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版编写说明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承担的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资治通鉴》选讲”的试用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和历史文献学专业部分教师编写。学校领导和教务处负责同志对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孙家洲、包伟民、李小树等教授提出了编写和修改意见。

历史学在大学通识教育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资治通鉴》作为中国传统史学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史著之一,不仅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最佳读本,也是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历史智慧的重要津梁。本书选编了《资治通鉴》中有关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记载,旨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通过对原典的研习与思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得到切实的训练与提高。

本书作为一部通识教育教材,已经连续五个学期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资治通鉴》选讲”的数十个课堂上试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选课学生对教材内容及授课方式的反馈意见,我们进行了多次大幅度的修订,努力适应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满足非历史专业读者阅读中国古代经典史著的需求。

本书在编写体例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选文尽量做到内容完整、主题突出。 在选文的技术处理上,我们尽量以段落而不以句子为单位对原书材料进行剪裁,以保持历史事件叙述的完整性。全部选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依据,个别断句和标点根据选编者的理解做了不同的处理;文字校勘方面,选文充分吸收了点校本所附章钰校记的成果,限于体例的原因,这些文字上的处理在选文中未能一一注出,在此一并说明。

二、设主题单元以统摄选文。 全书除前二讲带有绪论性质外,其余选文部分则分设八个主题单元加以选录,即开国与创制、君道与政体、选官与用人、士人与政治、变法与改革、战争与兵谋、边疆与民族、衰政与亡国,这些专题的设立,是基于我们对《资治通鉴》所载内容的理解而做的分类,大致涵盖了中国古代治国实践的各个方面。每一个单元都有一篇综论性质的解题,体现了选编者对中国古代历史重大问题的基本理解,有的还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学术命题。

三、注释兼顾学术性与普及性。 本书的阅读对象为高中以上到大学本科程度的读者。为了帮助读者解决由词语和专业知识造成的阅读障碍,本书对选文提供了较为详备的注释,内容包括专有名词、词语、人物、典制等,注文的撰写在辅助阅读的同时,也注意专业知识的介绍,具有相当的学术性。

四、通过“讲评”和“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史学界的前沿成果。 在每讲选文之后,都附有“讲评”,交代选文意旨,概括选文内容,梳理历史线索,揭示史籍要义。“讲评”尽量从多元视角揭示选文在古代政治史、思想史、历史编纂学、史料学上的意义与价值,画龙点睛,举一反三,充分显示历史学的专业风格,以区别于一般的文选。当然,我们也在适当的地方,对《资治通鉴》的历史写作艺术进行文章赏析方面的点评。“参考文献”精选了与选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论著,包括高质量的学术专著、论文、教材和普及读物,既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选文,也可以帮助读者根据需要进一步拓展阅读。

五、通过“思问录”来沟通历史与现实。 与一般的教材有所不同,本书的“思问录”或与“讲评”文字相呼应,或由“讲评”内容引申开去,不仅着意于帮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致力于帮助读者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在“知人论世”方面有所启沃。

选编《资治通鉴》是文史学界一项具有深厚传统的工作,前人已有多种优秀的选本。这部教材的编写,努力吸取了以往诸多选本的思想精华,编选体例上亦多有借鉴,就当今非史学专业读者对中国历史所关注的话题和阅读习惯也给予了一定的关照。尽管我们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一定还存在不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书由刘后滨、李晓菊主编,刘新光负责地名的注释和配图,杨梅、张雨进行文稿汇总,历史系研究生意如、顾成瑞校对了部分文稿。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

李晓菊——第一讲、第二讲、第十四讲

李全德——第三讲、第二十讲

张忠炜——第四讲、第十讲、第十六讲

韩树峰——第五讲、第九讲、第十二讲

杨梅——第六讲、第八讲

刘后滨——第七讲、第十五讲、第十九讲

皮庆生——第十一讲、第十八讲

王静——第十三讲、第十七讲 LD2g2XDFdm67ZtSo1+O1Ow6HG+yk1sR2M+RnxIFg3jO0yDfOdQEt2XZTuJV++RE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