的合同模式、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建设模式。
2)项目管理组织。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一般分三个管理层次,即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高层管理是对整个项目管理的成败负有责任的决策层,由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组成,他们对一些影响全局的、在较长时间内对项目管理起实质性作用的问题,以及一些非程序性的定性问题做出战略决策。中层管理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其职责是执行和解释高层管理层确定的总方针和总计划,做好自己负责部门的工作,同时要以高度的首创精神和判断能力对自己主管的业务提出新的建议,制定工作目标。基层管理人员由各专业工程师组成,负责各专业工作的具体实施,直接向中层管理者负责,完成中层管理者下达的各项任务,并接受各部门负责人的监督、指导。
(4)人力资源配备及岗位责任。
1)人力资源配备。由于项目的管理工作是汇集了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市场、金融、财务管理、法律事务和公共关系等各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所以项目管理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是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并且具有较强的处理社会公共关系和协调不同利益实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素质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管理机构的高层管理层,他们将以项目经理为核心,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以建立在全面信息平台上的专业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以高效率地实现项目综合目标为目的,以合同管理为依据,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管理、协调与控制,出色地实现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和投资目标。
对于中层管理人员,应在公司内部选择有突出专项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并在上岗前针对本项目的特点进行培训和考察,考察内容包括:①专业技能。②工程实践经验。③工作业绩。④知识结构。⑤组织能力。⑥ 合作意识。⑦ 适应能力。⑧ 身体状况。其中应特别注意合作意识,以确保项目管理机构管理班子整体的最优化组合。
参与本项目建设的专业人员在整体上应有较高的素质要求,应该优选在以往工程管理工作中表现出色,有敬业精神,并具有较好的业务水平和管理、组织能力的人进入项目管理机构工作。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应对全体人员进行针对本项目的各项培训,使他们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2)岗位责任。用矩阵的形式描述工作所涉及的人员、部门及所应负的责任,即绘制责任分配矩阵(见表3-1),配之以岗位责任说明书。
表3-1 责任分配矩阵
主持代表符号 ■;协办代表符号 ★;参与代表符号 √;监督代表符号 *。
(5)项目目标(费用目标、进度目标、质量目标)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对不同的项目和不同的项目管理目标的要求,要分别详细阐述费用目标、进度目标、质量目标控制的方法和手段,如图3-3所示。
图3-3 控制过程示意图
(6)项目采购与合同管理。项目采购与合同管理是实现质量、进度、费用控制目标的核心。首先通过招投标手段达到采购项目的目的,参与项目各方的“三控”目标和完成目标的责任、权利、义务和风险通过编制、签署合同来约定,并通过在实施过程中细化、补充、调整原合同,督促项目参与各方履行合同,来保证“三控”目标的实现,如图 3-4所示。
(7)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协调。项目组织协调是项目管理的职能,是管理职能和艺术,也是实现项目目标必不可少的方法和手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的各参与方需要处理和调整众多复杂的业务组织关系,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就需要协调。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只有处理好项目内外大量的复杂关系,才能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协调的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组织关系的协调、供求关系的协调、配合关系的协调、合同关系的协调及约束关系的协调。把项目作为系统,则协调的范围可分为系统内部的协调和系统外部的协调。
项目协调范围与关系如图3-5所示。
图3-4 项目采购与合同管理流程
图3-5 项目协调范围与关系
(8)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的立项、各种分析、研究、设计和计划都基于对未来情况(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各方面)预测的基础上,基于正常的科学的技术、管理和组织之上。而在实际实施以及项目的运行过程中,这些因素可能产生变化,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这些变化会使得原定的计划方案受到干扰,使原定的目标不能实现。这些事先不能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人们称为风险。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项目风险管理尽管有一些通用的方法,但要研究具体项目的风险,必须与该项目的特点相联系。也就是说,要提出针对该项目的风险预测和识别的方法,风险评估与分析方法,风险处置计划,风险控制的方法、手段和措施。
(9)项目信息管理。在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中,从项目启动开始,随着项目生命周期的展开,与项目有关的各种信息会层出不穷地产生,项目信息采集、整理、处理及存储等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现,而项目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成本也将直接影响项目整体管理的成败,所以要针对项目特点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如图3-6所示。
图3-6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对项目而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渠道,保证所获取的信息的清晰、正确、有效。项目的信息交流中,存在着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以及横向或网络状的信息交流方式,针对不同的项目要明确这些信息流,建立相应的子信息系统,确保整个信息系统的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沟通顺畅。
(10)项目综合管理。项目综合管理是指为确保项目各项工作能够有机地协调和配合所开展的综合性和全面性的项目管理工作,也就是要通过科学创造性思维,从新的角度和层面来对待项目的各种资源要素,拓展管理视野,提高各项管理对象和资源要素的交融度,以利于优化和增加管理对象的有序性。在具体的管理实施中,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手段、工具,促进各项管理对象、资源要素之间的互补、匹配,使其产生1+1>2的效果,从而提高整个项目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项目综合管理的关键是综合管理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项目综合管理计划一般包括:项目综合管理方法和策略的说明;项目管理范围和项目目标分析;项目各管理层次工作分解结构及岗位分配矩阵;各种辅助管理计划等。
(11)项目环境与安全管理。首先对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对所有涉及的环境及安全因素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环境及安全管理系统,并提出具体的环境和安全管理的措施。
应用案例3-5
建筑施工某几个过程环境与安全识别如图3-7所示。
图3-7 建筑施工某几个过程环境与安全识别
应用案例3-6
1.××工程环境管理组织措施
(1)定期组织召开“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工作例会,总结前一阶段施工现场环境管理情况,布置下一阶段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2)建立并执行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管理检查制度,由项目经理定期组织由各单位环境保护管理负责人参加的联合检查,对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重要环境因素,如施工废水、扬尘、噪声、生活废水、施工垃圾的排放及道路硬化等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开出“隐患问题通知单”,各施工单位责任部门收到“隐患问题通知单”后,采取定人、定时间、定措施予以整改,项目经理部跟踪落实整改情况,确保环境保护全面达标。
(3)开展全员“绿色工程”环境保护教育工作,项目经理监督参与施工的所有单位定期对职工进行环境保护法规知识的培训和考核,做到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在施工中严格按照环保标准作业,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排放不达标的设备一律不用,确保“绿色工程”的实现。
2.××工程环境管理技术措施
(1)防止对大气污染。
1)拆除工程施工前应先洒水、后拆除,拆除过程中也应适量洒水防止扬尘污染,施工垃圾应及时清运,运输车辆必须是封闭式车厢,车辆出场前,车槽边存土必须清理干净,之后要经过车辆清洗冲刷台,车轮清洗干净后方可驶出施工现场。
2)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必须硬化处理,办公区、生活区应适当绿化、美化,防止道路扬尘。
3)水泥、白灰等细颗粒材料必须入库存放,运输时要防止遗洒、飞扬,装卸时应轻码、轻放,减少扬尘。土方施工阶段如遇四级以上大风应停止土方扬尘施工。
4)施工现场的锅炉、烧水茶炉、食堂大灶必须使用清洁燃料。
(2)防止对水污染。
1)施工现场应统一设置排水沟、混凝土输送泵及运输车辆,清洗处应设置沉淀池,废水不得直接排入市政管网,经二次沉淀后循环使用或用于洒水降尘。
2)现场存放油料必须对库房进行防渗漏处理,储存和使用都应采取措施,防止油料泄漏,污染土壤水体,施工中使用的脱模剂等物品使用中也应采取防泄漏措施。
3)施工现场设置的食堂,应专人负责清掏,防止污染。
(3)防止施工噪声污染。
1)施工现场的电锯、电刨、固定式混凝土泵、大型空压机等强噪声设备必须搭设封闭式机棚,并尽可能设置在远离居民区及办公区一侧,以减少噪声污染。
2)夜间施工应按规定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噪声,可采用隔音布,低噪声振捣器等方法。
3)对人为噪声应有管理制度和降噪措施。承担夜间材料运输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塔式起重机应使用对讲机指挥,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扰民。
4)施工现场应进行噪声值监测,昼间不得超过75分贝,夜间不得超过55分贝。
5)施工作业人员必须在现场内指定地点用餐。生活垃圾与施工垃圾分别存放,并及时清运。
(12)项目管理报告。首先建立项目管理报告体系。由于项目管理报告是为决策服务的,特别是上层的决策,而不同的管理层次,对报告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确定了项目管理报告需求层次,也就相对确定了各种报告的侧重点,从而保证项目管理报告的高效率。按项目管理报告需求层次,结合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报告的不同作用,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罗列出项目管理报告系统中的各种报告,并对项目管理报告进行系统化、规范化要求。
项目管理报告主要包括:常规报告、专题报告、特殊情况报告、项目状态报告、比较报告、项目管理月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