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讨客户为什么要购买,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突然被打了一闷棍,眼前一黑,晕了过去。不知道过了多久,你迷迷糊糊睁开眼睛,四周依然漆黑,看不到任何东西。你下意识慢慢起身伸手四处摸索,摸到一个开关,轻轻一按,灯亮了!你发现自己原来是在一个黑屋子里。在黑屋子里打开灯的过程,先让自己看清了处境。
在一个陌生的黑屋子里,出于本能,你要出去。你一边环顾四周,一边想办法。怎么出去呢?跳窗户?没有窗户。在墙上挖个洞?没工具。挖地道?更难!怎么办呢?本着出去的目的,你想了各种办法和可能。
你发现身后的屋门,推一推,发现被锁着。你决定想办法打开这把锁,现在的问题就是通过什么方式打开。这时,你基本上已经确定了最佳行动方案:打开锁,最好用钥匙。
你给配钥匙的人打电话:“我想配把钥匙!”这是你对外传递的采购需求。那边说:“我需要和你确认一下,你是要配钥匙吗?”这位朋友有销售经验,知道“确认客户需求”。你说:“是的,配把钥匙。”
那朋友说:“既然配钥匙,你算找对人了。我配钥匙二十多年,是本地最大的服务商。我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钥匙:金钥匙、银钥匙、铜钥匙、铁钥匙,不知道你想要哪种呢?”他知道介绍产品特点和自身优势,他满脑子都是自己的产品——钥匙。
这朋友还可能说:“我还有多功能钥匙,能打开各种锁,如果不信,我可以给你演示钥匙是如何开锁的。对了,我们还赠送开锁服务,开锁时我免费送你一次门锁保养,我们的服务是最棒的!”
相信这种销售人员的形象大家历历在目。
但是,如果你不告诉他,他将永远不知道你最关键的需求是想从一个黑屋子里逃出来。
我们发现,“打开灯——看清处境”“想出屋——想尽各种可能”“找钥匙——选择最佳方案”三个过程,正是客户“感知(环境与变化)——形成动机”“发散——寻找可能”“聚敛——确定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客户从动机、标准到决策的形成过程。这是心理学家吉尔福德在他的《人类智能的本性》中对人类意识决策过程的论述。
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的案例。
小明结婚两年多,住着一套两居室,感觉很温馨、很舒服。有人说:“小明,有钱了换个大房子吧!”小明却觉得梦想一下可以,眼前没必要。这一年,小明的老婆怀孕了,马上要迎来自己的小宝宝,小明和老婆很兴奋,积极做着各种准备。随着时间推移,父母也从外地赶来,照顾家人。
照顾新生宝宝是一个“专业活儿”,小明的老婆说:“我们找个月嫂吧!”小明也不想让父母太操劳,觉得应该找月嫂。可有个问题,怎么住呢?小明隐约感到房子有些小了。小宝宝降生后,月嫂晚上照看小宝宝,和老婆住一个卧室,父母住一个卧室,小明只能抱着被子每晚在客厅凑合……想想以后,随着孩子长大,孩子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小明也需要有一个看书、处理工作的地方,父母照看孩子也会一直在。这种感觉和压力,让小明换房子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从那时起,小明走在大街上,会不经意地留心广告牌,看哪里有了新楼盘,也会到网上去看新楼盘地段和价格。他不经意地开始收集各种信息,也在盘算手里有多少钱,需要办多少贷款……
经过实地考察,小明和老婆都倾向于一个较为理想的区域,有幼儿园、小学,周边配套设施也不错,价位也适中。于是,他们准备在附近两三个楼盘中做出选择,比较具体户型、室内功能分区、小区绿化、首付、贷款……
小明买房的过程,也经历了“感知——形成动机”“发散——寻找可能”“聚敛——确定方案”这三个过程,我们总结购买逻辑的三个词:Why,How,What。
Why,即客户源于什么动机购买?客户的采购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源于外界变化带给人的某种动机,通俗地说就是欲望。对企业而言,动机的形成是由于外在环境变化。可能是经济和竞争环境,可能是技术更新或客户需求变化,也可能是组织发展战略与岗位职责要求,这些变化被感知,积累到临界点,就会形成改变现状的动机或想法。
How,即客户如何改变?如何解决问题,实现愿景?动机形成之后,目标逐渐明确,客户开始聚焦问题或障碍,在想适应变化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有什么样的标准、有哪些可选方案。
What,即客户需要使用什么、需要购买什么?这时,客户应该清楚供应商产品方案的优势,应用哪些产品的什么特性,需要多少成本或预算(或许有了数量和金额)。这就形成了清晰具体的“单一销售目标”。
所以,“单一销售目标”是客户基于对变化的感知,触发产生个人动机,与业务需求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特定目标所需工具资源(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外在表现。
而很多传统的销售过程则逆着这个人类的意识决策过程。当我们知道客户有“配钥匙”“买房子”的需求时,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介绍自己的产品,呈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讲如何能满足客户需求,因为我们一直被教育要控制客户决策流程、告诉客户总有一款产品适合他,并努力说服客户。这样销售是在和人类的本能思维习惯抗争。
我们介绍自己的产品方案,幻想客户会将我们的产品与他的需求做匹配,自己会“削足适履”。在销售人员强大的攻势下,如果客户在没有想好,没搞明白Why和What时,没有按一套逻辑认知清楚、想明白,只是被销售人员拼命“忽悠”而被迫做出购买决定,那么他可能会有各种担心和顾虑,制造层层障碍,直到销售人员开始不断解释、努力说服、不断退守。这时,销售已经和客户相背而行。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就不会有赢家。
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话题。
有一只鸡在横穿马路。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呢?
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答案也有很多个,诸如“马路对面有食物”“马路对面有水”“后面有人追鸡”“鸡在散步”“对面有母鸡”等等。然后,我又问:“你怎么知道的呢?”答案还是很多,诸如“我觉得”“我猜的”“我看到的”……
鸡为什么过马路,这个答案谁知道呢,我们看到的都是表象,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推测或判断,而真正的动机,估计只有鸡自己知道。这只鸡横穿马路一定有它的理由,我们不知道可能是我们没去问,或者不懂鸡语罢了。
这种动机只是销售人员的一种愿景,是期望的感受或想法,是一种买了电视装在家里之后搂着老婆看片子的温馨,是一种买车之后的安全感和优越感,是一种买房子住进去之后的归属感、安心和踏实……这种感觉,远非电视是看的、车是开的、房子是住的这种功能那么简单,也不是电视画面多精美、汽车多安全、房子多宽敞这些优势的感知。客户产生购买动机,是自己内心的想法或隐约的理由,是对购买后的预期和蓝图。
客户的购买动机,与讲出来的购买需求是两回事。客户告诉你的购买需求是冰山上的部分,是可以清晰表达的;而客户购买动机是冰山下的,是客户不能或不愿意说出来的,甚至连客户自己都无法清晰表达的,而这正是客户做出采购行为的内在动力。
大家都有过购买经历,无论是房子、汽车、家电,还是书或者水杯。试着回忆我们购买之前是否有个模糊想法:我要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用来干什么,甚至自己住上房子、开上车子、用上家电之后的感觉是如何美好。
小丽是个漂亮的公司职员,有个朋友出差从香港给她带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她很喜欢。可是,她在家里试穿所有上衣,发现都没办法和这条裙子完美搭配。于是,小丽决定到商场买一件上衣来搭配这条价格不菲的裙子。
小丽来到一家知名的品牌服装经营店,店员礼貌地说:“欢迎光临!”小丽的目光扫过几个模特身上的上衣,停留在其中一件上。店员注意到小丽停留的目光,紧接着说:“喜欢可以试一下!”小丽在心中默默地把这件上衣和家里的那条裙子做了匹配,不尽满意,转而看下一件。
店员注意到小丽的一举一动,走上前来问:“您好,您是看上衣吗?”小丽回答道:“嗯。”店员经过销售技巧培训,开始提问:“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小丽说:“在IT公司。”店员心中暗喜,因为这个客户应该是有购买能力,随口说:“哦,白领啊!这几件是今年的新款,很适合白领的。很多白领着装都讲究职业与个性的结合……”店员懂得询问背景,也想为客户“建立标准”。
店员看到小丽有了购买需求和购买行动,但不知道小丽购买上衣的真正原因是想搭配那条裙子。
当我们不知道客户的购买动机、不知道客户的选择标准时,任何的推销都是在“乱枪打鸟”,企图能够迎合客户的需求。很多时候,我们在日复一日这样“误打误撞”地做着销售。
销售的任务就是要和客户一起找到他们购买的动机理由,一起创造那种心中的愿景和美妙的感觉,将我们的产品、服务与客户的购买动机和标准有效地关联起来,让我们的产品、服务成为客户实现目标的必备品。这要求销售人员和客户一起经历“打开灯”“想出屋”的认知和思考过程,探索客户真正购买的原因,与客户一起制定解决方案。滔滔不绝地介绍产品,甚至想强行为客户设置标准,往往是无效的。
很多销售人员一见到客户,上来就想介绍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产品方案,强调自己的优势。因为在拜访之前销售人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该怎么说都已经想过很多遍,所以他们见到客户说话就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滔滔不绝,不管对方在想什么,总要把自己准备的说辞说完,觉得这样才算完成任务。或者,销售人员担心无法应对客户提出的其他问题,担心局面失控,希望掌握主动权、控制议题。很多销售人员把“主导沟通过程”“我该说的是否说完了”作为沟通效果评价标准,恰恰成了“乱枪打鸟”,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只有成功发掘客户的购买动机和标准,知道客户购买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